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培养与因材施教的典范
2014-03-06王海强
车 路 刘 旭 王海强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及演变
导师制一词源于英国,最早由英国的教育学家提出,14 世纪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实施,但局限于硕士生和博士生,并没有拓展到本科生中间,旨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能够做到因材施教。19 世纪末,英国率先将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中,随后欧美多个国家纷纷效仿。1938 年,由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开展本科生导师制,但未能得以沿承。直至21 世纪,我国多所高校意识到导师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重拾本科生导师制,在部分院系实施,成效显著[1]。
伴随着本科生导师制的逐步推广和开展,不同的观点随之出现,部分导师和学生认为导师制是本科教育制度的鸡肋,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的高校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生搬硬套国外的成功案例,并不真正适合国情。事实上,对于本科生导师制,主流的观点是接受和认可,认为其是教育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为教育创新的曙光。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
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模式下,由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导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几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方法,目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2]。从这一点来看,本科生导师制是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学科,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导师,而导师也可以在学生中择优选取,对那些真正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施教。由于导师带教过程中,所教学生数量比较少,不同于现在一对多的传统模式的本科生教学,导师有精力和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在学习和科研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答,而不同于现在普通的本科生教学,上课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课和接受知识。此外,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过程中,导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进入科学研究过程中,体验科研的过程,处理科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由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有足够的自由去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对知识有更加具象化的感受,甚至有可能从中得到启发,提出创新性的意见。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争论
然而,相当一部分人提出相左看法的原因是什么呢?就笔者来看,其一是宣传的力度不足,有一些学生甚至完全不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到底是什么,据来自中南大学的一项调查问卷,有20.21%的学生不了解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制度,了解的学生比率仅为26.60%。调查问卷还显示,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的比例是22.34%,而不满意的比例达到了23.40%[3]。就此分析,学生的了解程度与对该制度的满意度有一定关系。其二,从导师方面分析来看,对本科生导师制提出质疑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有些导师不愿意改革,认为自己做到现在自己的分内事就足够了,不愿意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是很多导师认为本科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在时间上不够充裕,而导师自己的项目和课题需要一个有足够时间的全职实验者来完成,因此他们就不会考虑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带教本科生来完成他们的科研项目,自然也就不会去了解这一制度,对本科生导师制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在他们中间还存在一种看法,就是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他们并不认为这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甚至有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参加导师制,只是为了发几篇文章,增加自己以后竞争的资本,这其中功利心太重,而不是真正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4]。所以这部分的导师和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持有质疑和批判的态度。
笔者认为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应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和接受。本科生导师制并非中国独有,起源于英国,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多所大学都有开展,而且都取得了相当良好的效果。虽然我国各大学本科生人数可能要超过国外一些学校,但是,在经过筛选之后,选择数量不多的部分学生参加这一制度,仍然可以保证师生比例的合理,保证导师指导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中国本科生导师制也是具备成功的土壤的,人们没有理由拒绝这个制度。
目前很多人意识到中国的教育缺乏创新,很难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5]。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大多数是自己在课本和传统的教师的授课中不能找到答案,必须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思考的问题,而导师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也只能是基础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技能指导。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由学生提出新的、不同于导师和传统看法的意见,而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创新点,给科研工作者以启迪。从这点来讲,导师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不同的学生,他们是否能够做到善于思考问题,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差异问题,这些都是一个导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导师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6]。由于导师所带教的学生数量较少,导师可以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方法,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学习和思考。
四、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体会
以笔者的经验为例,笔者所在组有两名学生,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已经有1 年多的时间。在导师指导下,在先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两名学生各自独立完成了一项实验设计,完成并且通过了实验的申请和答辩,掌握了基本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熟悉了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从实验设计到实验实施、再到论文的撰写及发表的流程。进而在核心期刊发表中文综述一篇,参与多项实验的实验过程,并参与3 篇SCI 文章的撰写、投递及最终发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基础的临床技能。两名学生通过在科室里的学习,表现出对临床研究的兴趣,掌握了脊柱外科的基本临床技能,如查体、换药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接触临床工作的过程中,两名学生站在医生的角度与患者接触,见到许多典型的症状体征,也了解到许多疾病的书本上看不到的不典型症状体征,对临床课程的学习以及以后的临床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综上所述,就笔者而言,实施该制度的效果比较理想。
对于现在国内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一些问题,是目前的基本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该制度比较理想和先进,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选报的积极性和导师的指导热情。具体而言,在学生这一层面,首先从选拔学生这一环节开始,择优录取,选择那些学有余力而且真正对某一专业感兴趣,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通过答辩等多种形式由导师选择合适的学生。在导师这一层面,该制度的实施与导师切身问题相关联,促进导师的带教热情。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做到及时地评价效果,不定时进行检验,在一定阶段之后,由学生和导师双向评价。最终验收时,要有量化的标准和具体的成果作为评定的依据,对实施效果良好的组给予奖励[7]。
综上所述,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开展,是具有成功条件的,这项制度对于中国的教育现状而言也是具有革命性价值的。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必须要有导师和学生的配合,同时也要有完善的制度。同时,由于国外很多高校已经有成功的经验,国内院校未尝不可以借鉴,相信本科生导师制将给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带来曙光。
1 吕忆松,李莹莹,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8:186 -188
2 林源源,沈逸军.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J]. 江苏高教,2013,3:98 -99
3 王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与发展对策[J]. 高教研究,2013,18:195 -196
4 傅鈺,毕海玲.对军队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2,14:9
5 胡诗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18 -119
6 周雷,李长波,刘鹏.个性化培养:本科生导师制的本质[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2,9:4
7 朱瑞新,刘琦,曹志伟.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及反思[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