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检验免疫学》实验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2014-03-06李海玉刘丽华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免疫学学时应用型

李海玉,张 云,周 瑾,阮 萍,刘丽华

(绍兴文理学院 医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作者所在高校确立了全面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的决定,确立了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此类人才以擅长知识应用,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为基本特征[1]。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学知识内容的设置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导向,以产业、行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为要求基准;另外,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二次开发和科技知识的转化方面,所以培养学生在知识应用中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着力点[2]。所有这些特性决定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应用知识、增强其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转变。本文以《临床检验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资料为基础进行总结,以资探讨。

1 改革《临床检验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在大学培养的前期阶段,实验教学和实验室进行的技能训练是最早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第一步,也是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唯一能够初步接触社会实践内容的首要环节。因此,该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置将直接影响整个大学教育的质量效果。甚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以后到达实践单位参与社会工作的成败。

《临床检验免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大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既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解,同时更注重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免疫学技术的操作及应用,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4]。正是因为其在检验人才从事医疗实际中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所以在学校转型期新培养方案制定中,改革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该课程的学时设置中,将实验学时的比例安排在50%左右。也即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学生有近一半的时间要在实验室的免疫技能训练中度过。所以,如何合理、科学安排《临床检验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应用适当的实验教学方法,利用恰当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做到既兼顾传统实验项目,又体现当代免疫学技术的进展,使学生在接受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2 《临床检验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

2.1 切实有效地提高本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严重脱节,大量学生反映进入实习单位和工作岗位后,发现“学校中所学实验课内容与医疗实际中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应用情况完全不同”,导致“学习无用论”的错误观念形成,致使学生认为学校学习就是应付考试用的,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该课程实验内容改革的重点必须突出检验技术的应用性,从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和相关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置具体的实验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增强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2 综合利用本校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增设合理而有效的实验内容

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背景下,实验课时的比例提高至总课时的50%,而免疫学检测技术由于其本身的应用特点,很多实际医疗和科研中应用广泛的检测项目的开展依赖大型的仪器设备,一般的本科院校实际能够开展的实验项目有限,要筹措完整的设备既需要投入高额费用,又需要提高实验室相应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而这些工作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这就需要尽可能的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来合理的开展一些新的实验内容,达到既能丰富实验内容、增进课程应用性的目的,又不与已开展的体外免疫学实验内容在实质上有重叠,从而避免形式上增加而内容上重复的弊病。

2.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课程的创新性

免疫学实验尤其是现代免疫学实验全部是以先进的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一些检测手段,其原理复发,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以往的教学习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学生按照教师已经设好的条件和步骤来重复实验现象。这样就形成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没有主动意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项实验做完了后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实验的意义何在,使得课程学习流于形式化。所以本项改革意在尝试改变实验授课的方式和内容设置的形式,加强实验内容的设计性和创新性,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临床检验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实施

3.1 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进行实验内容的调整和设计

为体现和加强课程的实际应用性,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加强《临床检验免疫学》实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课题研究前首现进行了临床免疫检验技术应用调研。对已进入临床实习单位的检验系学生对以前课程的学习情况及实际应用性评价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制定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3.2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综合分析实习生调查信息、当前学院开展实验的实际条件、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的因素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汇总、讨论并制定新的实验教学大纲。新大纲改革的具体要点如下:①调整理论和实验课时的比例分配,总实验课时由原来的40学时调整为52学时。②缩减验证实验类型的比例(75%降为22%),提高综合型实验的比例(22%升为44%),新增设计性实验(22%)和演示实验(22%,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在学生实验中开展,但是临床应用又非常广泛的免疫检验技术)。③调整具体实验项目的课时和先后次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增加可接受性和经济性。比如沉淀反应、ELISA技术由8学时将为6学时,荧光免疫技术由4学时变为6学时等。④增设一些体现免疫学检验技术应用前沿的项目,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该领域技术知识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如增加了免疫组化技术(其分项内容组织芯片技术和纤维切割技术都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前沿技术)。⑤开设综合性的开放实验,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利用所学到知识去自行设计实验。

3.3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

课程学习主、客体角色的转变。首先做的工作是改变以往实验项目的单一教师讲授,学生模仿的授课方式,增加具体实验项目中的设计因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以往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扮演的是一种“机器人”的角色,处于从属的地位,上课中教师把全部的实验过程写下来,告诉学生加样量,给学生设定好仪器使用参数等,学生一堂课下来,处理知道经过一系列的操作看到了某一结果,而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加样,为什么会得到那样的结果,完全没有体现出学生才是实验课内容的主体地位。新的课程实施中授课教师在每个实验项目的检测中,只是给定一个测试范围,讲解实验进行的基本原则,具体该如何加样,如何使用必要的仪器,怎样判断结果是否正确等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只是在一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提醒,使学生重新回归实验主体的地位。比如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虽然属于验证型实验,但因其为所有现代免疫检测技术设计原理的基础,即使当前临床应用很少,却能引导教育学生如何领会和进行实验技术的创新,所以继续保留了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地位。但融入了设计因素,在上课时授课教师不再给学生设定具体的加样量,而是告诉学生如何注意抗原、抗体反应的比例范围,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自己来给定加样的浓度梯度,从而使他们理解体外进行免疫实验时应该把握的检测成败的重要环节。

临床常用型检测实验使用材料和试剂更趋于现行医疗中使用的试剂类型。体现实验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如ELISA检测中测试乙肝二对半所用的试剂盒与现在各大医院应用的试剂盒完全相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NA也淘汰了以前教师自己做肝细胞印片的方法,采用与临床医院相同的商品化试剂盒,既克服了以往实验染色结果较差的现象,又因为有良好的染色对照,使学时能通过对比找出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不足,更好的掌握实验技术。

演示型实验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临床免疫学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沿。发光免疫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分支技术在现代临床检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中常规要接触的检测手段,但是由于检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昂贵,医学院校的实验室是难以购买进行开展的实验项目,但是通过在临床医院进行演示和讲解后,可以使学生初步熟悉这些检测手段是如何进行的,并对相关仪器的使用有所了解,另外也认识到当前免疫学检测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应用问题。

完全自开放的由设计型实验,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在本课程学习的终末阶段,已基本掌握了所有的免疫学技术,但是对于这些学过的具体的检测技术如何进行综合应用还不是十分了解。作者通过开放型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开发课题,诸如“外周血白细胞的凋亡检测”这样的题目,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然后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由组合现成实验小组,一起讨论制定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具体包括:实验材料、所用检测手段、每一种检测手段的实验原理、整个检测项目的理论和医学意义等;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学生制定的设计方案的实际可行性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再次修改后进行检验操作,给出合理性的检测结果和分析。

学生成绩的评价形式多样化、合理化。以前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是以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为单一的评价方式,改革后除了实验报告之外,将学生在试剂操作中的技术熟练和掌握程度、设计方法的合理性、知识的灵活运用度等加入成绩评价当中。避免了学生实验课偷懒,抄袭实验指导书和滥竽充数的现象。

4 改革效果评价

通过该课题研究的展开,整体上将《临床检验免疫学》实验课程的课堂效果大大地提升,具体体现在: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了提高,通过随机课后调查表明由于上课方式和课程内容的改变,学生学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大部分学生反映课程改革后学习的自主意识有了提高,课程也不再显得枯燥、烦闷,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度都增强了很多,由于尽可能采用了和临床医疗检测相似的试剂和材料,课程的应用性及与临床的接近性都有所加强,是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习兴趣增加了不少。②课程的应用性和合理性有所增强,实验项目尽量开设了临床中应用比较多又适合在学校实验中开展的检测技术,所以课程的实用性提高了很多,另外从课时的利用、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授课形式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显示本课程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增强了,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③课程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主动性和责任心都得到增强。学习本应该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课程改革后,由于教师改变了一味灌输和包办的习惯,加上评价方式的改变,学生不得不自己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转化能力,否则就会导致实验失败和成绩低下,所以他们的责任心加强了;而在教师,学生能力提高后,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迫使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改进课程的水平,所以教师的上课责任心和课程开发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参考文献:

[1]张堂云,朱良华. 应用型人才内涵与梧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框架构建[J].梧州学院学报,2013,23 (1):75-79.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3(6):20-23.

[3]常 虹,王俊平.检验医学综合实验在实习前强化训练中的实践和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12,19(2):22-24.

[4]徐军发,吕世静,杨维青,等.《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913-915.

猜你喜欢

免疫学学时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