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颜色词
——“红色”的文化语义对比

2014-03-06刘志成

关键词:指代词义语义

刘志成

(云南大学 外语教学部,云南 昆明 650091)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常常是由近及远,由熟悉到陌生,由抽象到具体,所以古人常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身体结构的相似性决定了中西方民族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对世界的认识打上了体认的烙印,自然界都被人类人格化了。但是,另一方面,文化习俗对词义具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词义的引申和转义体现了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指出:“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1]颜色词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对中西方颜色词的语义对比,不仅对于了解中西方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结构、民族心理,而且对于理解这两个民族的认知特点和词义引申和转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英语教学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红色词义的相似性

(一)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象征着吉祥、喜庆、热烈和隆重

中国人在传统佳节如春节都喜欢挂红灯笼、贴红色的福字、写底色为红色的春联、剪红色的窗花等。红色一直是婚庆喜事的主色,比如大红的双喜,洞房的喜庆用红盖头、新婚之夜用红烛高照等。中国文化中,表示祝贺的词中也用了很多红色的词,比如:红运当头、一炮走红、红遍大江南北等。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还代表忠诚和忠义,比如被奉为武圣的三国红脸关羽,香港警察还要集体叩拜关公。中国人对红色具有永不衰减的热情,因为红色在中国人眼中本来就代表着热情,班固的《西都赋》写道:“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用来形容当时长安的繁华景象,红尘本来指闹市区的灰尘,受佛家思想影响,红尘指代人类社会,比如:红尘滚滚、看破红尘等。

中西方人在迎接贵宾的时候总喜欢铺红地毯以表示热烈和隆重,英语中red carpet表示隆重的、热闹的文化语义。比如:receive a red carpet treatment.表示受到隆重的礼遇;而a red carpet visitor则表示贵宾或上宾;roll a red carpet for somebody或者give somebody a red carpet reception都表示隆重而热烈地接待某人。

(二)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表示暴力、革命与危险

在中西方文化中都用红色表示危险,比如交通的红灯、消防车的颜色、报警灯的颜色都是红色。由于共产党国家用红色来代表自己,如前苏联,因此英语中也用红色来指代这些国家和这些国家的革命活动。如苏联的“红场”、“红军”等。

汉语中常用“脸红脖子粗”、“杀红了眼”、“刺刀见红”等来比喻血腥与暴力。而在西方,红色也常指血腥与暴力,比如:red battle指血战;red rules of tooth指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常贴上red label;see red则表示怒发冲冠。

(三)红色在中西方都可以表示色情

在汉语中用红色委婉地表示色情,比如:“红颜知己”常是男子对自己情人的称呼、“红杏出墙”指女子对丈夫不忠、“依红傍翠”指男子在外寻花问柳、“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指男子在外找了情人却又不愿离弃自己的妻子、辛弃疾的“红巾翠袖,搵英雄泪”都是指代年轻貌美的女子。而在西方用红色同样可以指代这些含义,正如胡文仲先生指出:“西方人认为红色具有激发人的情欲的特点,属于刺激性色彩或色情色彩。”[2]所以西方世界里的“红灯区”为“red-light district”,而a red waste of youth形容青年男女的放荡生活,英国著名诗人乔叟也用红色去形容女修道院院长蔷薇夫人(Madam Eglantyne)的情欲,如:her mouth was small, but soft and red.[3]

中西方不仅用红色red来指代色情和情欲,而且还分别用红色系列词中的粉红色和猩红色scarlet来指代放荡。这一点尤其体现出文化因素对词义的影响。中国人倾向于使用粉红色是由于中国古代妇女化妆喜欢涂脂抹粉,粉的颜色为粉红色,可以让女人脸庞显得粉嫩而健康;而西方倾向于用猩红色是由于《圣经·启示录》的影响,该书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妓女就是喜欢穿猩红色的衣服(scarlet clothing),骑着一头猩红色的野兽(scarlet beast),所以霍桑的《红字》翻译成Scarlet Letter,因为猩红色的大写的字母A是“adultery”的缩写,表示通奸的意思。

(四)红色在中西方都可以表示高贵

中国古代的达官贵人住所的大门均是涂成红色,所以有杜甫的“朱门酒肉臭”,此处的“朱门”就是“红门”,表示地位显赫。唐朝五品以上的政府官员都服朱服,杨伯峻在《论语·乡党》中指出:“红紫不以为亵服”中作注说:“古代大红色叫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汉语古文中还有“满朝朱紫贵”的说法,中国目前博士生导师在授予学位时所穿的服装也以红色为主,可见红色在中国文化里是显赫和高贵的象征。

在英文中scarlet也有显赫高贵的意思,比如raise sb to the scarlet表示立某人为红衣主教,这个习俗也是来源于西方世界教堂的主教均穿红袍的习俗。

二、中西方红色词义的差异性

(一)在英语文化中,红色常常是大多数人不喜欢的颜色

英语中大多数人不喜欢红色,因为红色令人生厌,还认为人发怒时脸色发红,很不雅观[4]。而在中国,红色却是大多数人非常喜欢的颜色,甚至成了“中国”的代表色。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有“中国红”的说法,译成“Chinese red”。

(二)在英语文化中,红色组成的一些习语可以表示强烈的民族文化性

比如:draw a red herring across the path(以熏鲱引开猎犬使其不再继续追猎,引申为转移某人的注意力),如:I hope your party would stop trying to draw a red herring across the path. Please concentrate your attention on the topic we are discussing. (请你方不要再扯一些不相干的东西来分散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上来吧。)

另外如:red tape(本义指红带子,来源于用红带子捆绑文件的习俗,后来指代官样文章,繁文缛节),如:Do you know how many red tapes you must experience if you want to get the job?

Red Nose Day指为婴儿猝死综合症研究捐款的日子,在这一天,捐赠者将获得红色的塑料鼻子,体现了特定的文化习俗。如:When the Red Nose Day comes, many Australians would donate money for the research of infant death syndrome. 而汉语中的红鼻子多指酒糟鼻(brandy nose),与英文中的红鼻子意思完全不一样,这也是文化对语义影响的具体表现。

(三)英语中用red而汉语中不用“红色”所构成的词语

在英语中用red来表示,但是汉语中却与红色无关的词在英语中有很多,如:red hot(炙热的),red sky(彩霞), red ruin(火灾), to have red hands(犯杀人罪), to paint the town red(寻欢作乐), to be caught red(现场被捕),red chicken(海洛因), red-neck(乡巴佬), red ball(特快列车),red tiger(美洲虎),red gold(纯金),red root(美洲茶), red fish(鲈鱼), red lights(青楼),red dog(下等面粉)等。

(四) 汉语中用“红色”而英语中不用“red”所构成的词语

在汉语中用红色词而英语却不用red的词也有很多,如:Brown eggs(红壳鸡蛋),pork braised in brown sauce(红烧肉), love bean(红豆), honor roll(红榜), green eyed(红眼病), brown sugar(红糖), mercurochrome(红药水), infrared ray(红外线),sweet potato(红薯)等。

(五)中西方对红色语义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常常是充满褒义的,而后者常常是充满贬义的

中国意义上的红色常常给人褒义的联想,如“又红又专”指的是在政治上可靠同时业务上又刻苦专研的人,“根正苗红”指的是出生于工人或者农民家庭的子女,“葵花朵朵向太阳,一颗红心永向党”表示永远忠诚于党。汉语里的“红旗、红军、红小鬼、红领巾、红色资本家、红烛、红粉佳人”等都代表的是褒义。

而在西方世界里红色常常代表的是暴力与流血等贬义。如:red revenge(血腥复仇)、Red Brigade(红色旅)指的是意大利的一个秘密组织,这个组织专门从事如谋杀、绑架等恐怖活动;同时,red activities指的是“左派”激进活动,西方国家甚至常把red regime指代共产党政权,red plague指代共产主义运动,red-necked指的是脸红脖子粗的乡巴佬,red-bricked指的是暴发户住的红砖房等。

从以上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对颜色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导致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词是由于有特定的文化典故而获得了不同的语义,更体现了词语语义的文化性。正如赵贤州先生指出:“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也正如胡文仲先生所指出的:“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视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5]可见学习语言,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所成长的文化环境,这一点对于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帕默尔F.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陈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指代词义语义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语言与语义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