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在生物技术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以《分子肿瘤学》课程为例
2014-03-06周志祥李劲涛沈思嗣李泽琳
张 芳,周志祥,李劲涛,沈思嗣,盛 望,李泽琳
(北京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
肿瘤是当今世界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如何有效防治恶性肿瘤已成为当今医学界首要解决的难题。分子肿瘤学是在原有医学肿瘤学的基础上,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肿瘤相关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研究中,进而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措施,是生命科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型前沿交叉学科[1]。
我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为学科主要发展方向,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有的一些肿瘤学基础知识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科研发展的需求。为满足生命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专门为生物技术专业研究生开设《分子肿瘤学》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与应用型复合人才,促进边缘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结合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的总纲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实践,将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增强师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而研究型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研究型教学最早是在综合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挑战,发展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行为,强化主体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能力培养意识,是开展研究型教与学的思想基础[2]。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主旨是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单向的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钻研问题,即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成为学习者、发现者与研究者,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前期《分子肿瘤学》教学中将传统的 “灌输式”课堂教学转换为“研究型”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因人而异,取长补短,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基础知识掌握和科研兴趣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研究型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2.1 结合专业发展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全球性卫生重点的转移,肿瘤的防治研究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还是临床肿瘤诊断治疗,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分子肿瘤学》属于肿瘤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知识更新快。根据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首先制定出一套适应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大纲,即满足研究生的知识需求,又能反应出学科水平和发展趋势。由于教材不能涵盖最新的研究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不以单一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在教学前提前做好准备,查阅大量最新权威研究文献,不断更新知识,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与适用性。
我院是在生物技术快速发展时期建立的一个新的科研基地,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抗病毒肿瘤药物开发及基因治疗等,侧重点在分子细胞角度的基础研究,对病毒学、免疫学等知识也有一定的掌握,与医学肿瘤专业相比,在定位和针对性方面都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因此,《分子肿瘤学》这门课程的开设不同于医学院传统的临床肿瘤学课程,授课内容不局限于现有出版的分子肿瘤学专业教材,而是结合我院研究生的背景基础不断调整与完善,着重以肿瘤基础研究为背景,涉及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信号通路,分子药靶、肿瘤表观遗传学等相关领域,以及肿瘤干细胞、基因治疗、RNA干扰、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前沿领域,从基因层面探讨肿瘤发生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措施,为今后研究生顺利展开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2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型教学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是从本科时期的知识学习型阶段向课题研究型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因此,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不应仅仅只是本科式的知识传授的延续,而应是知识传授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但当前教学中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师生交流与互动少,只适于简单的传授知识,不利于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开设《分子肿瘤学》课程之初,就积极转换教学观念,以研究型教学为主导,由知识“灌输”式教学向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转变,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优化课程设置,确立新的教学模式。在现有参考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原有背景基础的差异,结合当前生物前沿技术在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趋势,不断更新与完善授课内容。如在介绍与肿瘤相关的一个信号通路时,提出该通路在肿瘤生成中发挥怎样的机制?是否有其他小分子如miRNA等的参与等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点,了解国内外进展,在课堂上开展讨论,通过学习很快掌握该通路主要功能蛋白特点与作用机制,同时对一些前沿性知识如MiRNA、长链非编码RNA等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学生知识背景及理解能力等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授课中有效的组织、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出发,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分组合作讨论为前提,把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与学科前沿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3]。在学习病毒与肿瘤这章内容时,根据病毒不同类别相应分组,课后查阅文献,每组准备15分钟的演讲内容,并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利用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资源,采用启发式、讲座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有目的性的开展授课,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报告和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全面发展。
此外,还注重将本学院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如在学习肿瘤发生机制这章内容时,为学生介绍我院科研小组在艾滋病、宫颈癌、食管癌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在讲肿瘤治疗时,结合本实验室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为学生介绍正常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及IPS细胞的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实践操作,更全面了解本学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进实验室顺利开展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3 注重过程和综合能力培养,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应能够准确及时地评价教与学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课程特点改革传统以“知识存储量多少”为评价标准的方式,而是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科研阅读、文献查新、论文写作等方面都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建立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新的考核方式既要考查知识,又要能考核能力。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学生首先确定与课程相关的兴趣点,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围绕选题撰写2,000字左右的论文,做成PPT形式,在课堂上讲述。考核发现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总结材料,认真撰写论文,充分准备PPT,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促进了科研兴趣。
3 小结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热点,我院专门为生物技术专业研究生开设《分子肿瘤学》这门课程,旨在为工科院校培养侧重于肿瘤学基础研究的复合专业型人才。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分子肿瘤学》课程教学中,并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发现学生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科研兴趣增加,有益于学生早日进课题组开展独立科研工作。
但在研究型教学实施中还要注意多方面的协调配合。首先要建立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以营造一个有利研究性教学开展的良好环境。其次,教学内容要准备充分,要与我院的研究方向与今后开展的科研工作紧密相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考评测试重视学习过程,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举措的实施将促进我院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詹启敏. 分子肿瘤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2]张安富. 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 65-67.
[3]田也壮. 博士研究生学术研究方法教学模式探析----基于美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启示[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 4: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