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
2014-03-06章振林
汪 纯,章振林
(上海交通大学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骨代谢病和遗传研究室,上海 200233)
医学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为国家的卫生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目前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着重大改革,医学研究生已经从笼统的研究生教育,逐步按照培养方向的不同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其中科学学位研究生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以临床技能方面的训练为主。虽然两者的培养方向和未来的职业走向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并不是说科学学位研究生就不需要临床基础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则不需要科研技能,因为未来的优秀医生必定是临床和科研双面手。目前有多种教学方法适宜于医学生的教育,分别是: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参与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法[1-3]。为了顺应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培养出更有竞争力的研究生,针对科学学位研究生,结合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面临的挑战
医学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在培养方向上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但是大部分研究生的本科阶段都是在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研究生学成之后仍有相当一部分立志于做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而且即便不再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医学专业研究生所做的基础研究也是和临床密不可分的,因此科学学位研究生如果在就读期间仅仅埋头于各种基础实验,而缺乏临床知识的积累,那么对于他将来的研究工作的深入和个人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科研思路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必须给予适当的时间进行临床培训。只有将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相联系,形成良好的衔接,通过临床实践,不仅获得临床经验,也能够通过积累临床资料,进行更为深入的科学研究。
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同时又具备一定的临床基础,成为有竞争力的医学专业研究生,将来可以在科研工作中独当一面,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2012年张皑频等在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撰文指出,目前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评价体系上存在较多问题,认为只有通过招生改革、加强临床能力培养和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才是提高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可行之举[4]。结合内分泌和代谢病学的实际情况,为每个研究生制定了合理的培养计划,开展了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
2.1 参与式教学法
因为科学学位研究生需要有扎实的科研基础,需要掌握许多科研基本功,如果只是阅读文献或参考标准化试验流程而没有实践经验,那么就没有办法真正牢固掌握这些具体的实验步骤。因此本专业利用我们已有的独立的研究室,在两名专职研究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每一位研究生都参与研究室的日常工作。每当开始一个新的实验任务的学习时,老师会将实验的标准化流程和注意事项通过书面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按照这些流程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老师会给予全程的帮助,如果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学生可以马上向老师汇报,由老师指出可能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样手把手、一对一的教学,每位毕业生都能扎实地掌握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实验室的一般技能。包括DNA和RNA抽提、蛋白质抽提、细胞培养、转染、样本采集(血清、组织和人口学资料等)和编号、实验室常用试剂的配置、器具消毒、显微镜、离心机、细胞培养箱和PCR仪等仪器的使用、安全条例学习和实际应用以及危险品管理等。为将来毕业以后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2 直观式教学法
本专业涉及的一些研究需要进行骨形态计量学、microCT和电镜等检测,因此必须利用开放式的公共研究平台。本研究单位与这些开放研究平台具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派遣数名研究生去这些专业科研平台或机构进行学习。首先我们会通过直观的图片或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相关基本知识,然后委托这些平台的研究人员为学生演示具体操作步骤以及结果的判断和分析。以骨形态计量学检测为例,在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学生不仅了解了骨组织包埋、不脱钙切片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学会测量骨形态计量学的各种参数及其意义,而且还在研究所学习了破骨细胞诱导、增殖和功能研究。通过在开放式公共研究平台的学习,学生们打开了眼界,了解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流程和规范化操作。
2.3 讨论式教学法
以教师为中心的小讲课和讨论会。因为本专业主要致力于骨质疏松和遗传性单基因骨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而其中的单基因骨病又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遗传病,多属于疑难病例或者罕见病例。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些疾病的临床表型和遗传背景,首先采用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小讲课形式。老师会将这些少见的遗传性单基因骨病的病例进行总结,将其临床特征、表型、基因诊断以及这类疾病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制作成幻灯片,通过小讲课的形式每周一次传授给研究生,由此帮助研究生加深感性认识和积累临床经验。同时在这类小讲课也是小型讨论会上,教师还会分享本研究单位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老师提出临床上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困惑。通过这种小讲课和讨论会形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分享和积累临床经验、了解本领域基础研究新进展和本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的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讲课,鼓励学生做“讲者”。如果研究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老师“灌输”式的教学,不利于其自我成长,对知识点的认识可能也是肤浅的。因此鼓励研究生做“讲者”,上讲台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首先,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全国和上海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领域的学术活动,为他们提供交流和成长的舞台。近几年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的全国年会、全国中青年会议以及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年会上我们的研究生都有口头发言。通过在这些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上展示和交流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学术氛围,增强了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的动力。除了学术交流以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鼓励本专业研究生参与患者教育会,在讲台上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宣传防病治病的科普知识。通过参加面向患者的科普工作,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接触,积累与患者沟通的经验。通过做“小讲师”,在讲课之前学生们会通过网络检索文献,增加对疾病和研究的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口才和沟通能力。
3 结语
通过上述探索和实践,自2007年至今本专业已经毕业的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7名,在读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2篇,影响因子总计30.784分,平均每位毕业生SCI论文1.7篇。此外所有毕业的研究生都顺利通过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至今绝大部分毕业生在临床一线努力工作的同时还在继续进行与临床有关的科研工作,其中两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都顺利地晋升为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并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我们认为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科研思路、方法和技能的培训,让他们在离开学校踏入临床工作以后还能够继续将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临床和科研中去,也为他们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和自我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肖 湘,贺 加,赵先英,等.几种常见的医学教学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12-614.
[2]陈 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6):159-161.
[3]林进国,刘甘泉,魏润民.启发式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93-695.
[4]张皑频,吴忠均,罗天友.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993-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