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中加强哲学思辨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2014-03-06刘长安黄金玲汪婷婷林先刚
刘长安,朱 洁,黄金玲,,汪婷婷,林先刚
(1.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科学院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8)
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其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及临床素养[1-2]。在新一轮制定的国家本科专业目录中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由于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教育中普遍缺乏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及引导,学生存在缺乏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因此,本文从高等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哲学思辨能力培养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意义两方面进行阐述。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现状
1.1 当前中西医结合教育中课程设置的现状
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院校将中西医结合教育只简单的意会为培养一种“复合型”人才,即既掌握西医基本知识和技能,又掌握中医基本知识技能。这样的培养目标结合分科课程论指导下,造就了现在大多数中西医结合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简单的由中医课程、西医课程两者共同组成[3]。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重专业、轻人文的趋势,与专业有密切关系的医学哲学的内容极度缺乏或者没有[4]。此外,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主要是机械结合而且缺乏人文、理学及哲学基础的衔接引导,中、西医课程之间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少;教材的编写上它们以各自系统为逻辑,彼此独立,缺少联系,即使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中,也是对同一疾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分别进行中医和西医的论述。因此,在现行培养模式下,学生很难明确中西医结合的意义与实质,无法科学预见中西医结合的前景。不能将所学的中医、西医两种知识融合运用[5]。
1.2 从事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授课教师的现状
在授课教师方面,教授哲学课程的教师几乎都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人文专业,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也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将哲学与医学联系起来。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也普遍缺乏人文科学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由于医学专业知识庞大而复杂,许多专业课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有限的学时内,主要通过教师单方授课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然而,医学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紧密,如果没有哲学思维的引导,学生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精髓,易学而又易忘,将已学内容无法深刻理解并记忆,新内容学习起来也很吃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医学教学也经常会出现专业课教师“反复温故”的情况[4]。此外,授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基础与临床的科学研究中,也同样忽略了哲学思辨能力在教学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及指导意义。
1.3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现状
在当前医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突出问题。首先,学生受既有理论的束缚,不敢对书本、教师说不,满足于接受与背诵现成的结论;思考问题的思路单一,缺少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哲学思辨能力的欠缺极大地限制着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6]。其次,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比其他专业学生更为繁重,没有时间去进行哲学思维的拓展,当然也无法将各门类专业课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交融,更不能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此外,相对于感性直观、有现实实效性的医学理论,哲学思维则更为抽象,大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去重视它,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去探究[4]。以上3点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矛盾尤其明显。学生既要学所有的现代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同时又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的内容。由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哲学思维、思辨的引导,让学生将两种医学体系融合于自身,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都会提到一些很尖锐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两种不同医学模式要结合在一起?”、“学中西医结合就是西不西,中不中。”调查统计表明安徽中医药大学10-12届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毕业生中,对于“经过五年的本科学习,你认为什么是中西医结合?”问题的回答中,有56%的学生回答就是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去解释中医;有49%的学生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很难真正结合在一起;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没有信心。如果没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很难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具有整体性的把握,也很难将中西医结合发扬光大。这种现象无疑严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
以上3个方面决定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生在哲学思辨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创新能力上有待进一步地提高。思辨能力是医疗能力的核心,是临床医生科学素养的集中体现。而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普遍缺乏相关的内容和指引,使得学生不会思考,不愿思考,极度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及发展潜能。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他们很难自发自主地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融合于自身。没有二者的有机结合,他们就不能创新地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因此,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中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探索,对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新世纪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中加强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及意义
2.1 加强哲学思辩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医学整体内容的把握
现代医学的各门基础课程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加强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哲学观去学习相应的课程,进而才有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穿针引线”,运用跨学科的综合问题组织教学,运用辩证哲学思维打破学生的思维框架,训练学生从普遍联系中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前后学习的内容中架起桥梁,对学习内容进行思维加工,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知识[7]。比如将现代医学中具有普遍联系的概念—“平衡”(如生物化学中代谢的协调调节与代谢平衡、免疫学中的免疫自稳及生理学所强调的稳态)与传统医学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相互类比并建立哲学上的关联;又比如介绍被誉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方向、终极目的和最高阶段的 3P(Prevention,Prediction,Personalization)医学[8]。其强调的“Prevention(预防)”就完美的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Personalization(个性化治疗)”更是体现了中医中辩证论治的思想。通过相关内容的讲解,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这两种表面上的矛盾对立体通过哲学思维中的事物普遍联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此外,作者所在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就是从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中把握医学理论。在实验教学方面,积极探索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之间的整合,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开设了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大肠杆菌能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要求学生利用辩证思维及综合思考的能力,将微生物学实验中的细菌的培养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质粒的提取与转化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
2.2 加强哲学思辩能力的培养为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动力
哲学是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是提高医学类大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学生具有了哲学思辨能力,才能跳出和超越本学科的局限,对事物的理解才能趋于深刻。例如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讲授基因敲除技术时,强调虽然该技术是现代医学研究中研究单个基因的功能的最重要最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手段,但是这种方式过分强调了单一基因的作用,对理解复杂的基因网络帮助不大。事实上,很多耗费巨大的基因敲除实验未观察到任何阳性结果,或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这是因为任何特定的基因产物仅是复杂调控网络的一小部分。另外,背离还原论和决定论的基因冗余和基因多效性也使敲除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正如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所说“当我对生命中各个分子都了解清楚时,我对生物的整体图像反而模糊了。”通过以上内容的引申分析,既让学生明确现代医学的优势,同时也了解其不足之处,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为增强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者所在院校在讲授课程中采用了将相关知识与创新思维实例有机整合的方法。比如在降解蛋白质变性的时候,引入肿瘤治疗的热疗法,将学生在医用化学课程中即学到的碱金属遇水产生的放热反应与肿瘤治疗联系起来,介绍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在肿瘤热疗法方面的相关进展,通过学科之间的普遍联系引导学生什么是创新。在讲解PCR技术产生的背景时,强调生物体内的有关DNA合成的理论都已掌握,为什么不能把它拿到体外的试管中进行呢?而穆利斯想到了,并做到了,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通过以上内容的引申,让学生在领略到医学大家创新成就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医学教育也应如苏格拉底的 “精神助产术”所倡导的那样,让新思想的产生不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的,而是受教育者自己得出的结论[9]。因此,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启迪与导向作用。
2.3 加强哲学思辩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及方向的把握和信心
现代医学界,中西医结合问题一直是焦点。但是,随着系统生物学的蓬勃兴起,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哲学指导。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基本哲学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前者是把生命体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现代生物学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对生命基本的、全面的和系统的理解;后者中医学“不是将人比作机器,而是将人体看作一个气血循环系统”,“以整体观、辨证论治、方剂干预为鲜明特色,以复杂的生命系统为对象,本质上具有系统科学的思想。”同时在哲学方法论层次二者也具有一致性:系统科学方法是系统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医学的重要方法。中医学方面,“只有在系统层面上研究传统中医药,才能更为合理地使之得到继承、阐释与发扬。”[7]作者所在院校在中西医结合导论的教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系统生物学及系统医学的基本概念、哲学基础、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及其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及意义,引起了学生对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极大重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只有运用系统论、整体观的哲学方法及思维,建立与发展中西合璧的系统医学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和高级阶段。进一步坚定了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信心,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有利于中西医结合队伍的稳定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有关加强医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探索,不仅培养了医学生知识融通和学科综合的能力,还使医学生体验到哲学思维多样性、变通性的魅力与乐趣,能在优化学习过程和提升学习效果之间逐渐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和维护学习动机。同时使学生敢于挑战旧的理论、提出新的设想,并且努力去实践自己的想法,进而才能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其成长为具有不断发展潜能的、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卢传坚.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6):18-19.
[2]李 旺.中西医结合教育世纪回顾与思考[J].中医教育,1999,18(5):57-59.
[3]朱 虹,钱 静,王 炜.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104-105.
[4]杨秋菊,谢 欣.用哲学思维渗透医学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2,25(5):83-85.
[5]聂优爱,陈利国.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之浅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4):380-382.
[6]伍吉云,魏楚蓉,钟敬亮.哲学思想为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启思与导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4):52-53.
[7]王华生.医学哲学内在逻辑视野中的医学哲学教学方法[J].法制与经济,2009(14):123-125.
[8]李振光,蒋东晓,周 丽,等.“3P”医学新概念[J].中国卒中杂志,2008,3(8):608-611.
[9]叶立国.系统生物学范式:中西医结合路径探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26(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