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科研实践在本科生培养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4-03-06李柏樟
李 力,李柏樟
(第四军医大学:A.西京医院神经内科;B.口腔医学系,陕西 西安 710032)
临床科研是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笔者是在硕士毕业后的临床工作中逐步接触这一工作的。在过去的一年,笔者参与了所在校“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担任本科生辅导教师,按要求安排学员“早期接触科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在安排该学员学习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的同时,还安排这些学员参与了若干临床科研活动,回顾总结这一年的培养过程,结合对今后本科生培养工作的思考,笔者认为:对于五年制本科学员而言,应更加重视其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并通过临床科研实践来实施培养。本文重点分析了临床科研实践在本科生培养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必要性
1.1 培养目标决定本科生应重视临床
我国“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毕业生作为一名医学从业人员,必须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这取决于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方法的掌握”[1]。同时,教育部明确规定:科研素质和能力训练要贯穿在各个教学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2]。作者所在校作为军队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员的培养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军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临床医师。由此可见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对五年制临床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临床医生。
1.2 临床科研活动可以加深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其从机制出发,探索新知的热情
本科期间需要学习的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多达几十门,知识纷繁复杂,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强记强背考试重点,不能将生理生化等基础知识灵活应用于对临床疾病的学习中,对涉及疾病机理机制和治疗原则等临床问题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早期接触临床科研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临床实践工作中,这既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教材的知识多来源于临床实践的总结,只有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医学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医学教材的频繁改版反映了医学科学的进步。然而,据不完全统计,各大版本的教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错误,或者介绍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临床上少用或不用,这些地方是亟需修正的。如果单纯以教材为中心,就很容易灌输给学生一些错误的概念和信息。假若学生“书云亦云”,不加甄别,将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带来严重后果。因此,要从本质上去理解知识,用生理、病理的机制去研究和解释疾病。早期参与临床工作与科研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的差异点,提前帮助学生度过医学实践的“危险期”。
1.3 循证医学的兴起,迫使医学生必须了解医学新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cine,EMB)即医护人员依据最新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结合病人情况和要求,提出和实施最佳诊治方案并加以评价的医疗实践活动。循证医学三要素是医护人员及其经验、研究证据和病人,其中医生是关键,研究证据是核心,临床经验是基质,病人是基础。实施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检索文献、获取研究证据和证据评价及应用。循证医学提出的临床问题是为了解决疾病诊疗和预防中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同时提高临床医学水平和临床医生实践能力。对于查询到的研究证据,应考察其科学性,还应评价其临床价值,应用的证据要能指导临床实践[3]。
医学新知识体系的建立已经从传统的课本知识与经验教学过渡到科学严谨的循证医学模式。过去很长时间临床上诊断、治疗病人,往往主要凭个人的经验或前人的经验,有很大的局限性,精准度差。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临床医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要求对疾病做出“概率化”的诊断,科学的治疗与决策,精确地预后判断。
为适应新的医学教育模式,作者所在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基础医学实验等,并且进行了PBL教学及循证医学知识讲座。本科生的循证医学教学能培养学生更多系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研思路,掌握更为合理有效的科研方法和临床操作技术。研究证实[4],循证医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循证医学相关知识的水平,转变了其态度和观念,掌握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应用循证医学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提高临床决策水平,最终使患者受益。因此,把循证医学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是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提高循证医学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5]。
1.4 临床科研PBL教学帮助学生升华理论知识,培养正确的临床诊治思路
新的医学知识体系已经建立,新的医学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中。早在1952美国西余大学就已经建立人体器官系统课程教学体系,1965年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采用临床问题为中心课程教学体系,而1982年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采取“学社集约式”课程教学体系,并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相较于国外,我国新型医学教育模式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随着作者所在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也正逐渐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替代。本科生教学形成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加入PBL教学模式,举办知识讲座等方式目的都在于提高学生的医学知识水平,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临床科研贯彻落实了PBL教学的实施,科研研究中丰富的病例为学生讨论典型病种提供资源支持;教员结合理论课程适时地为学生提供问题和引导支持;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兴趣浓厚,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资料查阅、问题讨论甚至进行实验设计与实施来解答问题从而为PBL教学提供行动支持。此外,医院及科室方面,每周都会举办数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病例讨论、临床技能培训等学术活动,鼓励本科生参加临床课外科研符合新教学模式要求。临床研究PBL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资料查阅、数据收集、实验设计、结果分析与评价,对疾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全方位学习,以上种种措施同时体现出循证医学遵循最佳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的内涵。
1.5 本科生早期接触临床科研活动,可以为今后的临床工作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接触临床科研活动,本科生可以了解临床研究的主要方法,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如:在熟悉临床研究方案的过程中,其文献检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在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或 临 床 调 查 (clinical investigations)中,本科生的临床诊治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可以得以提升;在协助整理分析试验资料、撰写发表论文过程中,本科生学习的知识可以得到全面的总结和升华,其能力也会有质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将为学生以后解决临床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2 可行性
2.1 时间可行性
不可否认,医学生的学习任务颇重,本科阶段的总课程约35-45门,而总学时仅为3,300-3,600[7];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必然逐步提高,表现为求知欲的增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学有余力者会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员,往往都有前往临床一线工作的强烈愿望,此时善加引导,必然能提高其对时间利用率和学习效率。所谓技多不压身,对于怀有志向的学员,早期接触临床科研的时间可行性是明确的。
据作者所在校学员反映,每天课后会有数小时的休息娱乐时间,再加上晚自习时间可长达数小时,对于对临床科研感兴趣的学员,这无疑是一段学习的黄金时间。此外,学校及学员队大力支持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各教研室、临床科室也欢迎学员的参与,各方都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求学机会。
2.2 基础可行性
临床课课程的学习建立在良好的基础知识上,进入临床课程学习的学员,已经完成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和桥梁课的学习,已经进入临床见习实习的阶段。基础课程的知识点与临床课程的知识点相通并且相互促进,本科生接触临床科研的同时能促进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提升及对临床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掌握了获取新知识途径的方法,提高了认识层次和水平。
2.3 教员可行性
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是临床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医教研”这个词是对其日常工作内容的概括,也是对其身份的简述——医生、教师和研究人员。他们需要应对日常医疗工作,更多的是需要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当这些问题缺乏现成的解决方案或依据时,便成了临床科研的产生的源头。多数教员每年都承担若干教学任务,所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实践能力十分了解。教员可以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感悟,一方面可以弘扬高尚的医德医风,对自我工作能力进行总结与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所在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教师总数达87.8%,专业硕士生导师有320人,几乎都接受过系统的科研培训,往往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掌握着一定的科研基金,主持或参与过临床科研,对临床科研有着丰富的经验。教员可以介绍科研课题给学生,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和攻坚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而且,与学员合作既可以完成病例的统计分析、实验研究和论文的撰写,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临床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科研带动教学基本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7]。
2.4 病员可行性
患者是临床教学和临床科研的主要对象,他们为教学研究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得到了更为细致的护理和治疗。作者所在校3所附属医院同属临床教学医院,承担着见习生、实习生及进修生的培训任务,丰富的临床病例满足了临床教学的基本需求。作者所在校附属医院作为全国三级甲等医院,以其良好的口碑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信赖,对于医护人员及见实习学生的工作,患者和家属也都积极配合,互为促进的医患关系确保了临床教学和临床科研顺利进行。
身患疑难杂症的患者,辗转大大小小数所医院求医无果后选择就诊于作者所在校附属医院,3所医院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重获新生。众所周知的世界首例“坑面女”的成功实施,为广大患者带来恢复健康的希望。同时,在病人身上常常可以见到临床上低发生率的疾病,对这些罕见疾病进行专业的临床研究,有助于对病人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因此,临床科研的实施对患者的健康促进意义重大,而本科生作为临床科研的参与者可以很好检测病情变化,掌握病人动态,及时准确的录入信息,切实有效的提出和解决问题,为临床科研和病人的治疗康复做出重要贡献。
3 结语
随着作者所在校教学改革的浪潮不断推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能够更好的为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临床服务。通过对各方面的分析,临床科研实践不仅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临床知识的掌握意义重大,而且能够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临床科研实践对本科生培养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应该进一步摸索、完善实施措施,并加以推广。
[1]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C].教高[2008]9号令.
[2]张 云,乔 敏.对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实施早期科研训练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4,3(2):19-21.
[3]徐德忠.循证医学入门:临床科研方法与实例评价(第2版)[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5.
[4]Fritsche L,Greenhalgh T,Falck-Ytter Y,et al.Do short courses in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improve knowledge and skills?Validation of Berlin Questionnaire and before and after study of courses in evidence based medicine[J].Clinical research ed,2002,325(7376):1338-1341.
[5]赵 琼.医学生循证医学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2):2295-2296.
[6]潘晓燕,王正朝.指导大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6):110-112.
[7]胡 澍,席守民,马灵筠,等.以科研促教学探究基础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669-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