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014-03-06郑慧芝
郑慧芝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中药系, 湖南 长沙410208)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郑慧芝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中药系, 湖南 长沙410208)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指由于体内大、中型血管管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引起的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患者患肢远端出现慢性或急性的缺血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引起患肢坏疽截肢,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动脉硬化闭塞症作为一种全身性的危险疾病,好发于腹主-髂动脉、股-腘动脉等多处大、中型动脉。近年来,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文章探讨了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改变,尤其在许多慢性病的治疗中,中医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自然治疗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通过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报道可以发现,类似于动脉硬化闭塞症等一些常见的临床慢性疾病,目前正不断由西医联合手术治疗,转向许多长期有效的自然治疗方式。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式,具有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持久、对患者造成的危害较小等优点,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也受到很大关注[1-2]。
1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制
在目前可参考的中医典籍中,我们尚未发现关于动脉硬化闭塞症这一病名的记载。但是根据其主要的临床表现、病因、症状等综合考虑,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脉痹”“脱疽”等范畴。“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发于足者,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发于足旁,名日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3]。以上这些都是在我国中医医学典籍中可查阅到的关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描述。主要内容均为关于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初期以及发病晚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描述内容为:肢体血管闭塞,血流不畅、受阻,导致肢体远端缺血坏死,从而发为脉痹,产生肢端坏疽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中医学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理多由于机体脾气不健、肾阳不足,以及外受寒邪侵袭而导致病症发作。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脾气不健、化生不足,导致“内不能生气血壮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进而出现了“脱疽”的症状,这也阐述了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坏疽多发于四肢的原因,其中以双下肢最为常见[4]。
2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分型
中医典籍的记载中,关于“动脉硬化闭塞症”这一证候有不同的分型,常见的分型有:脉络寒凝证、脉络血瘀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其分型的主要依据为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多由于血液瘀积于狭窄的血管,引起局部血液充盈,温度升高,出现热证,后期因为肢体坏死,出现血液瘀积症、脉络热毒症等。其他常见的分型还有:阴寒型、血瘀型、湿热下注型、热毒炽盛型、脾肾阳虚型。以及常用的三型分类法:阳虚血瘀型、寒湿痰瘀型、血瘀热毒证型[5]。
3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中,根据中医分型不同,其治疗方案也有一定的差别。脉络寒凝证以温经益气、活血通络治疗;脉络血瘀证型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治疗;脉络瘀热证型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治疗;脉络热毒证型以养阴清热、活血解毒治疗。阴寒型以温经散寒为指导,常用阳和汤治疗;血瘀型以活血化瘀为指导,常用活血通脉汤治疗;湿热下注型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疗;热毒炽盛型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疗;脾肾阳虚型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治疗。不同中医分型其所用药方也有一定差别,但是治疗用药根据血瘀症、寒症、脾肾阳虚症、热毒症等不同症状的差异,常给予当归、茯苓、丹参、黄芪、薏苡仁、附子、肉桂、干姜、玄参、金银花、甘草等药物配方进行治疗[6]。外敷药、外洗药也是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特疗法,常用的有外用膏药、油膏、药粉、酊剂、洗药等。中医记载中,患肢皮肤未溃期采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已溃期可用毛披树根煎水浸泡后外敷生肌玉红膏。熏洗药常用回阳止痛洗药或温脉通洗药,以温通血脉,扩张周围血管,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改善患肢缺血状态[7]。这些外用药物多直接作用于患肢闭塞血管,具有起效较快、效果明显等优点。
在常规中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许多外用的中医治疗措施也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在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中也被广泛应用。针灸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多采用体针、耳针、穴位注射等。如针刺肩髑、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及止痛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8]发现,针灸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得到了认可,患者行针灸治疗后可明显降低血脂及血液黏度,延缓了病情的进展。
4 结语
目前随着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的不断升高,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其中以中老年患者为主要发病人群。因此,如何选择一种安全有效、危害性小的治疗方式是目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能根据患者发病类型选择个体化治疗,辨证给予口服中药、外加熏洗外敷、针灸等联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减少了患者痛苦,有效避免了手术治疗的创伤,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因此,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应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并不断创新,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化金凤,索炜,李廷荃,等.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11-212.
[2] 杨霄,曹烨民,奚九一,等.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治疗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1):54,57.
[3] 赵钢,吕勃川,孙秋,等.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体会[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22-26.
[4] 牟灵芝.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中医治疗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1923,1933.
[5] 吕昊哲,常惟智.浅谈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120.
[6] 吕延伟,吴春芳.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现状及思考[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176-180.
[7] 李永清,贾利辉.温阳通脉降脂汤加减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68例[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228-230.
[8] 祝楠,侯玉芬.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疗近况(综述)[C].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一届学术大会论文集,2007:142-146.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7-08
郑慧芝 (1981-),女,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临床。
R241.1
A
1673-2197(2014)21-00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