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圃秋果分外香
——《蓝泉谭丛》发刊词
2014-03-06温长路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 100029)
老圃秋果分外香
——《蓝泉谭丛》发刊词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 100029)
钱超尘;蓝泉谭丛;发刊词
金秋十月,当人们还沉浸在新中国建立65周年的喜庆气氛之时,由钱超尘教授的几位弟子策划、编辑的,以反映在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领域内研究和教学活动的文集《蓝泉谭丛》问世了,这也算得上一件令人高兴、令人欣慰的喜事!
“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项目,是应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的要求由总会试行推出的一种跨地域、跨单位的新的人才培育模式,以期通过师带徒的个性化传教方式,推动中医药典籍和语言文化的进步。这一模式,虽然在中医临床领域早已蔚成风气且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崇,但在中医语言文字和文献界却是第一次,因此得到该领域专家和年轻学者们的热烈拥护,乃至在一个时期全国范围内出现过从者如流的势头。经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专家审定、导师认可、学会批准,最终有30名弟子拜于6位导师旗下。其中,钱超尘先生一人就接受了8名。他们将采取平时网上授课、定期当面指导和口头问答与书面作业并行、阶段总结与结业考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3年时间完成核定的学业。
钱超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训诂学家和文献学专家。他一生倾注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和考据学的研究,坚持“以字考经,以经考字”的治学方法,在中医文献研究及中医经典著作的语言研究方面开拓出许多新的领域,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次,他又不顾年事已高,主动承担了带教任务,这种爱业、敬业、献身事业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希望他的这种精神能感动跟师的弟子和更多的中医学子们,能充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跟着他学知识、学思想、学人品,长学问、长悟性、长影响,以真正将他的学术发扬光大。可以相信,在这位把学术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老师和这帮求知若渴的弟子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团队一定能很快培育出好苗子、好成果来的。
“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贵,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苏轼《墨宝堂记》)要学好中医、成为一名成熟的专家,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仅凭从课堂上、书本中得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咀嚼、磨练、交流、总结,才能形成经验,才能成为“学验俱丰”的专门人才。师承教育,是符合中医学特点的重要传承途径之一。在中医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中医的人才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这种教育,传承的不仅是术,而且是道、是德,是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学者所需要的全面要求。老师传承给弟子的,是自己一生乃至几代人积累起来的丰富学识和实践经验,有不少是属于他们独有的。这些知识,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弟子缺什么,老师教什么,弟子学到的知识都是用得上的“干货”,含金量高,有利于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中医学术的传承和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依然把中医师承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一直在完善师承教育形式的成果。1987年4月16日,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崔月犁同志在《健康报》发表专论,指出:“带徒学习的方法,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和应急之策,应该从长计议,深入论证,纳入中医教育体系,反映出中国式的医学教育特色。”(《中医带徒是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之后,国家多次大规模地给名老中医专家配备徒弟,整理、继承他们的经验,有力地助推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项目,是中医传承工作的组成部分。从5月在广西南宁启动至今,还不到半年时间,一本反映师生心得的《蓝泉谭丛》就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好开端、好兆头,让人们看到了在语言文字和文献学科试行师带徒工作的希望和未来!从第一辑选载的内容看,老师教得很细心,章头句尾洋溢着关爱之情;学生学得很认真,字里行间充满着渴望之心。希望这个集子能勇于探索、精益求精、不断出新、办出特色,成为一个没有门槛的师生交流的课堂。并建议将它分发给其他相关师带徒单位的老师和弟子,以期对这项工作能有所启迪、有所帮助、有所促进、有所推动。
应钱超尘教授之约,在《蓝泉谭丛》第一辑发刊之际写上这些话,以为祝贺!
2014-09-30
温长路(1946-),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作家,教授,主任医师。
R2-09
A
1673-2197(2014)21-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