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例面神经麻痹的分期针刺治疗体会
2014-03-06韩美荣金坛市指前镇卫生院江苏省金坛市213234
韩美荣 金坛市指前镇卫生院,江苏省金坛市 213234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是颈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受到感染、风寒等因素刺激引发的炎性反应。患者多表现为嘴巴歪斜,面颊动作不灵等症状,严重者病侧难以进行闭目、噘嘴、鼓气、蹙眉等动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中医认为,面神经麻痹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气弱体虚,腠理虚空,导致风邪入侵,难养筋肉,导致面部经络失养,功能受限。针刺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治疗面神经具有独特的疗效。为研究针刺治疗不同分期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我院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展开面神经麻痹不同分期治疗研究,其效果显著,现将本次结果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针刺治疗的面神经麻痹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8~73岁,平均年龄(41.5±2.5)岁,病程1~26d。将所有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奇偶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组:患者按照急性期(发病1~7d),静止期(8~15d),恢复期(15d以上)给予不同的针法进行治疗,但是穴位选择与针刺的方向相同。
主穴及针刺方法:颈乳突前面与后面的神经位,针刺直进0.3~0.8寸,四白、鱼腰、阳白,斜向内上45°进0.5~0.8寸,夹承浆、地仓斜向后下45°进0.5~1.2寸,足三里、太冲、合谷直进0.8~1.3寸,太阳进针透下关1.3~1.5寸。配穴及针刺方法:患者鼻唇沟较平坦配禾髎、迎香两穴,患者鼻中沟歪斜选配水沟穴。
急性期各穴均浅刺,若患者存在耳后疱疹,则行局部点刺放血处理;静止期各穴深刺,足三里行捻转补针法,合谷行捻转泻针法。局部行电针治疗,疏密波,电针共鱼腰(+)与阳白(-),四白(+)与太阳(-),地仓(+)与茎乳突前神经位(-),夹承浆(+)与茎乳突后神经位(-)等四组。恢复期交替使用静止期针刺法与头针法。头针法先选茎乳突后神经位、感觉区、运动区,疏密波,电针按照病情选择感觉区或运动区(+)与茎乳突后神经位(-),患侧使用较大电流,能使面部有牵动感,健侧使用较小电流,略有感觉即可。
1.2.2 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主穴选择颊车、牵正、翳风、合谷、地仓、太冲,捻转泻针法,配穴和实验组相同。
两组患者治疗均1次/d,留针20min/次,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完成后间隔2d再行下1个疗程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有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部分消失,面部肌肉功能部分恢复至正常状态;无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无消失,面部肌肉功能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统计数字均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α=0.05,P<α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治愈1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69.5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其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χ2=6.07,P<0.05)。
3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面神经麻痹属于“吊悬风”、“卒口僻”的范畴,该病主要是因为患者缺乏正气,经络虚空,风寒之邪入侵手足阳明经脉,经气阻滞,邪气壅塞,经脉失去营养,以致面部肌肉缓纵难收。急性期风寒之邪旺盛,针刺风池能解表祛风散寒。有的患者发病初期热邪之气淤滞少阳,常导致患者出现听觉、味觉障碍,或耳痛、耳后疱疹等症状,因此针刺耳后局部点位可有效泻除少阳之火,消肿止痛。六气化火,静止期针刺合谷可清热解表,且合谷归手阳明经络,手阳明经络须经口面各部,因此中医上有面口合谷收的说法。恢复期尽管邪气已大半去掉,但是正气尚未完全恢复,使用针刺局部、足三里联合头针可活络补气,营卫调和。茎乳突孔后的神经点是有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重要穴位,且该病早期患者多因局部脉络不畅引发疼痛,因此使用针刺联合拔火罐法既可以消除邪气,又不会造成面神经损伤。此外,在治疗过程中,为避免造成面神经或面部肌肉的损伤,必须巧妙把握针刺的深度和方向。在本文中,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充分说明了分期针刺能够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且无显著的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胡科.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的组合针灸康复治疗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2):87-88.
[2]陈日.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附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7):212.
[3]王旭静.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9):2538-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