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的防制
2014-03-06赵家美
赵家美
(沾益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沾益 655331)
仔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肠毒血症,仔猪断奶、并栏而产生的应激和饲料营养不平衡会导致本病的发生。2013年10月16—30日,笔者对沾益县盘江镇某养猪场的l6窝173头断奶仔猪进行调查。其中有50头仔猪发病,占总头数的29%。在发病的50头中,断奶、并栏有28头,占发病数的56%,饲料改变而发病的有22头,占发病数的44%。
1 临床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体温一般无变化,部分猪只体温升高到40.5℃,随后体温下降。表现出共济失调,无目的乱冲、乱撞或作转圈运动,有的两前肢跪地,后肢直立或四肢下跪,突然向前猛跃。不能站立或爬行,强迫行走时,四肢乱蹬。有时发生呕吐,皮肤有水波动感。其主要特征是:眼睑严重水肿,结膜、颌下、颈部、腹部、头部发“胖”或水肿,肛门水肿偶有发生。病程短的数小时死亡,病死率约90%以上。在发病的50头仔猪中,仅有3头病情较轻的经治疗后康复。
2 剖检变化
病死仔猪极度消瘦,皮肤苍白,眼睑水肿、充血和脑腔积液。胃壁水肿,胃底有弥漫性出血变化。颌下淋巴、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腹腔内有多量淡红色液体。肠壁黏膜有大量黏液,小肠充满气体、变薄、极度透明,胆囊和喉头水肿。全身淋巴结充血和出血。有些病例肾包膜增厚、水肿,积有红色液体,皮质纵切面贫血,髓质充血或有出血变化。极少数病例没有水肿变化,但有内脏出血变化和出血性肠炎。
3 细菌学检查
(1)取病死猪肝、脾和淋巴结抹片染色镜检,会发现有少量散在的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取病料接种于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 h观察结果。在普通培养基上长出光滑、灰白、湿润、圆形边缘整齐、稍隆起的小菌落。选择的典型菌落,在麦康凯和5%的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麦康凯培养基上呈红色菌落,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周围有溶血环。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糖、麦芽糖,不发酵木糖、蔗糖、鼠李糖,不分解尿素。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细菌学检查,发生在盘江镇养猪场的仔猪急性、神经症状性死亡的病猪诊断为仔猪水肿病。
5 防制措施
5.1 尽量减轻仔猪的断奶应激反应
减轻仔猪断奶后营养应激的影响,合理的早期断奶可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加快仔猪的生长。但早期断奶对仔猪来说是一种应激,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母子分离的心理应激;二是仔猪从分娩舍到保育舍的环境应激;三是仔猪营养从母乳转向饲料的营养应激。
5.2 降低仔猪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
仔猪早期断奶后胃酸分泌少,各种蛋白酶的活性低,尤其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料。因此,断奶后3周内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应高于19%,其中植物蛋白不应高于15%。
5.3 补铁
仔猪常常发生缺铁性贫血现象,缺铁性贫血不仅影响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继发感染大肠埃希氏菌,导致腹泻和水肿病的发生。为此,仔猪应在3日龄内股内侧注射牲血素2 mL。
5.4 补硒
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添加剂,或肌肉注射亚硒酸钠注射液。亚硒酸钠-维生素E缺乏,机体免疫器官被过氧化物破坏,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改善饲养管理,不仅可以预防白肌病、仔猪肝营养不良和桑葚心等病的发生,而且还对仔猪水肿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5.5 药物预防
常用的药物有杆菌肽锌、土霉素、金霉素、痢特灵、喹乙醇、新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等,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对预防仔猪腹泻和水肿病有一定效果。
6 治疗
本病急性发作往往来不及救治,病情较轻的可用下列方法治疗:
方法一:顶尖抗水肿(氧氟沙星注射液),深部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2 mL;长效磺胺嘧啶注射液深部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2 mL;分别注射,每天1次,连用2~3 d。
方法二:强力水肿灵(恩诺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2 mL;康泰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 mL;分别注射,每天1次,连用2~3 d。同时,用100 g肿病康(亚硒酸钠)拌料内服10~15 d。
方法三:利水消肿灵(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2 mL;水肿必消(恩诺沙星,环丙沙星,TMP组方)每千克体重0.2 mL;分别注射,每天1次,连用2~3 d。同时,用100 g肠炎克(乙酰甲喹粉)拌料内服10~15 d。
7 讨论
(1)仔猪水肿病的病原体为溶血性大肠埃希氏菌,存在于健康猪的肠道内,当断奶后的仔猪因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在机体中消失和由于气温突变,饲料中的蛋白质、淀粉含量过高,而含植物性蛋白质低的青绿饲料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不足,都会引发本病。
(2)仔猪水肿病虽然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5—10月份是该病的多发期。而气温突变是诱发该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气温变冷时,应当及时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暖工作。
(3)对于仔猪水肿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如果能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新生仔猪从初乳中获得母源抗体,在1~4日龄时,母源抗体达到高峰,随后母源抗体逐渐降低,第4周龄后降至最低,而主动免疫又不完善。加上断奶前母乳中含有的乳酸,使胃内酸度较大,酸性环境适宜仔猪消化道内乳酸菌的生长发育。断奶后由于自身的消化和分泌功能不完善,仔猪食欲降低,采食量不够,造成仔猪体质下降,免疫机能减弱,肠道内的环境条件发生改变。病原性大肠杆菌乘机在肠黏膜上定居,并大量繁殖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如肠毒素、内毒素。肠毒素可以刺激黏膜上皮,引起大量液体渗入肠道。由于毒素的作用和肠道内大量非生理性物质的产生,肠黏膜正常吸收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经采取药物预防、减少应激因素、调整饲料营养平衡、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防制措施后,该猪场再未发生过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