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化现象学视角的“生活世界”变迁
2014-03-06王毅
王 毅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从实证科学占有自然科学的主导开始,很多哲学观点或者附和、或者臣服,都以一种妥协的姿态倾向自然科学,可是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是以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属于一种实证科学。实证科学的局限性就是不能将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都用逻辑理论推导出来,由此,机械的数学会将难以用自然科学理论推导出来的部分归结为“不合理”。当自然科学在社会中遇到阻力时,哲学出现了。而任何一种哲学理论的推演都要经过一段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对胡塞尔、哈贝马斯和德雷福斯观点对比,从历史层面上评析现象学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发现三位哲学家都是从不同层面以“生活世界”理论来批判现代科学的机械性、局限性、独断性,通过现象学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来向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科学挑战,以一种全新的自然化现象学视角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发挥现象学理论的优势,最终让现象学这一哲学理论介入认知科学的发展。
一、自然化现象学的研究立场
自然化现象学是一种现象学介入认知科学的理论研究途径,在内容上坚持回归主观体验本身,在方法上倡导主体间性的客观方法。自然化现象学就是一种立足于现象学的任务和方法、实现现象学与实证科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自然化现象学的研究立场是从表观的主观体验出发,将身边的现象和人的主观感觉的现象积累作为一种印象,然后再寻找或者开辟相应的可以支撑的理论或者可能形成一种简单的经验。典型的东方哲学特别注重现象的积累。然而在西方的科学体系中,实证型科学占有主导,在这种科学体系下,我们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已经创建的以数学为基础的理论再推导和演化出更多的理论,然后用理论去不断指引和干扰着实践的方向。而胡塞尔认为,自然现象的体验者的感觉会大于一切已经形成的理论,当这种现象和体验与原有的理论内核不同时,尊重人的体验和感觉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验认知科学,这就是自然化现象学的立场。现象学之所以能够介入认知科学,其关键因素在于现象学存在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核:一是现象学的基本主张是消除任何理论预设而回归主观体验本身。一切都以主观的体验为准,没有已经总结出的规律或者意识的干扰,没有任何理论的强制干扰,让现象回归到主观体验本身,这就是现象学的理论内核之一。二是现象学对主观体验的描述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客观方法。现象学的分析则要从多个主体的体验中提取结论,然而这个结论完全体现的是每个主观体验者感觉的共性,所以,对于分析本身,又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
二、自然化现象学视角的“生活世界”理论
“生活世界”理论是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提出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针对人类改变自然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太过机械而提出,它以新的理论内核来认知和改造自然,后来促成了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进行的语言学改造。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意义更为广泛,除了关注了人与自然的改造与被改造、认知与待认知的关系以外,还有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的关系的这种环境的合理性,最终形成了德雷福斯的自然化现象学的研究立场。从“公共性”走到“生活世界”,哲学的深刻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的理论本质是“非课题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主观的世界”*夏宏:《视域:生活世界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我们时代的真正的唯一有意义的斗争,是在已经崩溃的人性和尚有根基并为保持这种根基,或为新的根基而奋斗的人性之间的斗争。”*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4页。胡塞尔的理论是站在与伽利略的对立方向来弥补自然科学的空缺,从而促动自然科学向认知科学方向发展。
在胡塞尔看来,人类认知自然是为了更好地改造自然,而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实证主义自然科学不是从这个理论内核出发的。所以胡塞尔对当时的科学的局限性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他的现象学理论是将一切回归于现象本身,人在界定真理与谬误时,应该以现象为基础,从现象和体验现象的主体感觉出发,而不是有意识地去选择现象。自然科学的失误是将符合一套预设理论的现象归结为合理,其余不符合预设理论或者用预设的理论解决不了的东西则被忽视。实证科学不但没有好好反省自身局限性,反而去批判现象本身,用理论干扰人的感觉。胡塞尔的现象学正是萌生于伽利略数学化科学(伽利略将未知世界用全面的数学观来进行推理)的快速蔓延中,他认为应该消除任何理论预设而回归主观体验本身,对此进行现象学分析。现象学的分析是要从多个主体的体验中提取结论,这个结论完全体现的是每个主观体验者感觉的共性,所以,对于分析本身,又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
现象学理论的形成为自然实证科学带来了普遍危机,而实证科学的危机是人的危机的体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一个人能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回归事实本身”是现象学的起点,现象学的内核之一是悬隔二元论和还原主义等理论的预设,现象学要求对体验者的内在心灵和大脑对外部刺激的感应加以悬隔,意识活动的意向性就是主观体验的结构。亦即,胡塞尔的现象学对现象的依赖已经要排除任何先前经验的概念,然而这种排除和抵触本身就会改变体验者的感觉,从而干扰他所积累的对现象感觉的客观性。到胡塞尔晚期,其现象学将“生活世界”理解为一种普遍全面的视域,将“生活世界”作为科学批判的基础。但是,胡塞尔只是对实证科学做出了批判,并没有提出这个认知科学的模型,其后期“生活世界”理论得到了哈贝马斯的语言学改造,改造之后的“生活世界”转为社会批判的视域。从科学批判到社会批判,生活世界理论走到了另一个高度。
(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在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理论本质上是“信念的储存库”。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理论有着不同于胡塞尔的看法,“交往行动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生活是结识交往行动的境界和背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第1卷)》,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1页。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不光是我们积累主观印象的空间,更是一个有机的环境,这个环境就好比是人类群体的天然关系,这个关系比任何智能动物的秩序更加原始。所以,哈贝马斯眼中的“生活世界”比胡塞尔的一切主体感觉的客观反映的总和还要复杂一些,他的理论从“生活世界”伊始,不仅可以批判实证的自然科学,也可以批判相对局限的社会制度。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是胡塞尔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推进,“生活世界”的理论在完全不能脱离现实的科学而单独讨论的立场下,进而发展出一种与其前辈们完全不同的社会批判模式。
哈贝马斯将我们生活的社会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另一部分则是系统,这种两个社会层面的体系相互干扰、交叉。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把更为锋利的批判留给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由人与自然、人与人通过自然的条件构成的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环境与社会利益无关,与既得利益者和未得利益者的矛盾无关,是属于非物质的精神范畴和语言化范畴。这个“生活世界”可以释放人们的精神,释放人们的情感,这种情感也与利益无关,而是在自由的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自然情感。哈贝马斯的这一提法和胡塞尔的现象学不谋而合。“但现代社会要想重新得到整合,就不可能再用以往的形而上的世界观来为现代社会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夏宏:《生活世界:从科学批判走向社会批判》,《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而必须转向先控制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模式。
胡塞尔极端地认为人在接触外部环境的时候应该以纯体验为主,而不应该介入任何的理念和依据,然而这种说法和看法本身就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否认。每个人不可能排除一些意识形态和理论而单独存在独立的思想,或者说在这种努力对抗外界思想干扰的时候,自己的意识已经是给自己有一种强加了,伴有强加意识和抵触的情感所体验出的感觉本身也是不准确的,所以这个主观体验就不能算作是自然经验了。哈贝马斯则逐渐脱离了胡塞尔极端的还原论,他以语言作为沟通“生活世界”与社会系统的媒介。而德雷福斯则在科学发展到几乎无所不能的时候为科学的发展找到下一个更高的实现可能。
(三)德雷福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在德雷福斯看来,“生活世界”理论就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德雷福斯对生活世界的认知突破了胡塞尔和哈贝马斯的局限,在他看来,“尽管在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免非理性的行为,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应该把理性的行为看成是最终目标。大量的方面存在于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之间可以称之为无理性的(arational)。‘理性的’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ratio,意思是估计或计算,相当于是计算思维,因此,含有‘把部分结合起来得到一个整体’的内涵。那么,无理性的行为是指无意识地分解和重组的行为。能胜任的行为表现是无理性的,精通是过渡期,专家在无理性的意义上采取行动。”*埃文·赛林格,罗伯特·克里斯:《德雷福斯论专长——现象学分析的局限性》,《哲学分析》2012年第4期。德雷福斯的生活世界就是一切智能生物本身所具备的对环境的适应本领,超脱于固有物质的那部分环境因素的总和。在各学科都向实证科学臣服的时候,德雷福斯仍然站在理性价值的高度来呐喊。德雷福斯生活世界的观点,比胡塞尔和哈贝马斯都要丰富,他的“生活世界”不仅包含了一切的自然和感觉的印象,而且他似乎能寻找到宇宙中所有的反物质和反自然的理论的总和。
和胡塞尔、哈贝马斯一样,在德雷福斯的眼里,现象学所反映的理论框架会使人的认知能力相似或相近,但是,德雷福斯的思想突破了胡塞尔和哈贝马斯的局限,认为人们的特点大不相同。从这一点上,德雷福斯找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局限性,并且按照这个理论方向开拓了新的成果,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以原子信号为媒介的人工智能化进行了批判。
德雷福斯的“生活世界”是一切以现象为基本的意识总和的存在。德雷福斯认为,人的智慧包括意识内判断和意识外干扰,来自于对外界体验的感应和总结,而对于积累了过多纯粹理论的人,德雷福斯则认为他不是智慧的,而是愚蠢的。德雷福斯的这一观点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障碍做出了新的解释。他坚持以现象为基准、以体验为根本的这一哲学论断,在胡塞尔和哈贝马斯的基础上做了继承和发展。
德雷福斯关于“所有这些构成一个人的东西都要作为知识,作为巨大复杂的信念系统来传递给计算机”*休伯特·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宁春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172页。的这一论断迅速增进了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让人工智能的研究者更注重向人本身具备的本能情景和意识情景做了深刻的模拟;而以原子信号和表征符号来反应的人工智能,虽然属于实证科学与应用科学的迅速发展成果,在德雷福斯的批判下,更加快速寻找自身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应该说,德雷福斯对“生活世界”的解释和发展是彻底转向了自然化现象学视域的,是趋于后现代的,他的独特视角给数学主导的实证科学新的启示。
三、“生活世界”理论变迁的内在逻辑
“生活世界”理论的变迁与任何理论的变迁与发展一样,都是历史向前推进的必然选择。胡塞尔将其理解为“非课题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主观的世界”,哈贝马斯将其理解为“信念的储存库”,而德雷福斯将其理解为“日常生活的世界”,这种变迁逻辑线索明确,即在这个变迁进程中,“生活世界”理论一直被视为视域性的现实存在,最终被纳入到自然化现象学视角。“生活世界”理论变迁“本身经过了一个逐渐改进和完善的进程,即为一个批判性接受和重新解释的过程。”*夏宏:《视域:生活世界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胡塞尔、哈贝马斯、德雷福斯他们属于不同的时代,然而他们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内在相通性,都是对现代的机械的实证科学和计算科学从哲学角度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德雷福斯的与实证科学相对立的观点以及介入认知科学的观点都与哈贝马斯相符合,并遵从了胡塞尔的“将现象回归于主观体验本身”的这一观点。
胡塞尔认为,当伽利略的数学和几何模型都不能解释和解决我们的生活问题时,则应该将数学理论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将科学理论也归结于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提出现象学介入认知科学,从而完善了人格和人的精神科学;胡塞尔认为,因为数学和抽象性的科学世界,人们知道或了解世界,但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客观存在的这些现象仅仅是作为事物的表象并得到理解。或者说,过程本身的科学的客观性,正是世界所赋予的人类主观意识,科学本身的世界属于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沿着胡塞尔的方向,对于现象学的推导,对于“生活世界”理论做了延伸和发展,主要是为了排除相关干扰因素,寻找生活世界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哈贝马斯的分析逻辑性严密,分析鞭辟入里,用语言改造的方式使生活世界理论得到完善,哈贝马斯的语言改造最终广泛地定义了生活世界,并且解释了人类社会知识的形成,道德和法律的形成和基本精神的体现。哈贝马斯很难得的一点是第一次用哲学来分析人的内心,他认为人与人的关系除了系统的干扰以外,很多的变化是由人的内心对外界体验的积累所主导的,这种主导可能诉诸语言的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哈贝马斯的现象学逐渐远离了胡塞尔的那种极端的还原论,他认为生活世界中的语言有很强的作用。
德雷福斯则在当科学发展到可以模拟人的智能化的高度,真正负责任地为计算机的局限性提出了解决途径。德雷福斯观点的基本初衷也符合胡塞尔规定的初级现象学理论,只是对两位前辈的观点进行推演和发展,真正构建了自然化现象学的研究立场,从主观体验事物的表象本身来提取相似结论,这个现象学的分析更容易与东方的实用性哲学体系相融合。德雷福斯认为生活世界理论的本质是主体间性和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展示了可能条件主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模式,这就是自然化现象学视域的完备。
四、“生活世界”理论的哲学意义
虽然有一些人依然认为“生活世界”的实践在于其突破了现代科学以实证科学为主导的机械性或局限性,然而实践和时间证明,“生活世界”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对于人类哲学的巨大推动作用。正如倪梁康所言:“尽管大多数人放弃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道路,但自他开始的‘生活世界’理论成为许多哲学家研究的主要问题,对当代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参见朱伟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第38页。这种影响在哈贝马斯和德雷福斯理论的社会学、哲学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这个我们还未知的无限浩瀚的世界里,无论是上下四方还是古往今来,我们都有很多对宇宙的未知需要慢慢去了解。无论是科学、哲学、宗教还是各种思想流派,人们都是在寻找理解未知世界的依据。人们在与自然相处到改造自然的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事实,把这些事实归结为各种各样的经验,人们依据经验来提取理论,其中,在自然科学的体系下,科学被最为多数的人们认为是最有效的依据和办法。而其实任何一种理论都有优势和局限性,自然化现象学视角下的“生活世界”理论就是根据这种局限性提出的质疑和补充。
在西方科学一直主导着我们生活的时候,这三位哲人从哲学的方向和科学为人服务的这一性质,对实证科学和计算科学进行了批判。实证科学是西方自然科学的体系,是以数学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工具学科,以测量、证明等等伽利略数学理论来证明我们身边所存在的一定事物的合理性。应该说,西方哲学理论中除现象学和怀疑主义哲学以外,基本上都与实证科学相得益彰。然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哈贝马斯、德雷福斯发展的现象学,都划出了现象学分析与实证科学之间的不相融合的沟壑。正如科林(F·Collin)所说,“采用自然化的视角(来对待哲学)意味着强调科学研究的某些方面:即那些包含一种尝试用经验取向的科学来替代(或至少是扩充)传统哲学取向的方面,或尝试借助经验工具来回答传统哲学问题的方面。……我们未来的世界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待哲学和科学的共同力量来解决,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哲学与实证科学的相同之处,共同朝着认知科学的方向折中发展。”*Collin F,Science Studies as Naturalized Philosophy,Dordrecht:Springer,2010,P.vii.
“生活世界”理论的变迁,在当代哲学现象学的基础上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政治、文化和历史问题的交互对话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正如黑尔德说:“现象学是我们这个世纪的思维传统,它最先具备了解决那些在向下一个千年过渡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急迫任务的哲学技能,这个任务在于,在下面这两条道路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第一条道路是以‘后现代的’方式解脱所有规范性的约束;第二条道路则是那种会将所有个体强行纳入自身之中的理性大全主义。而对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个寻找中间道路的任务则意味着,必须维持在下面两种趋向之间的有益张力:第一种趋向是整个人类正在无阻止地结合为一个统一,胡塞尔曾希望这个统一体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大全的理性共同体;第二种趋向则在于,在不同的文化中仍存在着这样一个需要,即在这个世界范围的联合过程中,各种文化不失去自大固有的面目。在这种情况下,现象学作为‘现象学的逻各斯’可以指明一条道路:因为胡塞尔从一开始便把现象学理解为一种理性的说明(逻各斯),它的意义正是在于澄清并维护所有现象的固有本质和固有权利。所以,欧洲的理性传统可以与一种无保留的、交互文化的开放性结合为一体。”*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北京:生活·读书·认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370-371页。在这种情况下,“生活世界”理论代表一条理路的正确,自然化现象学视角从一开始就应被理解为一个合理的解释,“其意义在于明确和维护所有现象的固有性质和固有的权利”*倪梁康:《文化屏障与文化桥梁——交互文化哲学略论》,《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因此,全世界的文化可以在“生活世界”理论的支持下,进行交互、开放式交流。在哲学至上的意识下,“生活世界”理论已经远远超越了科学本身,上升到了人的意识和文化传播层面,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的进步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