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门文学体裁发展态势与特征探析

2014-03-06张剑桦

关键词:序文现代诗澳门

张剑桦

(广东培正学院 人文系,广东 广州 510830)

陶里为大型“澳门文学丛书”撰写的序文《澳门文学丛书概说》,把各种文体放在澳门文学整体格局中去观照、去检视,试图勾勒出澳门文学体裁发展的轮廓和标识。其中称“弱态中呈强势的小说”、“实事求是的散文”、“现代诗的崛起和理论基础”、“被外人忽视的文学评论”、“旧诗和青年作品”云云。1999年澳门回归前后,这种看法和表述符合澳门文学发展实际。随着现代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演进,澳门文学格局中的一些文学体裁有了较大变化,应该调整一番澳门文学体裁发展的标识:“诗歌是澳门文学体裁发展中的一座重镇”、“实事求是的散文”、“弱态中呈强势的小说”、“与社会互动紧密的澳门戏剧文学”、“土生文学是澳门文学体裁发展中的多元化显示”、“被外人忽视的文学评论”、“澳门文学格局中的序文”。

一、诗歌是澳门文学体裁发展中的一座重镇

李德超在《中国文学在澳门之发展概况》一文提供的资料显示,截止20世纪40年代,澳门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文学作品约有528篇(首),其中诗歌就有475首,占全部文学作品的90%。在1985-1993年8年间,澳门出版约60种文学著作中,诗集仍约占40%。可见诗歌这种体裁在澳门文坛的重要地位。澳门诗坛上有能吟写旧体诗词的高手,也有以写新诗见长的诗人,诗坛创作呈现出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局面。佟立章《牡丹诗》之一:“信是人间第一花,香红灼灼缘无涯;来朝相约东风里,开遍寻常百姓家。”最后一句点出了崇高的意境。谭任杰主业是中医师,其《念奴娇·医学》热情赞颂祖国医学的伟大,上阕写道:“医术传薪火,源流久,艾炙咸称绝。取穴循径明系统,编写杏林一页。兰学中医,针刺麻醉,环宇同趋热。利人除疾,大夫应是人杰。”对救死扶伤的大夫作了恰当的评价。胡晓风在《留住春天的梦》中,为忙忙碌碌、辛辛苦苦的人们送上了温馨的诗句:“几番风雨几番晴,梦里莺歌绿满城;陌上香尘心上影,水流花散何轻轻。”云惟利既善于写律诗,又善于写新诗,前者如《春桃》:“欲语枝头见俏华,颜如赤绮命如纱;灵葩未透腰先折,但使花农变富家。”后者如《高昌古城》:“沙砾中也许埋着/大唐天子的诏书/断壁上似乎留下/大唐将军的剑痕/残墙见过高昌的苦难/风沙把血和枯骨/和古城日渐沉埋。”韩牧《教堂教堂》,则把澳门人司空见惯的教堂现象,作了如下刻画:“占领每一个山顶的高岗的/不是炮台就是教堂/除了炮/你的钟最响/炮是肉体对肉体的命令/钟声/是一种悦耳的/神的命令/总有一个十字架立在顶端/像半出鞘的利剑/那十字/是落了帆的桅杆/一个舰队抛锚在松涛上/……”可见韩牧是一位善于用诗这种体裁来写历史的诗人。澳门新诗的发展轨迹是:新诗→现代诗→后现代诗。20世纪30-70年代,是新诗主导了澳门旧体诗以外的诗坛。从80年代起,澳门诗风大变,现代诗,即现代派诗歌,在澳门诗歌领域中占了主流地位。20世纪90年代,澳门诗坛出现了把新诗与现代诗整合而为后现代诗的趋向。就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自身来说,从旧体诗到新诗是一个发展,从新诗到现代诗,再到后现代诗,也是新诗发展中的一些环节。新诗、现代诗和后现代诗的诗人诗作,群星灿烂,成果辉煌,已载入澳门文学史册。澳门诗歌创作概况,汤学智说:“澳门诗界,包括新诗和传统诗词,两支人马,两个学会(“五月诗社”和“中华诗词学会”),两份刊物(《澳门现代诗刊》和《镜海诗词》),两类诗作,双水分流,争奇斗艳,在澳门文坛,不仅最为活跃,而且占据着主体地位,甚为标帜。从‘生命’的角度看,我以为诗歌可以视作澳门文学的一个‘全息元’,其中蕴含着这一文学的整体信息。”[1]275郑炜明说:“澳门的现代诗是获得其他重要的华文文学创作地区的广泛而充分肯定的。自从1988年以来,代表着澳门文学形象,担当与其他地区作实质性文学交流角色的,正是澳门的现代诗。……前半个过渡期的澳门文学,以现代诗的表现最为积极,应是不必怀疑的了。……澳门的现代诗,确尽了它建立澳门文学形象的责任和努力。”[2]1172诗歌确实是澳门文学体裁发展中的一座重镇。

二、实事求是的散文

在澳门古、近代文学作品中,除了古诗歌和楹联外,就是一些散文。当时这些散文大抵以碑刻的形式出现。新文学在澳门兴起以后,散文是不少作家常常涉足的领域。在当代澳门文坛,散文的地位几乎可以与诗歌比肩而立。澳门当代散文作家作品,人才济济,争奇斗艳。著名的有鲁茂《望洋小品》,周桐《雌雄同体》以及与人合集《七星篇》、《美丽街》,林中英《人生大笑能几回》、《眼色朦胧》和《自己的屋子》以及与人合集《七星篇》、《美丽街》,陶里《静寂的延续》、《莲峰撷翠》、《等你在冬季》和《枫庐寄语》,梁荔玲《风铃下》,李成俊《夜未央楼随笔》以及与人合集《海天·岁月·人生》,李鹏翥《澳门古今》、《濠江文谭》和《磨盘拾翠》,徐敏《镜海情怀》、《澳门风物志》,凌稜《有情天地》等等。林中英选编《澳门散文选》,收录澳门57位作者114篇散文,基本上反映了澳门散文创作的风貌。这部散文选集很有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澳味”。所谓“澳味”,便是澳门这个地方的特点,这是内地其他区域文学所不具备的。陶里用“实事求是的散文”来界说澳门文学发展中的这一体裁,是有一定道理的。实事求是,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处理问题,写作上强调真情实景。如果说澳门散文很多都是真实情景的白描,那么正是这白描才能将这“澳味”原滋原味地呈送给读者品尝。例如:丁璐《赌局》借澳门是闻名的赌局这个词演绎出对人生的看法:有人赌金钱,有人赌命运。有人赌性命。因此“即使先天条件是那么的不济事,然而后天没有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心态,便可以把人生改写。否则,一生也有赌不完的赌局,一生也有还不尽的赌债。”这分明教人自力更生勤奋努力才能改变命运,而靠赌局落下的仅仅是还不尽的赌债!苇鸣《我不想知道》写一个走进赌场的人,觉得赌场里的种种气味“使人觉得很不舒服”;赌场里的无数面孔“使人看了感到恐惧和不安”;在赌场里“生命只是个赌注而已”。他的内心茫然了:“试问在人生的旅途中,谁又不曾赌过呢?”他扔下了所有的筹码,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赌场,他不想知道下赌注的结果。张裕《澳门的秋天红叶》赞颂了澳门秋天虽无枫树的红叶,却有野漆红叶和乌桕红叶,点缀在松山健康径两旁的另一种美态。翔鹰《马场抒怀》描写了澳门即将消失的马场菜园的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色,赞美马场菜农的勤劳、俭朴、纯真、乐观和洒脱的人性。黎绮华《濠江的雾》则描绘了澳门冬季濠江的雾景;绿在烟中,绿在雨中。那是一张织不完的绿网。澳凼大桥驮在那一带江水之上,那一江无言的水和着半天烟雨,温柔得叫人落泪。真是一幅美妙的画卷!因而濠江的雾可以寄托离人的情怀和思绪。还有许多散文是探索人生百味、人生真谛的。方圆《最后一课》从英文老师所送的英文祷告卡中领悟到:人必须拥有智慧,以便去正确分辨人生道路上哪些是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实,哪些是自己能够改变的事实。“以平静的心去接受自己尽了一切能力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使自己“不至于不能自拔、一蹶不振”。“对于自己能做得到的事情,应该是有信心、有勇气去争取满分。”这是一种智者的人生哲理。吴淑钿《忠诚何价》感叹现今澳门青年中流行频繁的工作跳槽、离婚已成等闲事、八面玲珑才吃得开、人性善已为人性恶所取代、忠于事忠于人已不可为的现象后,写道:“没有了彼此的信守,生命也就没有了归属”,“舍弃了对忠诚的信仰,固然也就不必背负太多的责任,然而没有根的人生却未必就能逍遥游。”散文写作是需要真情实感的,掺不得半点虚情假意。“澳门是一个民风淳朴,居民和洽相处的小城,尽管城市的理念不断上升,但受中国道德文化熏陶的居民保留着相当强劲的农民意识,其感性认识必然冲淡一切外来意识形态的入侵。”[3]21世纪初,澳门散文又有迅速发展,出现一批散文新人新作。如胡悦《娃娃脸》、王祯宝《见习闲人》、梯亚《愚乐版》、冬春轩《世说新声》、水月《忘情书》、谷雨《梦里听风》等。“实事求是”的创作追求和实践,是贯穿澳门散文的一条主线,但仍有进一步提升质量的前景。“澳门的散文多为真情实景的白描式抒写,有朴素自然、温馨亲切的特点,而极少有古老深沉、高亢辽远的歌唱,但古老深远、高亢辽远决不是一个形式问题,它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应是来自悠远的过去,同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这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但不能强求,因为这并非是朝夕间的事。”[3]饶芃子的言说,补充了陶里界定的“实事求是的散文”之发展内涵。

三、弱态中呈强势的小说

陶里指出:“有人说,小说在澳门文学中是个弱态。所谓弱态,指80年代中少有成就的,数来数去,只有鲁茂和周桐,出书的数量也少,周桐在1998年出版《错爱》,差不多十年后,鲁茂才出版《白狼》。他们都是业余作家,一个40多万人口的城市养不起一个专业作家;鲁茂以30多年时间写了20多部长篇小说,只有一部可以出单行本,这弱态真令人慨叹!”[4]陶里“慨叹”的不是澳门文坛没有人写小说,而是强调澳门长篇小说出版的不易。澳门当代长篇小说作者中,以鲁茂和周桐最为有名。鲁茂的一些长篇小说大部分是以香港和澳门为社会背景的写实小说。由于题材源于社会生活,使读者觉得故事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读起来不觉有陌生感。鲁茂善于设置曲折的情节和矛盾的错综场景,因而引人入胜,扣人心弦。鲁茂小说有一种“教化”线索贯穿其中,往往寓教育于故事情节之中。周桐的小说大多环绕着两性间的爱情轴心来开展它的情节。周桐以其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手笔,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因而他的小说很受读者的喜爱。当代澳门的中短篇小说,无论作者和作品都要比写长篇小说的多得多。而且,澳门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的时间要早,数量也多。陶里选编的《澳门短篇小说选》收录了14位作家的24篇短篇小说,大体上代表了澳门短篇小说创作的实绩。其中有描写澳门市民生活各种侧面的,如《胜利者》、《等》、《为谁呐喊》、《私生子》、《似花非花》;有描写女性知识分子心理矛盾和苦闷的,如《墙》、《因我曾选择过》;有描写混血儿苦难遭遇的,如《海鸥》、《丝士咖啡室》;有描写偷渡女悲哀人生的,如《重生》;有揭露某些所谓社会活动家(议员)卑劣心理的,如《分居》;有描写不同教徒之间相互宽容并存的,如《三轮车夫》;有描写中学生“追星族”教育问题的,如《凌晨》;也有描写澳门赌场悲剧的,如《快活楼》,等等。这部小说集还收录了几篇科幻小说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以及两篇葡萄牙作家的小说。澳门众多短篇小说中,有不少作品,无论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是不俗的。如梁淑琪《等》,通过一个刑满释放青年在等昔日女友的地方邂逅被害人的母亲,也在等她的儿子,已经等了十年,使他的心灵受到极大地震撼,下决心要一辈子侍候这位老婆婆的忏悔故事,发掘出澳门失足青年心灵中的闪光点,生动地再现了澳门社会问题的一个侧面。胡根《海鸥》描写了一个被遗弃的混血儿成了小船工后,渴望上学读书,后来在一场台风中不幸遭遇身亡的惨剧,反映了澳门下层穷苦儿童生活的困顿和失学的痛苦。劲夫《为谁呐喊》描写一位敦厚诚实的内地移民,靠勤奋劳动在澳门站住了脚后,虽然受到了妻子背弃他而投入阔老板怀抱的深深刺痛,依然回内地探亲,并受到内地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感召,慷慨为家乡兴教办学捐款,表现了炎黄子孙的拳拳爱国之心。鲁茂《凌晨》生动地描写了两个女中学生,从盲目的“追星族”狂热中,如何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的过程,反映了澳门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葡萄牙女作家玛利亚·翁迪娜·布拉加《三轮车夫》,描写了一个三轮车夫与他的养子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与调和。小说反映了澳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共处并存、共同发展的社会现实。20世纪80-90年代,澳门小说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局面。譬如“散文化小说”现象,沙蒙《墙》、梦子《洗头》和《命运——澳门故事》、竹溦风《遗失的年代》等。“澳门小说中这种具有散文化特征的作品,主题本身往往具有哲学意味,或无奈于生生死死的无常,或追问生命的存在意义,或探讨命运的不可选择。作者在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故事中倾注自己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意识,让读者的审美兴趣从故事情节转移到人物所蕴涵的气韵与生命哲理。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由注重外部世界的叙述转向内部世界探索的写作选择,一种以抒情为美学特征的‘散文化小说’,虽然未成格局,却已经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5]168又譬如先锋实验小说,在澳门小说作家中,陶里、梯亚、钟伟民、吕平义、寂然等,都有较为自觉的先锋派小说的实验意识。陶里《百慕她的诱惑》,溶虚幻与荒诞、象征与诗化、魔幻写实与志怪为一炉,反映了当代港澳社会生活的真实境况。新锐作家寂然小说《月黑风高》和《抚摸》,在叙事的陌生化效果、“后设”与现实批判、聚焦于人性探幽等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绩。“澳门小说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引进先锋探索意识、文体,和本土的写实创作形式两极对立,创造了一个冲击的机缘。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冲突之后的融合,正是文化生命的目的。”[5]181诚如陶里寄望的那样,澳门小说的强势在于年轻一代作者的兴起,除了寂然之外,在三届澳门文学奖的小说组比赛之中,涌现了不少人才,他们对技法的运用,不只写实一派,其他流派也娴熟,比诸他们的前辈不遑多让,只是羽毛未丰,只有寄望于未来。

四、与社会互动紧密的澳门戏剧文学

澳门戏剧文学与活动有悠久的历史渊源。1596年1月16日和1604年1月27日的《澳门圣保禄学院年报》,分别记载了一场悲剧和喜剧演出的情况[6]90。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也多次提到澳门。抗战时期的澳门戏剧文学与活动的主题是抗日救亡。1937年9月4日,澳门演出抗日话剧《烙痕》、《布袋队》,反封建话剧《兰芝与仲卿》。1939年8月演出两场大型历史剧《武则天》。1941年12月演出《生死恋》、《雷雨》、《日出》、《茶花女》、《明末遗恨》、《巡阅使》等。1944年先后演出《金玉满堂》、《北京人》、《原野》、《孔雀胆》、《愁城记》(演出时易名《走出愁城》)等。其中澳门培正中学暴风剧社约于1938年圣诞前夕创作的《圣诞节前夜》,则是抗战时期澳门本土创作出版的剧本。1945年,有一个笔名叫晶晶的作者创作的一幕两场喜剧《归来燕》,发表在澳门《迅雷》周刊上。澳门海燕剧艺社于1948年公演《雷雨》,1949年公演《林冲夜奔》,1951年演出改编剧《夜店》,1954年公演《梁祝》,1956年演出《搜书院》,1959年重演《夜店》,1961年演出《屈原》。海燕剧艺社对澳门戏剧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红豆》1964年第1期发表了笔名叫冬不拉的街头短剧《咖啡与蛇》,第2期发表了笔名叫而毕的街头短剧《“利市”的喜剧》,第3期发表了笔名叫横眉的街头短剧《拜山记》,第4期发表了笔名叫楚竹的街头短剧《车厢内》。60年代中后期,澳门戏剧文学与活动深受内地“文革”思潮影响,陷入低潮。70年代末至80年代,澳门公演了《夜天堂》、《克宫魔影》、《枫叶红了的时候》、《警官神女流浪汉》、《后台春秋》等。20世纪80-90年代,澳门戏剧文学与社会互动更为紧密。题材上,有描写澳门过去和今天的,如《澳门特产》、《断云依水》;有反映校园生活内容的,如《学府风光》、《绵绵此恨》;有刻画新移民处境和心态的,如《断鸢》、《暗处》、《镜海情》、《冥中行》;主题上,有超越实用目的哲理化的倾向,如《表的故事》、《连理树》;有对澳门本土文化反思的,如《澳门特产》;有对“爱心”强调和宣示的,如《从今天起》、《我的女儿》、《爱的音讯》、《爱情三部曲》、《红色康乃馨》、《缘分》等。

五、“土生文学”是澳门文学体裁发展中的多元化显示

相信在中国其他地域或区域文学中,不会有像澳门这样的“土生文学”。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缺少澳门土生葡人文学,那将是不符合文学发展实际的。这一文学现象,不仅显示出澳门文学体裁发展的多元化,更反映澳门作为一个长期中西文化碰撞区域的特殊性。土生文学是指土生葡人这个特殊的中葡混血族群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土生作家虽然数量不多,但有显著创作实绩。以小说创作闻名的有江莲达(Deolinda,da Conceicao 1914-1957)和飞历奇(Henrique,de Senna Fernandes 1923-)。江莲达著有短篇小说集《长衫》,收录26篇小说和极短篇小

说,写出了五、六十年以前澳门中国女性的遭遇。她的小说既没有尖锐的批评,也没有激烈的反男权的妇女解放式的女权主义,有的只是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折射出当时社会时代的真实面貌。飞历奇著有《疍家女阿张》(1950年)、《南湾》(1978年)、《爱情与小脚趾》(1986年)、《大辫子的诱惑》(1994年)和《望厦》(1998年)等。飞历奇的小说以非常典雅的现代葡语写成,喜欢大团圆结局,可以窥视出作者受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影响。当代土生诗人李安乐(LeonelA莲Alves1920-1980)和马若龙(Marreivos,Carlos1957-),以正统的现代葡语写成的诗歌,也有重要影响。

六、被外人忽视的文学评论

陶里认为:“说澳门没有文学评论,不是存心抹煞事实就是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和误解。”[4]事实上,澳门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是同步发展的,而且有一批质量较高的评论著作。例如,李成俊《待旦集》、《夜未央楼随笔》;李鹏翥《濠江文谭》、《磨盘拾翠》;陶里《逆声击节集》、《从作品谈澳门作家》、《水湄集》、《让时间变成固体——现代诗新读》;李观鼎《边鼓集》、《论澳门现代文学批评》;廖子馨《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我看澳门文学》;庄文永《20世纪80年代澳门文学评论集》、《澳门文化透视》;黄晓峰《澳门现代艺术和现代诗评论》;穆凡中《澳门戏剧过眼录》、《东柳西梆》;汤梅笑《澳门叙事》,黄文辉《字里行间——澳门文学阅读记》等等。还有李成俊等人合集《澳门文学论集》、程祥徽和郑炜明主编《澳门文学研讨集》、廖子馨编辑出版《千禧澳门文学研讨集》、黄文辉和邹家礼编《澳门作家访问录①》,等等,已经证明了澳门文学评论的发展进程。值得注意的是,李观鼎编选《澳门文学评论选》(上下编),全景式地展现了澳门文学评论的发展状貌。这部评论选集上编为“发展论”,包括韩牧《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李成俊《香港·澳门·中国现代文学》、李鹏翥《澳门文学的过去、现在及将来》这样的文献式重要文章;还有澳门新诗、散文、小说、戏剧、土生文学等各种体裁发展的宏观把握。下编则是“作品论”,包括对旧体诗词、新诗、现代诗、后现代诗、长篇小说的微观切入的研究,还有对澳门文学评论的评论,即像法国著名学者托多洛夫(Todorov,Tzvetan1939-)所说的“批评之批评”。澳门文学评论的总体特征是本土性、温和性、体验性、业余性。十多年过去,这些特点还在,只是经过不断地“扬长避短”,其面目已大为改观。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前夕,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文学卷》,是澳门文学评论的最新水平的标志。诚如该书主编李观鼎在序言中说:“现在,澳门文学批评因其本土性而相对保守、短浅、狭隘的眼界,已随着对世界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实际的联系、研究和比照而逐渐打开;批评家已不再满足于单纯从感性体验出发去阐释、评价文学现象,而开始在理论观照、通则探讨和艺术规律概括上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功夫;业余性批评与专业性批评的界限也正在被打破,如何建立自己的批评模式,如何在业余的批评中实现理论的深化,已成为批评家努力的目标。”[7]澳门文学评论不能被外人忽视。

七、澳门文学格局中的序文

李鹏翥、陶里、李成俊、程祥徽等皆为澳门实力派的序文名家。

李鹏翥《濠江文谭》一书是以序跋为主体的充溢着美文笔调的文艺评论集。譬如,他对散文的评论就非常精彩。不仅能准确地点出某位作家的特色和风格,而且在评论中渗入自己对散文的一些独到见解。这不但能使作者信服,而且也让读者大开眼界,从中学到创作的知识。《磨盘拾翠》一书序跋文章仍占有主体部分,只不过是有关艺术门类的序跋占了多数而已。人们称李鹏翥为“杂家”,作为一个成功的资深报人,他的序文写作为澳门文学格局开辟了成功的范例。读其序跋、评论、随笔,读者会感到他不用观念的语言,不用抽象的概念,他面对文学艺术作品,努力钻进去,去体味、去鉴赏、去感悟。他的每篇序跋、评论和随笔几乎等于创作,几乎等于散文、等于诗。它展示散文家和诗人的情志,描摹散文家和诗人的心态,织绘散文家和诗人的观察,镌刻散文家和诗人的神游。

陶里是一位文学“通才”,著作有诗歌、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多种,但他主要还是以写诗名满天下。他是既写诗又评诗,一身兼诗人与批评家的双重身份进行诗歌研究的。《逆声击节集》一书有为淘空了、汪浩瀚、何达等诗人的诗集撰写的序文。这本书中还有一篇《关于写序》的专门文章。其中谈到:“买书时候,总先看序。有的序作者确确实实总览全书,提纲挈领地介绍精华,并写下自己的心得或见解。有的序作者只着重介绍他欣赏的部分。有的序只属捧场文章。无可否认,有的序不着边际,要了解书的内容,还需要认真去看书。一本书没有序,好像人有眼无眉;没有跋或后记,好像男人穿着皮鞋不穿袜子,是一种不应有的缺陷。一位老诗人说:‘要我写序,可以;但作品我不满意就不写。’请人写序是对人的尊重,但同时也给人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压力;这压力来自学术或艺术良心,除了市侩,没有人愿意为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写序。请人写序,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陶里的序文往往带有一种宏观的特点,也就经常为出版澳门丛书撰写序文。诸如:《澳门文学“三选”》、《澳门新诗的发展》、《澳门小说发展概略——澳门短篇小说选代序》、《澳门文学丛书概说》、《澳门文学概貌》、《澳门文学的再观察》等等。在我看来,陶里的序文已经走出了本澳文坛,各地读者透过他的序文,增进了对“澳门文学形象”的理解,真是功莫大焉!

李成俊是知名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成功“报人”。《夜未央楼随笔》既是随笔,又是成功文学评论集。李鹏翥为该书作序时说:“如果说《待旦集》蕴藏了许多新闻史、历史、时评的晶莹宝珠,那么其姊妹篇《夜未央楼随笔》却是更多文化史、文艺史的片金块玉。它是一位老报人从事神圣职责之余,饱含文学工作者的热情,辛勤笔耕而取得丰硕收获的副产品。”这正体现出作者对变迁中的中华文化与澳门文艺的敏锐观察和深切关怀。尤其是在书刊展览序跋以及当代文化、文艺事件纪实这两辑文字单元,读者既可窥探澳门文学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缤纷多彩,又能领略岭南文坛在新文学时期的风云际会和沧桑巨变。《夜未央楼随笔》一书,序跋文占了半壁江山。例如:《李鹏翥〈澳门古今〉序》、《王文达〈澳门掌故〉序》、《唐思〈澳门风物志〉序》、《凌稜〈有情天地〉序》、《陶里〈从作品谈澳门作家〉序》、《陈雅〈广州方言古语选释〉序》、《冼为铿〈谈文字说古今〉二集序》、《刘羡冰〈南欧风采葡国教育〉序》……

程祥徽语言学方面成就太突出而掩盖了他的诗歌和散文成就。新近面世的散文集《面海三十年》,是对程祥徽散文尤其是序文写作实绩的“迟到的发现”。在这部散文集中,序文篇目可谓洋洋大观。他虽然是著名语言学家,但他的骨子里却充溢着诗人和作家的才情。他的性格其实不完全是学术型的,似乎艺术型元素更多一些。这也有好处,就是他常发奇想,把严格甚至枯燥的学术话语说得活泼有趣,通俗易懂。他写序文也总想写出一点情趣来。他在为澳门文坛前辈陈大白《天明斋文集》写序时写道:“我首先对‘天明斋’的取名产生了兴趣。原来‘天明’者,‘大白’也,因此《天明斋文集》留下的是大白先生的足迹,是一部真实的记录。它所记录的是作者自三十年代以来将近六十年间的生活经历,它所反映的,也正是作者的抱负、情操、人格、修养、智慧与学术的心得和造诣,它将读者引入作者生活的多个领域之中。”澳门文坛前辈冼为铿《谈文字说古今》,从第一集到第五集,作者都约请程祥徽为之作序。第三、四集序文的题目是《不老的清泉》,第五集序文的题目是《“一千零一夜”的第五夜》。程祥徽深谙语言学的“炼金术”,力求序文写出情趣来。

为什么澳门文学格局中的序文写作如此发达?澳门没有专业作家,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负担双重压力下,竟有那么多人致力于业余文学创作,这实在是澳门小城文化风景的一道亮光。也正是因为澳门纯文学的人不多,加上澳门又是一个“流动岛”,因此缺少大型的具有传世意义的小说、戏剧作品,这就给撰写澳门文学史的人带来一定的困惑。但是,这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澳门文坛一些撰写序文的“名家”,多半不是纯文学之人,但他们却有相当深厚的文学修养或者说文学爱好,他们透过零星的散论,发表一些评论文学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意见或主张,包括一些不成系统然而却很独到的见解。为了达到阐释自己文学主张和美学观点这一目标,序文则成了最好的文学体裁或形式,这恐怕是澳门文学序文发达的一个原因。

[1]程祥徽,郑炜明.澳门文学研讨集[C].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1998:275.

[2]吴志良.澳门史新编:第4册[M].澳门:澳门基金会,2008:1172.

[3]林中英.澳门散文选·饶芃子序[M].澳门:澳门基金会,1996.

[4]陶里.澳门文学丛书概说[J].香港文学,1999(8).

[5]饶芃子,莫嘉丽,等.边缘的解读—澳门文学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李向玉.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M].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2001:90.

[7]李观鼎.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文学卷·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序文现代诗澳门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刘禹锡诗序研究
澳门回归日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
萧伯纳的回信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