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域中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危机与重建
2014-03-06张文生
张文生
(延安大学 政法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推进,风险社会已经来临,人类正在进入全球风险时代。全球风险时代,风险具有全球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从而对整个人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另一方面又要力争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就是要同时解决现代性之后的问题。这就使得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也使这一过程面临巨大的风险性。虽然中国还没有完全进入风险社会,但是现代风险正在向我们逼近,而且正在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风险已经凸显,生态风险引起关注,文化风险隐约走来,政治风险正露端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领域的行政价值观危机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一、风险社会视域中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危机的表现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它既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还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准则。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当特定的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社会出现巨大变革时,人们的价值观也会出现相应的调整,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怀疑和挑战,新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孕育和成长。这一过程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危机。行政价值观是行政主体对于行政客体、行政活动的主观反映,以及由此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取向、评价标准和行为方式。[1]15风险社会下,当代中国的行政价值观新旧并存,一方面新的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但另一方面传统行政价值观对中国行政价值观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导致当代中国的行政价值观面临巨大的危机。
(一)政治信仰危机
信仰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现象,以信仰方式存在的政治意识就是政治信仰。一定社会的政治信仰是特定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2]因此,政治信仰对一个政权的建设尤为重要。风险社会下,由于社会存在的巨变,引发当代中国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的政治观念、政治信仰也发生变化。就行政从业人员个人而言,当前中国存在着政治信仰淡化和没有政治信仰等问题,许多行政从业人员表面上似乎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但实际上却受现实社会中各种诱惑的影响,没有或逐渐失去了坚定的政治信仰,由此引发个人政治信仰危机;就行政组织自身而言,在风险社会下,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行政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政治意识淡薄、是非观念不明、价值取向不一等问题,由此会导致政治信仰危机的产生。
(二)社会信任危机
信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卢曼认为信任包括人格信任和制度信任,韦伯将信任分为特殊主义的信任和普遍主义的信任,而我国学者郑也夫则将信任分为人格信任和系统信任两类。传统社会下,大部分人的生活空间“没有超越传统大家庭、宗族和邻里社会的狭小范围。”“信任建立在简单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上,即家族和共同体生活中相互依赖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社会心理状态。”[3]18人们之间的信任度相对较高,几乎没有信任危机。风险社会下,由于社会结构的断裂,引发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也导致我国当前行政价值观面临信任的多重危机,主要表现为:个体之间的信任危机、组织之间的信任危机、组织对个体的信任危机、个体对组织的信任危机。一方面,在我国当前行政运行中,由于受风险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行政人员的交往正在由传统的熟人交往走向陌生人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不再单依靠“血缘”、“地缘”、“友缘”而建立,而是更多地与金钱、权利联系起来,由此引发了行政信任危机。另一方面,由于当代社会风险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当代行政制度中内含许多风险元素。当人伦信任难以继续时,人们对行政组织运行中的制度信任也难以真正实现,由此导致了行政制度信任危机。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既存在对全体行政人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明规则”,也存在着人们所普遍认可的“潜规则”,表面的信任遮蔽了事实上的不信任,由此加剧了行政领域的信任危机。
(三)自我认同危机
风险社会是反思现代性的后果,高度不确定性是其重要表征。行政运行中,行政个体一方面在理性意识引导下对各种目标进行确定性追求,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这种追求又面临着更多的价值困境,由此引发自我认同危机,使人处在生存焦虑之中。在身份认同上,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使行政参与个体的地位、身份具有易变性,它增大了行政个体获得更高身份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了行政参与者对成功的憧憬;同时也增加了其失去身份的轻易性,给行政运行带来一系列困境,使行政个体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危机。在生命价值认同上,由于风险社会下高度的社会生存和发展压力,使行政个体产生生命价值认同危机。这既表现为行政个体由于不堪现实压力形成对个体自我生命价值的漠视;还表现为行政个体在面对变幻莫测的社会风险时过度自我保护造成对他人生命的威胁。
行政价值观是行政组织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因素,行政价值观危机会给行政组织带来巨大不良影响。它导致行政价值判断标准模糊,使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失去正确指导;使组织成员丧失认同感和归宿感,降低了组织的凝聚力;还使行政组织人员责任心下降,工作积极性不高,使行政效率降低。[4]146因此,认真反思行政价值观危机的成因,不断化解价值观危机便是当务之急。
二、风险社会视域中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危机的成因
行政价值观的形成既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当代中国,其主观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个别行政组织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水平不高、专业业务能力欠佳、行政心理素质不过硬,直接影响了正确行政价值观的树立,也容易导致错误行政价值观的产生,由此带来价值观危机。客观因素主要是受行政生态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运行的不规范引发行政价值观危机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消失,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高风险运行状态,面临巨大挑战。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问题,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需要政府行政部门的保护,这就使得政府与企业之间容易形成共同利益链条,也就容易引发政府部门在行政活动中出现有违职业价值观的行为。同时,我国当前的分配机制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公现象,极富阶层与贫穷落后群体并存,一部分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快速富裕,而通过合法手段劳动的大部分人却生活平平。这种现象会诱发行政参与人员利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从事不正当活动,以实现其心理平衡。这一切破坏了正常的行政价值观,使我国当前行政价值观产生严重危机。
(二)政治运转的不协调导致行政价值观危机
政治的正常运行是政权稳固的有力保证。当前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和监督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我国的行政运行面临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由此也引发了行政领域的价值观危机。首先,在民主参与方面,一方面法律赋予广大人民广泛的自由,但是另一方面存在行政组织及其相关人员在行政过程中不顾“为人民服务”的行政价值取向,滥用民意和架空民意,使民意表达机制运行不良,由此会造成民众与政府行政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次,在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制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虽然有相关的约束行政组织及其人员的法律,但在执行中还存在执行不力、以权代法等问题,这不但不利于行政组织及其成员行政价值观的养成,而且会使正确的行政价值观被破坏,引发行政价值观危机。最后,在监督体系方面,存在监督体系运行不畅问题。主要表现为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不强,监督机构体系混杂、职权不清等。这就会造成行政组织及相关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存在避开监督机构的侥幸心理,给行政价值失范提供了温床,行政价值观危机由此而生。
(三)主流文化的不得力引发行政价值观危机
多元文化并存并相互激荡,是全球化发展呈现给我们的文化景观。在这一背景和趋势下从事文化建设,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俱在,使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巨大冲突,文化建设面临巨大风险。文化风险对于行政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意识和人治思想给行政组织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危害,使行政组织的民主化建设无法正常进行;外来文化的传播使行政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丧失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盲目崇外,导致行政价值观危机。文化风险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等正确主流行政价值观受到很大挑战,不仅难以发挥对其他文化形态的引领作用,而且自身的坚持也显得十分困难,而错误的非主流价值观却在一些行政人员的观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给我国行政组织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的危害。
三、风险社会视域中当代中国政价值观危机化解的途径
(一)树立新型行政理念,提升行政自律能力
风险社会下,传统的全能型政府已无法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服务行政理念为行政人员行政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管理行政把权力与职位看做是一个统一体,其主要是通过外在约束来限制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如果约束不力,就会出现权力滥用、腐败滋生,由此导致行政价值失范。服务行政以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为原则,这就要求行政人员必须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把为民服务作为其内心的准则,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自律能力,把良好的行政价值观外化为正确的行政行为和行为习惯。
(二)强化制度建设,创建科学的权力运行与保障机制
当代中国正在步入风险社会,各种风险相继凸显。在行政领域,行政权力的运行也面临巨大风险。为此,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行政风险防控,不断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为有效化解权力运行中的风险,权力运行前期必须建立事前预防机制,事前排除风险;在权力运行中期要建立过程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风险;在权力运行后期要建立事后处置机制,有效化解风险。
(三)建立行政激励机制,提升人员整体素质
行政组织激励是行政组织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行政组织激励的过程,就是激发公务员动机、诱导公务员行为、发挥公务员内在潜力、促使公务员为实现行政组织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行政组织激励中,要了解、把握行政人员的需要、性格、情绪、成熟程度和思想准则体系等具体情况,结合行政组织的具体实际,进行组织激励。风险社会下,行政人员的行政观念、行政行为都在发生变化,行政人员的行政动力也出现新的走向。为有效调动行政人员的行政积极性,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武装公务员的大脑,树立正确认识,改变错误思想,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其次要合理设置组织目标,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形成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系统和自下而上的措施保证系统。再次要培养行政人员的参与意识,积极参与行政组织的决策和评估,保证行政组织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组织评估的准确性。最后要培养良好的组织氛围,使行政人员能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四)健全行政监督机制,不断规范行政行为
行政组织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行政组织运行过程中的职务行为和行政行为进行的监视、检查与督导,以使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正确行使公众赋予的权力,优质高效地完成行政组织目标。行政组织监督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依法行政、预防和克服官僚主义、权力异化的根本保障。风险社会下,我国行政组织监督中还存在监督观念淡化、监督合力不强、监督体制不健全、监督程序不通畅等问题。为了提高行政组织监督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防止和遏制公共权力腐败,促进行政组织过程正常运行,实现依法行政。当前我国行政组织监督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做起:首先要健全独立的行政监督机制,提高监督主体的社会地位;其次,要加强监督教育机制,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再次,建立监督协调沟通机制,实现监督公开化和监督信息化,加强各监督主体之间的信息互动与监督力量聚合,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明.行政价值观更新:新时期行政改革的先导与突破[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39.
[3]郑永年,黄彦杰.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J].文化纵横,2011(2).
[4]张隽.转型期行政价值失范及治理对策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