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钻孔引流术与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对比

2014-03-06谢忠星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硬膜引流术复查

谢忠星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头部外伤后3周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并外围有包膜形成的血肿, 老年人多发[1]。钻孔血肿冲洗引流术仍是目前治疗CSDH的主要方法, 但手术对颅骨及硬脑膜的创伤大, 且操作复杂, 对环境、设备的要求也高。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和对病理认识的深入,穿刺针微创穿刺引流术被逐渐多地应用到神经外科的治疗中[2]。本文选取65例CSDH患者, 旨在对比常规钻孔引流术与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两种方法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CSDH患者, 男42例, 女23例;年龄57~76岁, 平均(60.8±7.4)岁。头部外伤后发病时间平均≥50 d。术前均经CT等检查确诊,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行头MRI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单侧血肿37例, 双侧血肿13例。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分为常规钻孔引流组(n=25)和微创穿刺引流组(n=40), 两组性别、年龄、外伤时间、血肿位置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内科保守治疗1~2周,待病情稳定后择期行手术治疗。均在局麻下施术。常规钻孔引流组:CT定位下常规进行钻孔冲洗引流。其中双管引流20例, 单管引流5例。微创穿刺引流组: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 将2 cm一体化钻头装于枪式电钻。CT定位下观察血肿最厚部位, 于头皮颅骨硬膜快速全层进针,注意避开颞浅动脉及脑膜中动脉。进入血肿腔, 分离钻头和电钻, 连接并夹闭引流管, 拔出钻头, 释放血肿血液, 拧紧盖帽。将患者送回病房, 床底抬高15°呈头低足高位, 开放引流管。其中双管引流29例, 单管引流11例。两组术中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 直至冲洗液清亮。CT复查血肿基本消失, 术后3~5 d拔管/拔针头。

1.3 观察指标 记录住院时间;术后复查CT观察症状消失情况;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评价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结果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65例均手术成功, 无1例死亡。术后复查CT判定疗效。微创穿刺引流组:平均住院时间(7.9±1.8)d。术后10 d内复查7例(17.5%), 有3例见低密度影与颅内积气。30 d内复查24例(60.0%), 2例有上述改变。60 d后复查9例(22.5%)正常改变。5例(12.5%)低密度影与颅内积气者均在60d内吸收。常规钻孔引流组:平均住院时间(9.4±2.1)d。术后10d内复查4例(16.0%), 有2例见低密度影与颅内积气。30d内复查13例(52.0%), 2例有上述改变。60 d后复查8例(32.0%)正常改变。4例(16.0%)低密度影与颅内积气者均在60d内吸收。两组疗效均显著,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预后比较 微创穿刺引流组术后复发1例(2.5%),二次穿刺引流后治愈。GOS评分恢复良好者39例(97.5%),1例(2.5%)原发性脑损伤严重者术后留有中等病残。常规钻孔引流组术后复发4例(16.0%), 二次穿刺引流后治愈。GOS评分恢复良好者21例(84.0%), 2例(8.0%)原发性脑损伤严重者术后留有病残(中等病残1例, 严重病残1例), 1例(4.0%)发生张力性气颅, 1例(4.0%)发生颅内感染。微创穿刺引流组患者预后优于常规钻孔引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CSD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 根据患者血肿溶解及吸收情况, 头颅CT扫描可见高密度-低密度改变, 其改变与病程、血肿吸收速度密切相关。本组65例行CT平扫时均提示两侧硬膜下血肿等密度表现。

过去对CSDH的治疗主要采用钻孔血肿冲洗引流术, 血肿清除效果较好, 但术后创伤大、操作复杂及术后并发症等问题仍困扰着临床[3]。近期国外有研究指出, 老年患者受压脑复位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并随年龄增长所需复位时间越长, 通过钻孔血肿引流能否在有限引流时间内消灭血肿达到脑复位的目的, 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穿刺引流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术式, 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和患者所接受[4]。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发现, 微创穿刺引流术的穿刺深度可掌握, 利于防止穿破脑膜损伤脑组织;不冲洗封闭式引流, 可避免气体进入血肿腔, 防止张力性气颅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合研究结果, 两组疗效均显著, P>0.05;微创穿刺引流组患者预后优于常规钻孔引流组, 并发症亦少, 均P<0.05。提示该手术方案在本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 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治疗CSDH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预后好等优势, 较常规钻孔引流术疗效显著, 但注意减少因血肿残留而致的复发。

[1]曹鹏,孟辉,刘国龙,等.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2,11(2): 170-171.

[2]杨军,胡新平,彭纯清.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两种微创治疗方法的比较.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11): 3350-3351.

[3]姚益群,刘莉萍,傅丹,等.急性骨髓坏死并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报告.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2,11(6): 555-556.

[4]陈坚龙,陈亿民,刘炜,等.硬膜悬吊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的应用.河北医学, 2012, 18(9): 1233-1235.

猜你喜欢

硬膜引流术复查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勘 误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软通道引流术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