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与新特征
2014-03-06◎冯奎
◎冯 奎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
自新中国成立,城乡关系不断演进变化,目前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出现了新特征,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相应地也要有新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1949年至今,城乡关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的阶段。相应地,统筹城乡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开始关注到城乡关系,统筹城乡思想处于形成的初期阶段。1949年,毛泽东提出,党的中心工作由乡村转到城市,城乡必须兼顾。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提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1962年,中央提出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改革开放初期,统筹城乡实践中互相促进。1978年底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等地起步。1984年,城市改革由沿海城市展开。在城乡改革发展过程中,中央不断提出,要注意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的问题,要通过一部分先富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的问题。
20世纪末期,统筹发展的载体与重心建设问题受到重视。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十五大提出,要搞好小城镇建设。这一时期,出台了《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强调小城镇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
21世纪初期,统筹城乡进入有系统的探索与理论构建阶段。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会全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在“五个统筹”中居于首位。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认为这是一个重大战略。
十八大以来,城乡统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就是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十八大报告7次提到城镇化。2013年,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综上,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城乡关系也面临着新的调整。在新的历史阶段,城乡不是一粗一细的两条主线,而是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互相促进、要素转化、融合提升,趋向现代化这一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出现了新特征
一是推动力量更强调多样性。
改革开放后,各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化的力量在推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南城乡工业渗透对接,浙江“块状经济”吸纳了省内外数千万农民和农民工,山东等地首创的“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使得城乡要素汇聚在一条条产业链、价值链上。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与政策提出后,政府力量表现得十分突出。成都市2003年在全国较早实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等“三集中”做法,走出成都,在不少地方得到应用,主要就是政府之手强力推动。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深度交织,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主体形式以及这些主体形式的“混合体”。充分发挥这些主体的作用,有利于顺利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二是载体形式更强调合理性。
浙江等地开创了小城镇发展的新时代。近年来,仍然有相当多的省份,纷纷将重点镇、中心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例如陕西省提出百镇建设;贵州省提出六类重点镇建设。
也有不少地方提出要通过新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例如河南省全省曾大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
一批大城市、特大城市实质上也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近年来,中西部农村户籍人口持续减少。他们主要是以农民工身份到各类大中小城市去工作。近十年以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这类特大城市年增农民工50~60万。
近年来的发展表明,无论小城镇、新农村社区、各类大中小城市都能够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载体。但是,载体合理性的问题也不断地被提出来。部分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部分新农村社区沦为当地的圈地工程、政绩工程、“晒太阳工程”。也有少数特大城市人口不合理集中与分布,导致种种城市病问题。
三是核心要素更强调竞争性。
资金是其中一个核心要素。浙江、广东等地的统筹发展分别建立在“内源性”和“外源性”经济基础之上。他们充分利用当地民间资金(内源性经济),充分利用海外资金(外源性经济)。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通过发债融资,理顺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企业通过PPP等模式进入特许经营领域,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资金问题。
一些紧邻大城市的地方,或者道路沿线城镇,充分利用土地这一核心要素,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这些地方探索通过土地的出让、转让、入股、抵押等形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资本化利用,实现以城带乡、以工带农。
有一些地方利用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例如河南固始县,总人口160万,其中有50万外出打工。打工者的劳务收入占全年生产总值的1/3。一些外来农民工较多的省市,则通过加大力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新进城市人口素质的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
统筹城乡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更多的地方是把人口、资金、土地等不同要素综合加以利用,推动经济发展,寻求核心竞争力。
四是发展模式更强调差异性。
城有千城、乡有万乡。城乡关系出现各种不同的组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也千差万别。
从城乡距离来看,大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周边地区、远离城区的地区、偏远或纯农村地区,都有城乡统筹发展的不同模式。
同一省内,城乡发展程度不同,统筹模式也有变化。例如江苏将全省区域分成三类,城乡共同协调发展是苏州、无锡等地;共同落后的淮安、盐城等地;城市优于乡村的是南京、常州、扬州、南通等地。这三类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统筹城乡发展要有新思考
在新的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各地充分发掘利用不同的基础条件,将会形成千姿百态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作为政府部门,重点是正确理解自身职能,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一是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力量。在统筹城乡发展这个领域,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府这个主体永远要承担主导者的角色。同时,统筹城乡要在发展中统筹,统筹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让他们为发展大显身手尤为关键。
二是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市民或农民,无论身在何处,都要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低标准,也是最终目标。将这个目标贯彻到位,统筹城乡发展就真正贯彻实施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三是在开放的空间格局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关于空间布局的战略思想。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发展一批重点镇,同时辅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开放的空间格局下,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发展各类城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是在国家和地方层面推动若干重大制度性变革。
在国家层面,重点要进行一系列顶层制度设计。比如要推进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增强资源配置功能为导向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财政支持农村公共服务的制度设计。
在地方层面,要鼓励地方层面的持续性的制度创新。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评价和监测体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实施办法。搭建信息平台,有力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形式。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民主化进程。建立有利于社会资金进入农村的投融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