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14-03-05张正黎
张正黎
摘要:手机已成为在校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工具,手机媒体给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本文总结了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手机媒体给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改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手机媒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挑战与机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46-02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本只作为通信工具的手机,逐渐成为微型电脑,手机媒体被公认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充满朝气和活力,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手机媒体在以新鲜感和实用性吸引大学生的同时,也在渐渐改变着他们的思维、言行和生活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18~25岁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已是手机媒体的主要用户,手机已经超越电脑,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首要工具[1]。因此,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正视手机媒体的迅猛发展,改进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才能更好的发挥网络的思想教育功能。
一、目前高校传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一直是最大的网民群体,高校历来重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2]。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
1.形式不够新颖,吸引力下降。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目前以建设各类网站为主体,对学生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大多形式单一,偏离大学生的上网习惯。学生活泼好动,电脑已经不能满足他们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的出现,使过去广受欢迎的BBS风光不再。网络上著名的高校BBS如水木清华、北大未名等,用户和发帖量均明显下降。2012年有媒体报道,各高校的BBS都在走下坡路,甚至一度萧条[3]。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网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新媒体的时代,校园网如何适应需求,这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2.角色僵化,针对性不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较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更注重针对性和互动性。但教育者依然扮演着灌输的角色,学生依然以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在传统网络模式下,一对众的教育模式没有根本改变,高校人力和物力有限,难以达到一对一的交流,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只有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真正实现网络的育人功能。
3.技术资源等受到诸多限制。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互联网,需要一定的技术搭建平台,而国内大专院校的财力和资源参差不齐。对技术资源匮乏的高校来说,通过建设校园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难度较大,只能通过公共网络平台来开展工作,受到诸多限制。2010年,全国高校网络联盟筹建会议曾发出倡议,希望将目前各自为营的高校BBS进行整合[4]。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依然是各自为政,依靠学校的资源、技术、财力等各个方面,很多高校的网上工作难以取得突破。
二、手机媒体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挑战
1.应用广泛,信息量大,对传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冲击明显。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在85%以上,远远超过我国城市33%的智能手机普及率[5]。依托智能手机存在的各类手机媒体应用广泛,成本低廉,携带方便,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零碎的个人时间,减少了传统网络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这些优势使得手机媒体迅速被大学生接受,有多项调查数据表明:微博等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高达90%以上[6]。
手机媒体传送的信息量大、形式多样,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2年12月底,注册用户数已超过5亿,平均每天发布超过2500万条微博内容[7]。如此海量的信息,使得原有的网络思想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手机媒体日新月异,人人网、豆瓣、新浪微博、微信,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受到大学生的热烈追捧,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手机媒体的发展则认识不足,很多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停留在主页建设、BBS监控、QQ群管理等传统手段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速度远远没有跟上手机媒体发展的步伐。当辅导员还在关注校园BBS的帖子和舆情的时候,他们长期依赖的网络阵地已经在悄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在使用手机媒体,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已在急剧下降。
2.促使权威性下降,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全新的要求。在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由于教育者具有管理员或者信息发布者等身份,权威性依然存在,辅导员等工作者依然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众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传播者处于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灌输。而手机媒体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查询和获取信息,使权威性下降,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获取、话语权等方面的地位日趋平等。大学生能够迅速接受和使用手机媒体,教育者却在新媒体环境下处于劣势,很多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手机媒体的熟悉和使用程度远远落后于他们的学生,对手机媒体给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
以微博为例,它具有便捷、平等和互动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网站单向的“说教式”教育,微博这种平等互动的模式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因此受到他们的欢迎。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手机媒体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就无法发挥它的优势。有的高校虽然也开通了微博、建立了手机报,尝试利用手机媒体改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但这些官方微博多数更新率低、内容严肃枯燥,只是单纯的信息发布平台,缺乏互动和交流,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较小,很难实现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效果[8]。endprint
3.具有私密性和随意性,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由于手机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上网,且体积小,在使用时不容易被别人所关注,相对于实名注册的校园网和容易被辅导员所掌握的QQ群等传统网络阵地,手机媒体更具有私密性。这使得学生将越来越多的个人时间花费在手机上,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甚至有13%的大学生会在上课时间通过手机登录微博[9]。手机媒体已经逐渐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
其次,由于手机媒体普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容易造成大学生接受和发布信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媒体发布或者转载信息,使得公开发言的成本降低,减少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了对言论负责的观念,加大了网上舆论引导的难度。
三、手机媒体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
1.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阔的传播载体和平台。手机媒体进一步消除了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拥有了全新的载体和平台。手机媒体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其他媒体传播信息都需要受众主动获取,而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手机的特点决定了使用者必须随身携带,并保持随时开机,因此信息可以通过手机报、在线提醒等各种形式强制性地传播给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而全新的图文和视听感受,使信息形式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容易被学生所接收。手机媒体信息量大,传播迅速的特点,更是创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而手机媒体的包容性可以弥补不同高校技术和资源的差距,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寻求全面的突破。
2.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我完善和进步。为了应对手机媒体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和冲击,高校从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自我,尤其是辅导员应该从教育者走向“陪伴者”的角色;其次,必须提升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只有自身具有良好品质,才能在全新且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坚定立场,认清方向;第三,只有加强对手机媒体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的认识,熟练掌握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3.互动性强,有利于师生交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是手机媒体的重要特点。通过手机媒体的互动交流,可充分突显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进一步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这种尊重个体选择的信息传播方式,充分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渴望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表达方式与交流方式的愿望,从而使学生能真正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平等互助的交流氛围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亮.论手机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J].文教资料,2010,(36):183-18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中发[2004]16号.
[3]李泽亚.高校BBS还能被顶起来吗[N].每日新报,2012-11-28.
[4]全国高校BBS论坛有望整合,团中央拟增大影响力[EB/OL].中国新闻网,2010-05-23.
[5]宋春春.智能手机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和对策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13,124(2):15.
[6]王亚煦,张育广,苏竞马,陈蕾.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调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2):132.
[7]新华网.新浪微博用户总人数超过5亿,你也是活跃用户吗?[EB/OL].2013-02-21.
http://www.cq.xinhuanet.com/2013-02/21/c_11474946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762127.htm.
[8]孟莉英.论高校微博的兴起及其对策选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39-43.
[9]钱琣.浅谈微博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2):47-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