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人民”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2014-03-05刘行芳陈红梅
刘行芳+陈红梅
【摘要】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工业文明需要形成的“教育目标的预设性、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教育过程的可控性、评价标准的单一性”教育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的新闻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必须变塑造型教育为服务型教育、教化型教育为自主型学习、同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定式思维为积极思维。当前特别要强调教育学生始终坚持报道真相,坚守公平正义,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随时随地更新专业知识和从业本领,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变革;坚守
新闻教育应该改革,新闻教育必须改革,已经成为新闻业界和新闻教育界的共识,也为高层所重视。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阐述了新闻传播改革的任务,决定强调,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1]。在1.7万余字的文件中,10次提到“媒体”,11次提到“新闻”,13次提到“舆论”,14次提到“传播”,显示了中央高层对新闻传播事业的高度重视,预示着我国新闻传播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必将促进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但是,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却是需要费一番心思的事情。
一、新闻教育生态的深刻变化
自20世纪国际互联网及其派生的新媒体横空出世并得到广泛运用以来,一个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群正式诞生并迅速普及。以普适性、便捷性、自主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一经面世,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影响着媒体格局、社会进程和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从“勿忘人民”到与人民融为一体——风靡全球的新媒体
传统媒体“一家独大”,基本上掌握着全部社会信息资源和信息发布渠道,具有绝对的信息把关权力,随时有可能脱离群众。因此,要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就必须时刻牢记穆青“勿忘人民”的谆谆教诲。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手机报、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资讯聚合)、IM(Instant Messaging,在线即时通信工具)、WIKI(网络知识创新平台)、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Blog(博客,微博、播客与微信是博客的延伸)等形式为代表的新媒体群在众多新发明新创造中脱颖而出,风靡世界,给公民社会、民主社会建设带来新的希望,它具有消解权威、支持公民有效参与社会进程的强大力量,传统媒体面临的不再是“会不会忘记人民”的问题,而是“会不会被人民遗忘”的问题,这理所当然会引起以培养“政治家”为己任的我国新闻教育界的一阵骚动和匆忙应对。
对于什么是新媒体,学术界尚无统一说法,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认为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2]各种定义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大家都认同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与传统媒体有着不同外部特征和内部运行方式甚至有着不同社会功能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新媒体风靡全球、势不可挡,发展之快、影响之巨既让人始料未及,又让人措手不及。新媒体之“新”,首先体现在新的技术上,即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使用却越来越便捷;也同时体现在信息传播的新的方式上,即彻底改变了上对下、主对从、强对弱、社会精英对普罗大众的线性的传统传播理念与传播模式,每一个社会组成人员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进入或退出传播过程,都可以定向或不定向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传播自己的见闻、思考、意见、观点和主张;甚至还表现在信息内容的生产上,新媒体中传播的主要内容不再是经过把关者精心安排、经过专业人士精心制作、经过严格环节精心美化、体现“主流价值观”的信息,而更多的可能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所见所闻,社会底层希望改变自身境遇的呼吁呐喊,甚至是对政府官员不端行为的无情揭露。从媒体形态上看,有些是崭新的,比如通过互联网派生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包括博客、微博、微信、SNS、QQ、IM等;而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手机报和移动电视等,它们能对有着不同需求的人民大众同时提供各种个性化内容服务,也能够满足他们对各种不同传播形态的特别要求,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又同时进行着个性化交流的全能媒体(这也是“全媒体”这一概念产生的依据)。这种崭新的信息传受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信息流动的生态环境,对信息生产和传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使得我们今天的记者需要应付更为复杂的局面,进而迫使新闻教育从理念到运作必须进行深刻变革。
(二)从政治性到四性一体——新媒体的功能对从业者提出新要求
传统媒体可以称为“权力的代言人”,因此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但新媒体正在和已经改变着这种观念。新媒体之所以能够横空出世、所向披靡,主要是它具有以下四个核心竞争力,即“四性”——“价值性”“原创性”“效能性”“可成长性”。
1.价值性。媒体本身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加之所传递信息的价值,共同铸就媒体存在的价值。媒体价值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天然价值,即媒体与生俱来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这就是承载信息的功能;这是人们为何开发出这种工具的理由,是其长期存在并得以发展的根据。第二个层次是派生价值,指媒体承载的这些信息总会具有某种倾向,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或褒扬或批评,因而媒体就可以发挥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引导社会的功能,从而体现出其他部门无法发挥的独特价值。第三个层次是赋予价值,即社会管理者总会千方百计赋予媒体一些特殊价值,用来扩大社会认知、统一社会认识、动员社会力量来实现某一既定目标。但是,媒体的价值不是可以无限制扩展的,也不是一成不变“永续前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变化,根据社会需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或微妙或剧烈的变化。特别是新媒体,其变化速度更是云谲波诡、变化万千、不可预测,需要提前准备,沉着冷静,以变应变。近几年来,各类新型媒体纷纷登台亮相,但留存下来的却不多。究其原因,要么是缺乏创新导致失败,要么是过于超前没有市场,要么是基本价值与市场不协调而被抛弃,总之,基本上是因为无法体现价值性而败走麦城。新媒体不是玩概念,它不仅有其自身价值,而且承载着公众关注的公共信息,建构着社会的普适价值。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价值就是它的多元性、草根性和互动性,真正体现了民主自由的精神。新闻教育只有认识到这一现实,才能与时俱进,抓住要领。
2.原创性。新媒体天生就是最具原创性的媒体,是“无疆界创新”“无限制创新”和“无顾忌创新”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一大竞争优势就是体现在原创性上。传统媒体客观上代表着精英利益,反映的是精英意识,维护的是精英体制,无论是内容倾向还是表现形态,都被打上强烈的保守烙印,甚至西方学者也忍不住要批评它“反对社会变革”[3]。而新媒体本身则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天生具有创新意识,也有充足的创新动力。所有创新,都是对旧有观念、旧有体制、旧有模式的突破,新媒体表现尤为突出,它就是为打破旧疆界、旧体制、旧藩篱而出现的,是为实现全民自由表达、自主创新提供无限可能而设计的。新媒体这种质的规定性,要求新闻教育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把自由精神、民主精神、质疑精神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放在突出位置。
3.效能性。新媒体具备很强的影响人的视觉或听觉的力量,是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连锁效应,改变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正在成为继水与空气之外的一种新的生活必需品,人们已经须臾不可离开它。因此,新媒体是具有强大效能作用的媒体形态,在当今世界已经没有哪种力量可以取代它的位置。并且,由于这个效能在不断的延伸,使得新媒体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媒体,部分甚至全部取代传统媒体的功能。这就要求新闻教育顺应时代变化,不可墨守成规、食古不化,必须与时俱进。
4.可成长性。新媒体作为媒体而存在,必须有一定的生命力,以保证它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葆青春。近几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思路新形式层出不穷,但在无情的市场面前,出师未捷者、折戟沉沙者甚至是胎死腹中者数不胜数。究其原因,就在于盲目生搬硬套,自身不具备生命力。新闻教育要做新媒体创立和普及的促进派,为新媒体的普及与提高注入新鲜动力。
(三)从政治家办报到服务社会——新媒体的特点决定新闻教育必须改变
传统的新闻教育,强调为“政治家办报”培养后续人才,政治思想、政治品格和政治纪律教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但到了新媒体时代,这个要求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观念需要加以更新。搞好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教育,认识新媒体的特点很有必要。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它自己的特点:
1.巨大的消解力量。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动摇而且从根本上模糊和消解了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之间的边界,消解或正在消解国家与国家、社群与社群、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或一体化了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而它对社会真正而深刻的影响在于消解权威:在新媒体面前,一切自命不凡、不可一世都变得不堪一击,草根平民成为网络主宰,过去被认为不可冒犯的强势群体,突然发现早已习惯的权威不复存在,颐指气使已经没有了市场,深陷“地位不保”的重重危机。这种局面、这种趋势已经无法改变。
2.平等的互动性。在新媒体面前,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无论你是富商巨贾还是村野匹夫,无论你是学者教授还是初通文墨,大家都是新媒体用户,传送和接收信息完全是一种平等关系,现实社会中森严的等级身份在新媒体面前不复存在、不起作用。新媒体打破了受众的身份界限,使他们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关系,建立起完全扁平的信息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大大提升了信息交流效率,大大降低了信息流通成本。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3.传播状态的根本改变。它完全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变为一点对一点、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自由交互,从而迎来新的传播历史时代:传媒精英一统天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每个普通百姓都可以进入“神圣”的传播渠道,都可以进行完全自主的大众传播;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意见群体、情趣群体通过新媒体快速形成,大众传播的小众化加速出现;甚至出现信息与意义的分离,出现信息与意义二者无关的奇异景象。
4.零成本与难管控。新媒体对受众的信息服务多为免费,而政府对新媒体的管理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大。新媒体的这些特点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的挑战,因为传统媒体新闻产品的制作需要较高的成本和层层把关,这已成为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一个软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就会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知情人”的优势牢牢抓在手中,尽情展现于世界。新的媒体形式与不受过滤传播信息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使传统媒体捉襟见肘,黯然失色。
以上特点对新闻教育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新媒体可以将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收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突破了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可以自由地为每个接收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教育来培养社会信息把关人,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意义;取而代之的,是要因势利导,用优秀的信息作品来为全体民众服务,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要义,在于培养帮助公众正确而有效地使用新媒体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方法已经没有了市场。
二、新媒体对传统新闻教育提出严峻挑战
事实上,当前新闻教育界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一些措施总体看尚未脱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并不能主动有效地应对新媒体传播提出的严峻挑战。只有深刻反思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牢牢把握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规律,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新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传统的新闻教育,其实是一种体制化教育,是一种定制式教育,也是一种保姆式教育,其基本特点是教化、灌输、填鸭式。在“政治家办报”理念的支配下,学生被看作是不成熟的,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他们的成长是必须被看护的,他们的能力是必须被培养的,他们的灵魂是必须被塑造的,他们的未来是必须现在就要加以确定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是事先确定好了的,一切都必须在既定轨道上运行,不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