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路径探讨

2014-03-05邹增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二者价值观心理健康

邹增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学生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路径探讨

邹增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两大重要渠道,两者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和一致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具有相容性,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进行本土化的探索,对解决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契合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尤其在加入WTO以后,东西经济板块不断碰撞,各种西方思潮的相继涌入,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躁动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新环境,其思想认识容易出现困惑和偏差。而思想和心理是紧密相关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致使大学生在学习、恋爱、人际关系、择业等方面产生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在各自的领域和工作范围内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空白区域,成为二者间的一个断点,将二者分割开来,思想政治教育只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各自为战。但实际中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是相互交织的,这就造成目前大学生的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的育人工作。因此,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进行本土化的探索,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得到切实有效解决,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可行性

1.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离不开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隶属于心理学理论体系,主要以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作为其理论依据,但是二者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任务始终是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决定了二者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谓的全面发展,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让人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最终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

2.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容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维护心理健康的同时,致力于开发潜能,培养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在学习生活中塑造健全人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质上也是健康人格的养成过程。不论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还是健康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幵知、情、意、行等心理过程,二者不断完善直至知行统一,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便都成功实现了。

3.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微观层面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基本问题,工作性质细腻。心理作为思想的基础,对思想起着协调作用,只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前提,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从社会宏观角度,帮助其解决社会倾向问题,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以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大学生心理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增进心理健康水平。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具体的目标和出发点不同,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以人为主体,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路径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共情性原则,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关注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主体的融入与回归,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更进一步,感染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运用性和渗透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的运用,使其演变成另一种“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偏离设置该课程的初衷。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其正面的理论灌输教育方式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所以针对二者各自的不足,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可以弥补二者的不足,还能促进二者的契合。首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多注意一些隐性的与大学生心理相融合的教育因素,比如友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巧妙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式、高尚的人格魅力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环境设计,可间接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产生影响。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层次性分类,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大一新生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多渗透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大二、大三的学生可以穿插考研、学习、恋爱等方面相关

内容,大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加强就业指导。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渗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3.始终倡导发展性的价值取向。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心理咨询一般不会涉及到“价值”,因为心理咨询是从西方引入我国,注重个人主义至上的西方国家心理咨询一直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不会对被咨询者的价值观进行干预。但是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表现出来的价值矛盾和困惑是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表现出来的偏离社会规范的价值取向,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干预,使其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坚持用共同的价值观引导,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另一重要方面。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张加明,潘春波.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路径[Z].学习月刊,2011,(8):94-95.

[3]黄海.思想政治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G641

A

1674-9324(2014)04-0256-02

2013年度广西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P2013006)。

猜你喜欢

二者价值观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