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不良社会风气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

2014-03-05宋卫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

宋卫东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当代不良社会风气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

宋卫东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社会中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日渐增长,不仅阻碍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在深入分析这些不利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社会大环境下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策略,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教师文化、校园学生文化等方面提出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保证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不良社会风气;高校;文化;对策

高等学校是青年学生思想形成的摇篮,是文化积淀、精神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社会中产生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它们在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下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准确把握社会风气对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阐述了当前校园文化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当代不良社会风气的成因,剖析了社会风气对校园文化的影响,面对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高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以保证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校园文化在当前社会风气下的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社会风气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成果[1]。在当代社会风气下,校园文化演变成两种形态——优质的校园文化与腐朽的校园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铁饭碗”,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为大众教育,现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已经意识到必须不断增加自身的“筹码”,提高自身的能力,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大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资格培训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提高人际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此外,“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支持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与关注使得大学生们的学习环境越来越优越,学生成长环境温馨健康。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却表现出腐朽的现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当代大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缺乏正确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得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逐步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化。部分人信奉“金钱至上”和“利益至上”,部分学生不专心学习,考试作弊;部分教师轻视教学,却把工作重点放在做科研、评职称。如今漫步大学校园,看各类广告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严重破坏了校园的环境,影响学术气氛,使校园文化偏离了学术文化为核心的方向,失去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应有品位。

二、当代不良社会风气及其形成原因

社会风气,指一个社会多数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社会风气好,可以凝聚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2]。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的高速发展,GDP中心论的提出,西方价值观的侵入,都使得人们把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其他的建设;市场经济激发了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释放了人性中的自私贪婪、讲究享受的一面,给社会风气形成了挑战。其次,电影、电视、书籍等大众传媒利益至上,或热衷于色情凶杀,或只做金钱或权贵的奴隶,缺少更深刻的民族责任,也是社会风气下降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不良社会事件的相继发生,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官二代”、“富二代”的炫富行为和横行霸道,“表哥”、“房姐”的不劳而获、贪污腐败,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监督体制的不完善,机会的不平等被关注和夸大,给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形成带来影响。

三、社会风气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社会风气本质上属于社会系统的文化子系统,受到社会有机体的其他层次影响,社会风气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子系统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之下,不是孤立的“围墙”文化,它反映着社会风气的变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们勇立市场经济改革潮头,“发奋读书、立志成才、实现自我”成了高校校园的主旋律。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们受前苏联的影响,勤勤恳恳、艰苦朴素,青年学子将保尔·柯察金、卓娅视为偶像,努力学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激荡了不少大学生的赤子情怀,“把青春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影响一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正因为良好的社会风气,促使此时的高校校园文化纯真、健康、积极向上,它催人奋进,净化人的思想,启迪人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负向的、不良的社会风气会阻碍社会发展和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从而向人们展示的是消极腐化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20世纪末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进入娱乐化时代,部分人道德标准低下,无行为准则,无是非观念,无理想追求,无英雄崇拜,无历史观念。自私、冷漠和道德的缺失等阴暗面正在吞噬着社会的良知,扭曲着群众的价值观。

四、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措施

面对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高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以保证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1.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等可过感官感受到的物质性对象的总和[3]。优美的校园环境所体现出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对于校园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师生默默起着熏陶、引导、升华的作用。因此,校园规划建设要立意高远,要赋予思想性、情感性、艺术性、人文性和教育性。学校在校园建筑、人文景观、校园绿化校园景点、楼宇、道路的命名上均应体现该校办学特色,形成鲜明特色的文化注重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统一,注重美与实用的既为校园群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重要的场地支持,而供给人精神方面的文化熏陶与濡染。

2.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在学校的长期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该校显著特色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是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的主要区别,具体体现为校风、学风、教风。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时,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立场,要和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那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来说,要重视和重点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通过校史校情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学校发展历史、办学定位,产生校园人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专业介绍、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科研成果使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做好大学规划;通过校纪校规教育、理想与信念讲座使学生增强法制意识、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避免校园内的不良习气对新生产生负面影响。要经常性对大学生进行学习动力教育,开展对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振兴祖国、创造幸福生活的学习动力,有勤奋求实的学习态度,有先进高校的学习方法,有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学会求新,学会创造。在校园内形成一个“以学风促班风,以班风建优良校风”的良好局面。

3.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具体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它是师生行为的规范性文化,是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刚性准则,体现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意志。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注重人性化。“以人为本”是我们的管理理念,高校在制定校园规章制度时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在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突出人文管理的特征。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注重科学性,要从现实国情、具体校情出发,遵循高校办学的规律和管理活动的客观实际,体现学校集体的意志、传统和风格,注意减少导致学生的功利倾向。规章制度的目标积极健康,内容明确清晰,符合学生实际,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成为校园人拥护、执行的行为准则,使校园制度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注重与时俱进。高校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的影响会产生变化,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也应适应新形势而不断完善与健全,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应及时制订合理的制度予以管理、规范,引导青年学生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中寻得协调与和谐。

4.校园教师文化。校园教师文化是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以及对每一现像的态度影响全体学生的发展方向的总括[4]。“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大到人生理想、处世之道,小到生活作风、治学态度,都会影响到学生。在校园内,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讲学不仅传授科学知识,同讲课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治学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感染学生;重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引导教师“有自信、健康的阳光心态,有敬业、爱生的良好师德,有能教会研、乐学善思的多种能力”,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学校要不断完善各种教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使评价与激励更趋于多元、开放、科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可以聘请德才兼备的教师成为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学术研究的导师,通过各种学术报告和辅导等活动形式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保持互动,给予学生学业指导、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给予学生成长指引。

5.校园学生文化。当代大学生是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命,崇高的信仰和道德文化与知识技术水平同等重要,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律意识,拥有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高校教育的客体就是青年学生,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高校的教育理念和体系方法必须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注重学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必不可少。首先,必须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渠道,不断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次,强化网络对广大学生的正面引导,坚决抵制和消除网络中存在的不健康信息,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灵活、便利的特点,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的阵地,拓展教育空间,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5]。

面对不良社会风气的诸多影响,我们要通过多方面努力构建起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从中汲取知识营养,陶冶道德情操,使大学生通过健康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化完善自我、悦纳自我、超越自我,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

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单文慧.浅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1,(2).

[2]段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风气演变的历程[J].理论探讨,2012,(4).

[3]候彦杰,李宗维.东北高校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初探[J].教学研究,2012,(3).

[4]马玉宾,熊梅.教师文化的变革与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5]韩玮.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

G646

A

1674-9324(2014)04-0002-03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