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4-03-05方晓波施伊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林体系大学生

方晓波,李 松,施伊丽

(浙江农林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方晓波,李 松,施伊丽

(浙江农林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本文结合国内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做出了一些建设思路,特别是针对农林类院校A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农林;建设思路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亦是经济与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依赖于所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我国也将此作为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2010年10月,备受海内外关注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发布,中央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1]。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但是创新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大学生进行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机会型创业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不过4%,广东省只有1%,河北省仅有0.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1]。高校要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亟须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国内创业教育的最新进展。当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

围,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学生等各层面,均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校整体创新创业氛围良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在逐步地增强。据统计“211”高校中,80.4%的大学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65.4%的高校设立了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创业[3]。

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多的资源保障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紧锣密鼓地展开了,高校、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均不同力度地提供了人员、资金、场地、技术项目等支持,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成果孵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已有发展,但由于起步较国外高校晚,仍处于探索阶段。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尚未完善。

以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技类学生的教学体系为例,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类专业培养具备水、气、固废等污染防治及水污染控制与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的人才,但目前环境类专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教学模式老化,课堂采取“填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少启发式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2)教材更新慢,理论与实际脱节,书本内容无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参与课外学术讲座及参加学术讨论较少;(3)学时太多,教师讲的太多,每门课程学时多,阻碍学生个性化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特长优势;(4)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轻“提出问题能力”培养,阻碍创新思维的形成。从上述几个问题中可以得出,要使环境科技类学生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改革针对于环境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成功经验。在美国,上百万名学生从小开始接受创业教育,还通过“青年商业社”等形式进行实质性的经营活动还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很重视创业教育。除了美国,还有26个国家也开展了类似教育。而在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年左右。国外对创业和创业教育有一个逐渐深入认识的过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体系。尽管西方各国对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从学者的研究和各国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业教育包含三层目标: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业;第二层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第三层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创业家。

二、对我校环境类专业的启示和借鉴

1.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理念的树立。在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我们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实践教学的主题。在日常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针对每个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多种实践训练,让创新创业的意识在大学生人群中根深蒂固,便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要明确培养目标,对部分有创业倾向的在校大学生实施创业者甄别、创业者培训和试创业指导的“创业精英教育”,提高学生创业实战技能[5]。本科生培养目标细分为五项,分别为:具有清楚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领悟和创新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求知若渴的精神。

2.灵活生动授课模式的建设及传统考试模式改革。①灵活生动的课程教育,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善于探索的意识[2]。②传统考试模式改革,对传统的考试模式作一些调整,能够激励学生,让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并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以社会实习报告或者学生上台讲课作为考试的方式,或许能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2]。

3.丰富创业经验和较高创业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有学术成就优秀教师授课为主。只有让在专业领域内不断创造发明的教师给本科生上课,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与严谨朴实的学风,改变照本宣科和只会给学生灌输僵死的结论和陈旧的知识的教学模式[4]。鼓励教师创业,通过培养或引进创新创业教师,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聘请企业家、自主创业成功者给学生授课;加强对高校创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证[6]。

三、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

1.为低年级学生设置研讨班课程,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与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这种教学方法是为了让初入学的大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大学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养成求异思维和理性判断的习惯,并且和资深教师建立亲密的关系[4]。每个研讨班应该控制尽量少的人数,来确保学习质量。一般控制在15人以下,持续一个学期。研讨班讨论的课题可以与所学的课程有紧密的联系。研讨班的教学方法有的是名副其实的讨论,有的则是一边做实验,一边讨论。譬如针对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技类的学生,我们可以在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的通识课之后,设置与环境污染治理各个方向(如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等)相关的讨论课题,组成研讨班,并且由资深的优秀老师带班。使学生在经过研讨班的学习之后,对某一方向的研究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并在大三、大四的学习阶段有目标,有侧重地学习相关专业课程。以此激发学生对某一专业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创新的欲望,把握一定的研究方向,获得交叉的知识,并感觉到学习是多么的生动有趣。

2.高年级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计划。培养本科生研究能力的首要任务,是为本科生搭建一个平台,为大学生施展研究才能提供阵地[7]。学校可以组织有经验、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开展一些科研项目,选拔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本科生作为导师的科研助手,使其能够提早进入实验室。若有学生提出有可行性的自制研发项目,也可以以俱乐部或者科研小组为载体,组织学生在开放实验室自主完成研发产品。并举办各种产品展示大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科研交流[8]。

[1]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09(9):119-201.

[2]王伟,余际从.在中美比较重审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5,55(3):128-131.

[3]李政.以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路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0(1):16-21.

[4]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90-95.

[5]许苗苗,方纯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自然科学报,2012,28(9):171-172.

[6]彭勤革,朱锡芳,房汝建.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

系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14):22-24.

[7]阮俊华,陈璞,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新途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26-31.

[8]李博,周云龙.食品学科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体系培养途径研究[J].科技信息,2009.

G642

1674-9324(2014)04-0211-03

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No:ZC1111)。

方晓波,男,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规划与管理。

猜你喜欢

农林体系大学生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