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做真教育

2014-03-05胡国花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白兰花品德儿童

胡国花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132)

用心做真教育

胡国花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132)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每个儿童,教师面对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关注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采取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真教育;教学设计;课堂生成;课后拓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学中,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化教学新课堂,努力创设适宜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儿童直接参与的丰

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康的人格。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新课程的活动化教学充满了激情与热情,但或多或少在教学中存在一味追求“活动化”的倾向,失去了教育的“真”。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因此,教师唯有拥有一颗童心,用童眼看世界,用心设计活动,蹲下身来看孩子,精心指导活动,才能让我们的品德课堂真正实现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一、注重课前设计,让活动贴近生活

活动的设计是取得活动成效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并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生活内容,创造性地试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据我平常的观察,我发现儿童口渴的时候经常喝各种各样的饮料。因此在教学《喝水的学问》一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我渴了,我要喝水”。这个活动简单易操作,先让学生从品尝自己最喜欢喝的饮料入手,然后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饮料是什么,介绍一下饮料的味道怎么样,看一看饮料的成分是什么,最后听一听健康小博士的介绍等。通过这几个环节,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常喝饮料的害处。如此设计,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联系了实际,课堂成了学生对真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的场所,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为学生走向生活开辟了通道。在教学《在餐桌上》一课时,我努力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设计了“自助早餐”活动环节。这个活动以儿童当今的生活为起点,还原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早餐的品种、数量。正是由于模拟场景的真实,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就能认真投入地选餐,选择种类、选多选少也体现了学生真实的想法。由此再引导小组观察、交流、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早餐的重要性,知道不吃早餐对身体的危害极大,知道了早餐要注意营养搭配,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相当重要。如此教学,增长了学生的饮食知识,纠正了学生生活中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从而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自身的健康发展。“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以亲身实践去巩固道德认知,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

二、抓住课堂生成,让活动凸显实效

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常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设计的第四个活动是“实践活动——制作亲情卡”,就在我看着小朋友带着微笑,认真地写着一句句感谢爸爸妈妈的话时,却听到了轻轻的抽泣声。我循声望去,原来是他。这个孩子的母亲去年因病去世了,而父亲也离开了家。我走了过去,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并把他搂在怀里,轻轻地对他说:“孩子,你还有爷爷奶奶,还有老师。”我帮他擦干泪水,孩子平静了下来,拿起笔,在亲情卡上端正地写到:我爱爷爷奶奶,我爱老师!在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花草树木也需要呵护,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和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正当我们拍手念儿歌《爱护花草树木》时,一双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老师,我的奶奶不爱惜花,家里的白兰花一开,奶奶就摘下来,还送给别人。”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习得而对奶奶的行为产生的质疑。而在我们成人的思维中,白兰花就是因为花香清甜而种植,佩带白兰花已然是一种习惯了,采摘自己家种的白兰花去送人是一种良好的行为。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爱绿护绿的意识。同时“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去讨论:奶奶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也不一致,一小部分同学认为奶奶把白兰花摘下来送人做得对,这样让大家都享受到了白兰花的香味,而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奶奶把白兰花摘下来送人做得不对,这样做是破坏绿化。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态意识比较强烈。问题提出来了,总得有个定论。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家养的观花类植物和公共的观花类植物两方面考虑,使学生明白公共的观花类植物是供大家观赏的,我们只能看,不能摘;而家里种植的观花类植物开花后,可以采摘下来美化居室或者佩带。同时告知学生,只要采摘的过程中注意方法,摘花就不会损害植物健康。“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每个儿童,教师面对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关注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采取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个最温暖的拥抱,一句耳语,我用自己的行动使这位学生明白了他的身边还有爷爷奶奶在爱他,还有老师在关注他。一个小型的讨论,我让学生了解到一个行为在不同的场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

三、引导课后拓展,让活动走进生活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巩固课堂活动的成果,必须注意课内外结合,让活动走进生活,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学习《关心老人》一课时,为了将“尊敬老人”这一观念落实于行动,我就在班内开展了“爱心竞赛”活动,我指导学生分组拟定爱心计划行动,从尊敬家中的老人开始,开展关心爷爷奶奶的活动,并请爸爸妈妈参与评价。通过班级设立的“爱心加油站”对各组的行为进行评价、表彰,以促使活动的有序进行。从而将“关心老人”的思想内化为行动。有的活动不能在课堂上完成,比如《我与小动物》中有一个饲养活动。于是,我在新课结束前送给了学生几条小金鱼和几只小乌龟,让孩子们分组领养。这个活动不但给了孩子们一个惊喜,而且孩子们在饲养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了解了如何才能真正与动物做朋友。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我及时地去督促、检查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在饲养中进行观察,学习如何探究,学会来写一篇篇简单但能反映小动物逐渐成长的观察记录。我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品德新课程教学的活动,为我们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努力创设活动化的课堂,重设计,抓生成,引导活动,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获得真知,让真实的课堂活动,成就精彩的品德课堂。

[1]陶行知全集[M].

[2]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

[3]樊萍萍.寓教于乐 我心飞翔——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有效性之我见[EB/OL].

G622.41

A

1674-9324(2014)04-0104-02

猜你喜欢

白兰花品德儿童
卖白兰花的老妇人
外婆的白兰花
戴白兰花
留守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三姐:博山下的白兰花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