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入手 三切入 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2014-03-05耿德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良性习惯

耿德明

(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教研室,辽宁 营口 115000)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了,在素质教育的讨论、深化和明晰中,亲身经历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历程,发觉随着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例如,在小学生中普遍出现了“唯我独尊、性格孤僻、做事任性”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就会愈演愈烈、甚至影响孩子一生。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来自小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但是,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所以可塑性很大,只要在行为习惯方面加以正确的疏导,引导学生客服不良习惯的养成,就能促成健康习惯的形成。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我觉得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三方面入手。

一、从认识入手,从形成共识切入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首先要让学生清楚良好行为习惯有哪些,哪些习惯是应该坚持的,哪些习惯是必须摒弃的。例如,应该坚持的良性行为习惯包括上课认真听课、专心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精益求精,不让不会的知识过夜;爱读书、读好书,珍惜时间、与人为善、有辨别能力;能与同学交流,并能分辨正确与错误,能从优秀同学身上取长补短,会与优秀同学进行对比、找不足。知道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并能加以改正,这样在学生中形成共识,并通过共识自然切入。

二、从教法入手,从贵在得法切入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重在得法,得法的教育方式,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并能产生良性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1.多路并进,齐抓共管。①学校教育,重在教师。言教不如身教,教师始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就是学生一生中的启蒙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动真情,用真心,要用爱心、诚心、耐心和细心去感染学生,要用自身的言语和行动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朝着健康的轨道前行,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熏陶和教育。②家庭和社会教育,重在沟通。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早,也最长,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等渠道,密切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让彼此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或者在家里的实际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同步。同时,社会教育也是学生形成行为习惯的又一块阵地,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社区辅导员、学校与驻区单位共建,开展社区教育,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规范学生的行为。③学生本身,重在发现。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露出原型。这时,教师要特别留心观察当老师不在的情况下,每一名学生的实际表现,并通过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及时疏导和矫正,让孩子们在能接受的前提下,自然、自觉接受改掉不良习惯的教育。

2.立足反复,注重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控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形成更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巩固,形成定式。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浅显易行的活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参与和实践,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一般经历21天的反复训练就可以形成永久性的行为习惯。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坚持不懈,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关爱一线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上升为一种主动、主观的无意识行为时,才能内化为一种习惯,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3.分层教育,因段而异。行为习惯养成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低年级学生可通过漫画、童谣、情景剧等方式,还可通过讲故事等方法进行。不乱丟果皮、不乱倒垃圾、不乱写乱画,保持周围环境的洁净,尊敬师长、团结小朋友等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四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可以通过国旗下演讲、排演课本剧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尤其是加强对学生进行《小学生行为准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五、六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可以通过出黑板报、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自我参与到实际活动中来,从中领悟感受并上升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从氛围入手,从情绪感知切入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对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乐观、积极的周边环境,会帮助孩子们形成良性的感知情绪,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营造大的气候氛围,有利于学生在大气候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性习惯养成。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如小学生刚加入少先队的时候,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的教育,将影响学生一生。对低年级小同学进行表现好的粘贴小红旗或者下发小红花,每学期对学生的实际表现累计小红花和小红旗,然后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将大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上进意识,而每一朵小红花的获得、每一面小红旗的获得都是平时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结果,这个累加的过程正是良性行为习惯养成的最行之有效的过程。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可通过对教室宣传栏的布置,教学楼文化墙的布置,走廊宣传橱窗的布置等,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接受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熏陶和影响,在情绪首先接受的前提下进行的教育自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良性习惯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