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异物感可能病在“心”上
2014-03-05陈辉
陈辉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总感觉喉咙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虽不影响呼吸、吞咽,可本人会觉得特别难受,甚至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造成失眠、焦虑、抑郁、恐癌,医学上把这种病症命名为“癔球症”,被认为是心因性疾病。
离异女工总是“如鲠在喉”
阿敏3年前因丈夫有外遇而离婚。离婚后,阿敏很长一段时间心情低落,随后出现咽喉部梗阻感,但没有吞咽困难及吞咽疼痛感。开始时她没当回事,可随后这种咽喉部的不适感越来越严重。因总是关注咽喉部的异常,夜晚的睡眠质量又不高,导致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在工作中常出错。阿敏开始怀疑是否得了癌,先后辗转于多家医院消化内科和耳鼻喉科,做了胃镜、电子喉镜、CT、肿瘤标志物等一系列相关检查,仍没能找到“病根”,而常规治疗效果又不好,导致阿敏的情绪变得更差,失眠也更严重。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中心医院副院长贾林接诊了阿敏,通过与她交谈,并进行焦虑抑郁量表、睡眠质量量表的评定,结果显示阿敏有轻度的焦虑和抑郁,失眠也已经达到了睡眠障碍的程度,确诊她为“癔球症”。
更年期女性易得“癔球症”
贾林说:癔球症就是总臆想喉咙有个球(异物)而感到不适。患者通常会感觉有咽部阻塞感、紧缩感、压迫感和异物感,不过均没有吞咽困难及吞咽痛,并不影响正常吃喝。如果进行经鼻咽镜、胃镜及血生化检查排除了咽喉及食管的器质性病变(如咽旁肿瘤、会厌囊肿、下咽部肿瘤、食道癌等)﹑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后,就可诊断为癔球症。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这些癔球症患者在发病前,约有一半曾经历过负性事件,如离婚、失恋等。贾林分析,“应激事件”可能是某些患者的始发因素,而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可能会改变感觉的传递机制和对不适的感知,比如放大了这种“如鲠在喉”的不适。这种对不适的过度敏感,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焦虑和抑郁,而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这些患者的人格特征多为敏感、多疑,身体状况很容易受天气、压力及情绪的影响。总的来说,心理因素和人格特征会使这些患者认为癔球症是疾病,并促使他们反复去医院就诊检查。
贾林介绍,其实在我国古代就已认识到梅核气(相当于西医的癔球症)与心理因素有关,认为其病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脾滞、脾不化湿、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而致。
“老药新用”取得确切疗效
据介绍,健康人群中,46%的人曾有过癔球症的症状,但去医院就诊的人数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对于癔球症,一直以来都没有有效和低副反应的治疗方法。
现在临床上开始尝试给予癔球症患者超小剂量的阿米替林治疗,取得显著而确切的疗效。贾林介绍,阿米替林是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有帮助睡眠和调节植物神经的作用,但由于既往治疗抑郁症时大剂量使用(100mg/天),副反应剧烈,如今在临床上已很少使用了。他们将此药用于治疗癔球症,可以说是“老药新用”。因为所用的剂量超小(12.5mg/天),患者只需每天睡前服用半片,副反应被降至最低。多数患者在服药3天后就感觉症状明显改善,4周后症状大为改善甚至治愈。
贾林建议,有反复咽喉不适的患者不要自行用药,最好到医院请医生进行评估,通过鼻咽镜和胃镜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再针对癔球症进行系统治疗,以免造成一些恶性疾病的漏诊和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