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的退休年龄

2014-03-05刘绍义

公务员文萃 2014年2期
关键词:武官丞相退休年龄

刘绍义

我国古代的退休年龄,从周代开始到明代,都是70岁,到了清代才改为60岁。《礼记·曲礼上》曰:“大夫七十而致仕。”这里的“致仕”,就是如今的退休。

秦汉沿袭周例,《西汉会要》中的丞相韦贤,七十多岁时,“以老乞骸骨”。皇帝赏赐给他百斤黄金和一处住宅,准许他退休。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不过,如果官员身体不好,即使不到70岁,也可以提前退休,有点类似于如今的“内退”。《东汉会要》中就记载了几位因病离职的高级官员,“尚书郑均以病乞骸骨,拜议郎,告归”;“太尉邓彪以疾乞骸骨”……这个时期的退休制度已经基本规范,退休年龄和退休待遇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唐代《大唐令》明文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但唐开元二十五年玄宗又下诏:“老病不堪厘务者,与(同意)致仕。”也就是说,这时的退休制度,除了“诸职官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外,对那些虽然不到退休年龄但患有疾病或者受伤的官员,也准许退休。杜甫《旅夜抒怀》有一句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的“老”和“病”,正是唐朝官员退休的两个主要原因。

宋元明各朝依然实行的是“七十而致仕”,只是对个别人个别部门稍有例外。例如大学问家朱熹多次因老因病请求退休,都没有得到应允。宋宁宗庆元元年“夏乞致仕不允”;过了四年“乞致仕”,仍未获准。直到“庆元六年春二月辛酉改《大学诚意》章,甲子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天国里休息去了。看样子,只要国家需要你,无论是病是老,都是不能退休的,哪怕是你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元代就明确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特殊部门,即使三品以下,也不能致仕。天文、历法专家郭守敬,逾七十申请退休,朝廷不准,直到八十六岁卒于知太史院任上,才算“退”下“休”息。

到了清代,退休年龄一下子提前了10岁,60岁就可以退休了,不过,文官告退,需要上级批准,拿到文件才可以退休。所以,很多人别说六十岁,七十岁也难以退休。清代康、雍、乾三朝元老徐元梦“自以年老衰迈,不能办理刑名事件,疏辞”,但屡请不准。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特意下诏:“徐元梦老成望重,虽年逾八旬,未甚衰惫,可照旧供职,量力行之,不必引退。”直到徐元梦八十四岁卒于任上,才算了事。清朝的武官则“自副将以下,年六十者概予罢斥”,这是因为军营需要朝气、忌讳暮气,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但这条规定,对提督、总兵之类的高级武官依然不适用,他们都是终身制的。

(摘自《绍兴县报》)

猜你喜欢

武官丞相退休年龄
搞笑,古人是认真的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驻外武官怎么派?驻日本、朝鲜大使馆武官调整
延迟退休的有些“流行说法”不准确
德国央行称德国退休年龄应推迟到69岁
不学无术
丞相何故发笑
发达国家实际退休年龄男64女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