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2%的人感叹当下社会缺失礼让精神
2014-03-05向楠
向楠
62.7%的受访者认同当下生活中
“谁让谁吃亏”的说法
调查显示,高达62.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认同当下生活中“谁让谁吃亏”的说法,34.5%的表示“不认同”,2.7%的表示“不好说”。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指出,如今社会功利主义盛行,人们大多数行为都受制于利益权衡,做事只看有没有好处,为一点蝇头小利锱铢必较、互不相让。
礼让精神缺失的背后是社会规则的
不完善与缺失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缺少礼让精神?调查显示,“很多人过分关注自己利益”(68.7%)与“社会越来越浮躁”(66.8%)排在前两位。其他原因还有:“公民素质教育落后”(56.6%),“与人为善不再受推崇”(52.7%),“教育强调竞争,而非礼让”(52.4%),“人际关系越来越具有竞争性”(41.1%)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峰指出,许多普通人并不是一开始就不会礼让,只是当他们看到懂得礼让的人吃亏、争抢的人占便宜的“逆淘汰”时,才会放弃礼让。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郁喆隽分析,社会之所以缺乏礼让精神,是因为许多人都没有设身处地地思考过,每个人都可能遇到需要别人礼让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还没处在需要被人帮助或礼让的状态,就忘记了礼让的重要性,这既是对他人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礼让精神缺失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社会规则的不完善与缺失。”郁喆隽以他在美国的见闻举例,在加利福尼亚州,普通人如果在残疾人停车位上停车,罚款最高可达2000美元,这是有立法保障的。在美国的公交车上,靠近车门有两个座位是留给有需要的人的,座位上标明,如果不让座会有怎样的后果。向乘客警示该礼让而不礼让的行为要付出明确的成本。
礼让真的会让自身利益受损吗
卞绍斌指出,当每一个人都热衷于争和抢,当所有人行为的价值取向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对生活目标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公益的照看都将没有驻足的空间。
陈少峰表示,在如今流动性非常强的社会中,只有秩序才能促进自律。所以面对礼让精神的缺失,我们不能只做道德层面的抱怨,还应该从社会规范的角度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应该建立起规则的权威,并用严格、科学的管理来支撑规则,让违反规则的人付出应有的成本,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提倡。
“社会成员道德反思能力的提升更为关键。”卞绍斌认为,法律和制度永远都是外在的,如果不通过反思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当遇到模棱两可,执法者缺位等特殊情形时,这些外在规范很可能就让位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说,当下最为紧迫的是营造一种尊重他人、懂得礼让的社会氛围。
礼让他人真的会让自身利益受损吗?调查中,16.5%的受访者表示“一定会”,44.5%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17.0%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会”,16.4%的受访者表示“不会”,5.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值得注意的是,71.6%的人认为自己能从礼让中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65.9%的人认为会获得“有序的生活”,65.6%的人表示会获得“别人的尊重”,51.8%的人表示会获得“履行公德后内心的快乐”,50.4%的人选择“他人的善意”,47.7%的人选择“帮助他人后的满足感”。
(摘自《时代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