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烟
2014-03-05陈丹燕
陈丹燕
父亲的烟瘾之大,在亲戚朋友中是出了名的。小时候的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儿,而且比哥哥们小了许多,所以常爬到父亲身上玩,不知被父亲的香烟烫了多少次。
小时候父亲工作极忙,几乎没有他和我一块儿吃晚饭一块儿过春节的印象。常常是半夜醒来,看到隔着一条走廊,父亲的房里亮着灯,一股一股的香烟气味浸润在夜色之中。那是父亲失眠了,在吸烟读书,父亲说这是他年轻时在延安社会部工作留下的后遗症。
那时,父亲的气味是由香烟、剃须水以及万金油联合组成的,是一股好闻的气味。只是父亲很少有机会在家里休假。小时候看他衣冠整齐地去上班,将一条深绿色的领带系得又小又精致。后来看他穿了棉大衣,作为走资派被打破了嘴唇,那肿起的嘴唇对童年的我是个很大的打击,以致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给父亲开门的时候心总乱跳一阵,怕再次看到可怕的情景。再后来,父亲调往北京工作,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万端。哥哥送站时去买月台票竟将父亲的车票遗失了,父亲坐在汽车后座心急如焚。那时,我知道了烟和工作是父亲的命,而家和亲人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转眼到了父亲离休的日子。离休是一个古怪并且不真实的字眼,这个生造词后面的意味,我也是从父亲的香烟里体会到的。
刚回家时父亲是高兴过的,他很爱读书,但多年没有时间享受书了,“文革”中家里多年的藏书全被抄抢一空,后来父母亲又慢慢将书买回。父亲以为他终于有时间去做他爱做的事了,他甚至特地在家里布置了一间书房,那时正读中文系大四的我突然觉得父亲像苏东坡时代的书生。
但很快,父亲就沉寂下去了。有天晚上,有极亮的月光,一直照亮了大半个房间。父亲关着灯坐在沙发上,月光照亮了重重萦绕在他身上的轻烟。我突然想起了母亲说的,父亲每天吸烟的数量增至三包。
因为长期服用过量的安眠药,医生再三警告父亲不要吸烟再增加肝的负担了。虽然父亲定期验血,但每次去医院听化验结果,我都有大难临头的恐惧。但父亲从不为戒烟松口,也从不说为什么。
母亲苦劝父亲戒烟。
后来家里发生了变故。我和母亲到父亲所住的疗养院去告诉并安慰父亲,母亲陪父亲住一段,我独自先回家。回家的这天,父亲到疗养院门口来送我,车转弯开去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直镇定乐观的父亲独自坐在花团锦簇的石凳上,阳光将他的头发照得很白,仿佛一潭静水似的,深深地照亮了他无法遮盖的悲凉。他的手垂在膝上,因为没有烟。
我突然就想起了《读者文摘》里一个行为学家的研究结果:烟是奶嘴的延续,当男人感到孤独、失望、疲劳的时候,有烟在手,就仿佛婴儿含奶嘴可以止住哭声一样。从此,我不再劝父亲戒烟。看轻烟细线般地在父亲四周缭绕起伏,仿佛一道屏障。
作家思路
1.父亲工作时离不开烟。
2.离休后,父亲的吸烟量增加,但他坚决不戒烟。
3.我理解了烟对于父亲的意义,再也不劝父亲戒烟。
片段精读
1.侧面描写。如:常常是半夜醒来,看到隔着一条走廊,父亲的房里亮着灯,一股一股的香烟气味浸润在夜色之中。本文没有描写父亲如何喜欢抽烟,一天抽几包烟,而是通过“一股一股的香烟气味”来表现父亲爱吸烟,这就是侧面描写的方法。如果我们写一个人喜欢唱歌,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他因为痴迷唱歌,在考场上竟然唱起歌来。你瞧,这样是不是生动许多?
2.反衬的手法。“阳光将他的头发照得很白,仿佛一潭静水似的,深深地照亮了他无法遮盖的悲凉。他的手垂在膝上,因为没有烟。”没有烟的父亲有一种“无法遮盖的悲凉”,用悲凉反衬烟对于父亲的重要性,是的,没有烟的父亲,顿时没有了鲜活的神色。
我跟作家学
作者围绕烟,记叙了父亲的大半生,通过典型事例,塑造出一个为革命奉献一生的老革命家的形象。文章看似写烟,实则写父亲,在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中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生活中有许多人有自己的嗜好,抓住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进行描写,人物形象往往就鲜活起来。比如有的人手不离书,书就是他的第二生命;有的人离不开茶叶,茶叶贯穿他的生活;还有的人喜欢京剧,一有机会就唱两句……我们注意观察这些生活细节,就会以小见大,写出人物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