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创设
2014-03-04高红
高红
摘 要:在新《纲要》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创设基于教育内容的环境教育,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自主性,展开讨论,从而促进幼儿向期望的方向发展。《纲要》强调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就帮助我们理解“为谁创设环境,创设什么样的环境”及“怎样创设幼儿园的环境”问题。区角活动是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是幼儿个别化、自主化的活动方式。小班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而且从情感上讲也十分需要老师的一对一教育。因此,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这种以个别教育为主的区角活动正适应了这种需要。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环境;区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16-01
一、区域环境的创设
1、我们的区域活动在设置上可以每个动区分别用低矮玩具隔开,避免互相干扰。如将室内空间用软垫、钢琴、柜子等划分为几个区域,保证幼儿参与不拥挤,各个区域活动不冲突将桌椅放于区域当中使幼儿可以方便地拿取材料操作。但是还要根据每个活动区特点,选择安排适宜的位置如闹区(音乐区)与安静区(美工区)要分开摆放,各区交通要保持畅通无阻。
2、可以在每个区设立标记。如在区域架子上与操作材料上设立标记,便于幼儿取放和收拾操作材料。如果是《娃娃家》,可以标记为脚印,幼儿入区后把鞋放在脚印上,脚印占完则不能进入该区。其实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常规培养,同时又便于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幼儿从中理解了“轮流、等待、分享、谦让”等的含义。其次,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首先,我们应该要让无生命的物质环境变成“会说话的活环境”。我们的墙面上应该呈现出教育意义,让墙面活起来,让墙面会说话,这无形中让墙面变成幼儿的一种教育方式。比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的影响。比如,我们可以将娃娃家创设为家的氛围,在娃娃家附近的墙面上设置窗帘,挂上钟表等,地面上有小床,布娃娃,桌椅等。幼儿既参与了游戏又使幼儿的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其次,幼儿是有着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在区角创设中,我认为应当关注幼儿的个体需求,为幼儿搭建适合其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幼儿展示、表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有意义的环境是能够引发和支持幼儿主动获取有益经验的是充分展示幼儿经验、想法、表达、表现的是不断与幼儿“对话”的促进幼儿发展的看不见的教育力量。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说过:“幼儿的兴趣源于材料。”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是由材料投放来表现的,可是我们的材料往往与主题相脱节,继而形成了区域活动里杂乱无章,不能够突显出主题。那么让我值得深思的是,该怎样使我们的区域活动为主题有效的开展服务,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主题就像我们的血脉,贯穿全身。以主题为核心,从区域中的许多个小点中来表现主题一个大点。在区域材料的提供方面,我们力求体现三性,即目标性、层次性、递进性。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发现、探索这一个主题的内容。比如主题是《春之歌》,在大班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开展语言活动《春姑娘的电话》、美术《小蝌蚪找妈妈》、科学《种子的旅行》等。区域活动会开展音乐区《杜鹃圆舞曲》,通过不同乐器敲击三拍子,并感知三拍子的强弱等等。操作材料的单一、枯燥、一沉不变,幼儿的兴趣逐渐减弱,是我们常见到的想象。我们可以在投放操作材料时分次投放,先投放一些材料,当幼儿的兴趣减弱时我们再投放一些材料。比如在语言区《春天里的故事》,可以先投放一些春天里人们服饰的变化,让幼儿讲述,当幼儿的兴趣低落时,可以再投放一些春天里植物的变化进行讲述。再过一周,再添加一些春天里的小动物等等。这样不仅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更是促进了主题的开展和深入。
三、区域活动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主角,幼儿面对自己喜欢和符合自身特点的区域活动,在活动中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在实践参与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那么,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观察每一位幼儿的发展特点,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具体的指导,使不同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对不认识操作材料、操作中出现错误的幼儿,应该引导他们重新认识材料,探索最佳的操作方法。对那些认知水平较高、能熟练操作但不感兴趣的幼儿,及时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在活动中,幼儿通过积极探索,增强好奇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的经验。教师可以转换角色,以幼儿的同伴参与到幼儿的操作过程中。与幼儿合作,共同完成,进一步促使幼儿从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蓝,是幼儿的需要,是他们切身关心的事。环境的布置只有通过幼儿的大脑和双手,才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认识,也更加爱护。的确,《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儿童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幼儿是独立、发展着的个体,他们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更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人,是他们赋予了环境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