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源性糖尿病临床观察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
2014-03-04赵书云郑海燕谷凌云王蕴伶刘佳琳龚丽娟
赵书云,郑海燕,谷凌云,王蕴伶,刘佳琳,龚丽娟
(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100700)
既往对肝源性糖尿病(HD)认识不足,随着采用规范的临床路径管理处置患者,许多患者得到了正确诊断和处理。现将我院2010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2例H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依据2009APASL肝纤维化共识[1]的肝硬化诊断标准;HD诊断标准:①糖尿病发病前有肝病史;②无糖尿病的既往史和家族史;③有明确的肝损害及肝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或组织学证据;④符合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⑤血糖和糖耐量的好转或恶化与肝功能的改变呈一致性;⑥排除垂体、胰腺、肾、甲状腺疾病所致的继发性高血糖症;⑦排除利尿剂、糖皮质激素、降压药等引起的糖代谢紊乱。
1.2 一般资料 本组男65例,女57例;平均年龄58.7岁;肝硬化平均病程9.56 a,发现糖尿病平均病程4.6 a。肝炎后肝硬化65例,酒精性肝硬化2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3例,不明原因22例。122例患者均有肝病表现,如乏力、腹胀、尿黄、消化道症状等,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肾衰竭症状和体征。Child-Pugh分级:A级25例,B级59例,C级38例。共有5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因病情危重自动出院,其余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均相应好转。根据空腹血糖将HD 分为轻型(7.8 ~11.1 mmol/L)86 例,中型(11.2 ~13.9 mmol/L)17例,重型(>14 mmol/L)12例。仅有5例出现“三多一少”症状,1例出现口干症状,其余均为明显糖尿病症状。治疗前平均血糖8.57 mmol/L,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平均血糖降至8.29 mmol/L。
1.3 临床特点 122例患者中,多伴随纳差、乏力、恶心、腹胀、尿黄等慢性肝病症状,缺乏典型“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症状及其慢性并发症,以餐后血糖显著升高为主。病情以轻至中度多见,血糖变化与肝功好转及恶化多相符。
2 护 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以调动患者自我护理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HD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久治不愈,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且所需费用多,患者往往情绪低落,对生活丧失信心,易产生消极、悲观、绝望等心理,这种不良心理会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护士应多关心体贴患者,告知患者此种疾病并非不治之症,合理的生活起居、积极对症治疗、良好的心理准备、配合饮食、体能锻炼及药物等综合措施后,对预防严重慢性病变及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效果,鼓励患者改善其身心状态,使其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另外,大部分患者对胰岛素治疗顾虑多,担心终生使用给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加重其经济负担,护士应耐心说服教育,讲明利弊,开导患者采取积极认真的态度面对此病,告知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更加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并利用成功病例现身说法,使患者看到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本组中有19例患者曾产生心情低落、焦虑情绪,但通过讲解有关知识均安心接受治疗。
2.2 血糖护理 HD患者多以肝病症状为主,糖尿病症状较隐匿,易被忽视和漏诊。规律监测血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助于协助临床医生的诊疗。一般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在6~9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9~12 mmol/L,睡前血糖控制在7~10 mmol/L时较安全,这样既可防止出现糖尿病相关急性并发症,又可防止出现严重低血糖的危险。①低血糖的护理。HD患者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肝病较重者。告知患者及家属低血糖症状及成因,嘱患者随身携带饼干、糖块等含糖类食物。一旦出现头晕、心慌、手颤、出冷汗、饥饿感时,立即卧床休息,进食含糖类食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并及时告知医生,防止低血糖昏迷的发生。本组有3例发生夜间低血糖,予延缓晚餐时间及减少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情况得以消除。②高血糖的护理。HD受肝功能的影响,临床上也会出现高血糖,主要症状为头晕,一旦发生,立即嘱患者卧床休息,告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备好抢救所需的物品及药品。本组有12例发生高血糖,及时给予追加胰岛素用量,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高血糖情况得以消除,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2.3 皮肤护理 当HD患者病情发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往往出现腹水、双下肢水肿症状,其中水肿好发于臀部、外阴、下肢。本组合并腹水52例,其中双下肢中重度水肿、明显腹水26例,重度黄疸22例。护理时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完整性,指导患者穿宽松的棉质衣服,并定时更换。规律按摩受压部位的皮肤,并常用温水清洗皮肤,保持其清洁。对于绝对卧床患者,嘱其适当抬高双下肢,可用棉垫或水垫垫于受压部位,以减轻局部压力,改善血液循环,定时协助翻身1次/2 h,防止发生褥疮,翻身时动作应轻柔,以免擦伤皮肤。有皮肤瘙痒者,应监督其剪短指甲,不能用手抓挠皮肤,及时给予止痒处理,防止因皮肤破溃而引发感染。采用肌内注射给药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注射完毕要用干棉签紧压局部皮肤,防止药液的外溢影响药物吸收,甚至导致皮肤感染。并发水肿者,如应用利尿剂,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的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测腹围、体质量1次/d。除5例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皮肤无感染、无压疮发生。
2.4 糖尿病足护理 HD发生神经、血管病变较少见,但也应引起重视。尤其应加强足部护理,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嘱患者穿宽松透气的棉袜鞋袜,每天温水洗脚,洗脚前后做好足部检查,包括有无皮肤破损、有无局部或全脚发凉和温度上升、有无指甲嵌入肌肉、有无感觉异常等。定期修剪指甲,但要小心,避免损伤皮肤。天气干燥时,涂抹足部润肤露可预防皮肤皲裂。另外,规律按摩足部,有助于局部血液循环。本组除1例出现严重糖尿病足,给予外科截肢手术外,其余患者经规范护理,均无糖尿病足并发症的出现。
2.5 药物护理
2.5.1 西药护理 HD治疗包括肝病本身和糖尿病的治疗,以肝病治疗为主,糖尿病治疗为辅,及时改善肝功能,有利于血糖的有效控制。血糖药物治疗中,首选胰岛素治疗,胰岛素能快速控制血糖,阻止肝细胞损害的进一步发展,不良反应小,主张尽早使用。胰岛素需放置于4℃冰箱保存,使用前30 min取出复至室温,若没有冰箱等设备可放于窗外阴凉处,注射部位包括上臂、大腿、腹部脐下,定期更换注射部位,防止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口服降糖药物中,格列奈类、短效磺脲类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相对安全,原则上禁用磺脲类和双胍类制剂。若患者使用利尿药物辅助治疗,应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发生低血钾和低血糖。尤其老年患者,在合并感染和/或使用利尿剂时,要特别注意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性格改变及行为反常等,以避免发生酮症酸中毒、肝性脑病。若出现,则及时告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经有效药物治疗后,本组患者血糖水平平均下降0.28 mmol/L。
2.5.2 中药护理 目前患者更多地考虑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费用,获得最有效的治疗[2]。本研究中燥热伤肺证,遵医嘱给予中药百合、麦冬、甘草等泡水代茶饮;胃燥津伤证、大便秘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遵医嘱口服通便药;肾阴亏虚证,可进行穴位艾灸,口渴时遵医嘱给予中药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泡水代茶饮。
2.6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HD的重要辅助治疗之一,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HD的饮食治疗原则:①戒烟、禁酒,不宜多饮茶水,以免加重肝脏负担而使病情恶化。②对肝病病情较轻,且无明显厌食、纳差的患者,总热量的计算与原发性糖尿病相同,蛋白质1.0 g/(kg·d),碳水化合物250 ~300 g/d[3],脂肪0.6 ~1.0 g/(kg·d),三餐热量分配:早1/5,中2/5,晚2/5;对肝病病情较重、出现明显食欲下降的患者,因其一般情况较差,故对其一般不严格控制饮食,低热量饮食可能会增加病死率。③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按时按量进餐,密切观察患者饮食情况,如患者餐后呕吐或进餐很少,注意补充甜食,延缓晚餐时间,可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改善营养状态。④严重肝病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血氨升高或有肝昏迷先兆时,禁止蛋白质摄入。⑤有脂肪肝或脂肪泻时,限制脂肪摄入。⑥给予高纤维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刺激、粗糙坚硬食物,以免引起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⑦水果因含糖量高应少吃为宜,维生素的补充可通过食用适量的黄瓜、西红柿而获得。⑧伴有腹水时限制水、钠摄入,每天食盐量控制在2 g(中号牙膏盖为1 g)或酱油10~15 mL、饮水<1 200 mL,同时监测血电解质情况。⑨伴消化道出血时暂禁食,出血停止24 h后逐渐开放饮食。
2.7 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是一种降糖的辅助治疗方法,它可促进糖代谢,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脂肪代谢,从而实现降糖的目的。但HD患者存在原发的肝脏疾病,大多宜休息静养,以改善肝脏营养和氧气的供给,促进肝功能恢复,因此运动疗法常常受到限制。对于一般情况较轻的患者,可适当采用运动疗法。通常以有氧运动为主,具体方式如散步、体操、太极拳、慢跑、下楼梯、平地自行车、轻微家务劳动等。运动量以不感觉疲劳为宜,可在餐后半小时进行。应避免空腹运动,适当补充水分,随身携带糖类食物,如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服用。对于肝脏功能较差的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待症状改善后,可鼓励患者采用运动疗法。
2.8 出院指导 出院前应做好疾病知识的宣教工作,帮助患者了解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饮食及转归等,提高其对HD的认识,有助于促进医患共治。出院时应嘱患者坚持规律用药,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应告知患者家属帮助其按时服药,避免漏服,杜绝擅自停药或减量现象;合理饮食,戒酒,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规律监测血糖,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教会患者或家属正确注射胰岛素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常见低血糖反应及发生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另外,建议患者随身携带卡片,并注明姓名、病名及住址,以便发生昏迷时能得到及时抢救。
2.9 定期随访 每半月短信通知患者复查血糖和肝功能以及诊查异常值项目,录入随访系统中,并与经管医师、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及糖尿病专科护士取得联系,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种方案,促进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真正的改变,从而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相关代谢指标,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合理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减少医疗费用,共商家庭医疗护理细则,指导患者在严密医学监控下科学生活。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HD则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4]。肝脏是人体内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器官,正常的肝脏功能可使肝糖原与血浆葡萄糖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人体代谢所需的血糖浓度。各种肝脏疾病均能影响肝脏对糖类物质的代谢,甚至出现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5]。Shetty等[6]研究发现,约有80%的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其中约35%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而正常人群糖尿病发病率仅为10%左右。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常并发糖代谢紊乱[7],但不易鉴别诊断,故早期诊断及积极合理治疗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关键。
肝脏是人体内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器官,正常的肝脏功能可使肝糖原与血浆葡萄糖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人体代谢所需的血糖浓度。各种肝脏疾病均能影响肝脏对糖类物质的代谢,甚至出现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8]。
HD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治疗及护理难度较大,治疗上不应单纯降糖,而应保肝、降糖双管齐下。护理上,既要针对肝硬化做好各种常见并发症的防治,也要提高认识,积极预防糖尿病,提高早期发现诊断糖尿病、有效控制血糖、预防感染的意识,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更多地了解肝硬化和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增强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总之,肝硬化可引发HD,两者并存时,使得病情复杂,相互影响,治疗难度加大,患者的预后也较差。合理规范的综合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有效帮助疾病的诊治与缓解症状。
[1] Shiha G,Sarin SK,Ibrahim AE,et al.Jury of the APASL Consensus Development Meeting 29 January 2008 on Liver Fibrosis with without Hepatitis B or C.Liver fibrosis;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APASL)[J].Hepatol Int,2009,3(2):323 - 333
[2] 郑素芬.医院个案管理的发展状况[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16):193 -194
[3]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1-427
[4] Gundling F,Schumm-Draeger PM,Schepp W.Hepatogenous diabetes-diagnostics and treatment[J].Z Gastroenterol,2009,47(5):436-445
[5] Picardi A,D'Avola D,Gentilucci UV,et al.Diabetes inchronic liver disease:from old concepts to new evidence[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6,22(4):274 -283
[6] Shetty A,Wilson S,Kuo P,et al.Liver transplantation improvescirrhosis associated impaired oral glucose tolerance[J].Transplantation,2000,69(11):2451 -2454
[7] Garcia CD,Jaquez QJO,Gonzalez GJA,et al.Liver cirrhosis and diabetes:risk factors,pathophysiology,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J].World JGastroenterol,2009,15(3):280 - 288
[8] Picardi A,D'Avola D,Gentilucci UV,et al.Diabetes inchronic liver disease:from old concepts to new evidence[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6,22(4):274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