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遗产:思想·道路·制度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03-04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特色

陈 龙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毛泽东遗产:思想·道路·制度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 龙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近几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化。2013年11月召开的“毛泽东遗产:思想·制度·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无疑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与会的国内外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毛泽东与现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迁”、“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及制度的关系”、“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毛泽东研究:史料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研读,体现了当今国际学术界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视。

毛泽东遗产;思想;制度;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前夕,毛泽东思想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和湘潭大学联合召开了主题为“毛泽东遗产:思想·道路·制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13年11月26日至28日在湘潭大学举行。来自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卫斯理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美国华伦威尔逊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等海内外研究机构和高校以及有关杂志和媒体的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近400篇,收录论文140篇,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分别就“毛泽东与现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迁”、“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及制度的关系”、“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毛泽东研究:史料与方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毛泽东与现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迁

在现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中,毛泽东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自投身中国革命,毛泽东的一生就在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宏伟事业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奋斗,虽然历经磨难,付出沉重代价,也遭遇了各种诋毁,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现当代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与进步,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

毛泽东对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研究员指出,从宏观上说,这种影响或者说功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他对中国共产党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起了决定性作用,使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作为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他提出的建军理论、战略战术和重大决策对人民军队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起了决定性作用;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他对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起了决定性作用;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原院长许全兴教授认为,毛泽东所引起的现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迁之一,就是他将哲学普及成群众手中的武器,成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成为了党的事业和民族的事业。他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革命和建设,并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中国哲学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要坚持和弘扬重视哲学的优良传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现实化。

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毛泽东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振兴、中国人民解放与幸福的奋斗历程中的贡献。国防科技大学政委王建伟教授就以毛泽东的“大气”为视角,强调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高屋建瓴的政治智慧、运筹帷幄的战争艺术、纵横捭阖的外交方略、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以及大气磅礴的诗词文章,是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拟的,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为什么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如此大的变迁?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韦永康教授提出,毛泽东的一些理论,特别是他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所突出的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观点。正是这种后现代主义思路为毛泽东带来了思维框架上的突破,中国革命才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

面对社会上一些关于毛泽东思想过时论与错误论的提法,与会学者普遍表示,毛泽东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上高举的伟大旗帜,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各项事业与工作,而且对人生道路的正确选择,都具有长远指导作用,具有极其丰富的时代价值。

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研究员在大会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都与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先期探索和历史积累分不开,都与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给党和人民留下的多方面遗产分不开。我们要挖掘毛泽东在思想、道路、制度方面留给我们宝贵遗产的时代价值,并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长杨瑞森教授明确表示,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基础问题的讨论,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就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言,属于同一个哲学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和实践,实质上就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柳建辉教授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现时代价值不仅源于其丰富的时代内涵,而且源于其活的灵魂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源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它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精神支柱,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南。深化对毛泽东思想现时代价值的认识,对于进一步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本领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积淀过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David Mac Gregor教授就探讨了毛泽东思想的来源问题,认为黑格尔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某种影响,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观点都和黑格尔哲学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如毛泽东的矛盾论和辩证法概念,就可以看做黑格尔哲学的一种中国化的阐释。这些相似性和一致性为我们理解西方哲学与毛泽东、与中国人民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视角。

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及制度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所创造的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与会学者围绕这一基本指导思想,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及制度的关系进行了热烈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研究员在文章中强调,没有毛泽东的艰辛探索及其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发展及其重要成果,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毛泽东为新中国奠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也不可能如此顺利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毛泽东一生来说,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

与会学者强调,毛泽东留给当代中国的思想遗产是极其丰富的,这一理论宝库有待人们去深入挖掘与继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沙健孙研究员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毛泽东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切实做到“两个务必”;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防止“和平演变”,大力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等。美国伊利诺伊卫斯理大学Thomas D. Lutze教授通过对西方研究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代表性著作的梳理与分析,挖掘了“毛主义”一词在西方的起源及发展,认为毛泽东在前人对社会主义思考的基础上对共产党与各社会阶级的关系、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共产党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共产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方面的新思考,构成了西方学者所称的“毛主义”这一思想遗产的基本内容。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李佑新教授从理想与现实的张力的角度,提出在理解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时,不能在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各执一端,甚至将它们对立起来,要充分注意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现实实际之间的合理张力,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毛泽东思想对这种张力关系的建构与保持,就是毛泽东留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为重要的思想遗产之一。

一些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讨了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作的艰辛探索。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从经济角度指出,毛泽东所领导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有过失误,但仍然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基本建设初具规模,效果明显,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培育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胜利,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所创立的基本制度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能否定的。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和开创者,不仅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山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唐洲雁研究员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始于毛,成于邓”,即从毛泽东时代就开始探索,到邓小平时代终于找到并开辟了这条正确道路。两个阶段的探索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飞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

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如何认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思想与实践?如何把握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关系?学术界对这些问题一直进行着热烈的讨论与争鸣,与会学者也就此展开了热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研究员指出,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提出的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基本建立后不但要继续变革生产关系、调整上层建筑,依靠和发动群众,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而且要不断改进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保证党的各级干部始终以平等态度对待劳动者,坚持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还要认真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为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提供了一定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否应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会的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给予了不同方式的回应。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Dmitry Smirnov教授以《新民主主义论》为切入点,认为新民主主义理论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产物,即是说,新民主主义理论一方面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体现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特征。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郭文亮教授则认为毛泽东思想从整体来说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却可以归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沧南教授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概括为改造必须“大喊大叫”、改造是必要且必需的、改造是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改造是在教育批判中进行的、改造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认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问题是生产资料的改造和人的改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毛泽东在这些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五、毛泽东研究:史料与方法

史料对于科学研究和舆论宣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科学研究和舆论宣传的基础。尽可能的掌握已经披露的史料和积极发掘新的史料,确保历史细节的真实客观,是每个理论研究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面对数量庞大的已知史料和大量有待发掘的未知史料,如何抓住和把握历史的本质与真相,这就涉及毛泽东研究的价值立场和研究方法问题。

一些学者对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论十大关系》、《实践论》、《矛盾论》等文本史料重新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孙伟平研究员认为即使在今天,本本主义也没有绝迹,因此反对本本主义仍具有其跨时空的价值,它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彻底地、绝不妥协地反对和清算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创新扫清障碍,另一方面又必须冲破和超越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通过大胆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也有学者通过收集历史细节及其相关史料,试图还原一个客观的毛泽东形象。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Anne Richards博士就收集了大量早期纽约时报关于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报道史料进行比较与分析,描绘了从二战到冷战时期纽约时报中的毛泽东形象及其变迁,认为纽约时报对于毛泽东报道形象的转变是由于美国媒体和记者的规范化话语的转变造成的。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陈敬堂博士则通过众多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有关香港游击战的细节史料,论证了毛泽东战略理论的正确性和普遍性意义。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上海社会科学院胡振平研究员指出,认识毛泽东首先要制止谣言、澄清真相,这是认识和评价的基础。考察和评价毛泽东的功过也必须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而不是个人的或者小部分人的立场上,更不能站在反革命的立场上。此外,还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不但要从实际出发,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而且要把握住事物本质和规律性,即把握他的政治品质,把握毛泽东的思想脉络和行为意志,把握他思想行为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更要把事情放到当时特定的环境中去作具体的历史的考察,进行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特别要考虑到中国社会的大背景,科学地认识和评价他的功过。

责任编辑:熊先兰

Review of “Mao Zedong’s Heritage:Idea,Road,System——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o Commemorate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Mao Zedong’s Birthday

CHEN Long

(Center for Studies of Mao Zedong Thought,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Hunan 411105,China)

In recent years,research on Mao Zedong and Mao Zedong thought are constantly deepening both at home and abroad.In Nov.2013,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o Zedong’s heritage: idea,road,system”,which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Mao Zedong and Mao Zedong thought.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made a detail discussion on “Mao Zedong and the great chang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o Zedong though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o Zedong’s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 data and method on Mao Zedong research”and so on. The issues discussed in the seminar reflect the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rom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to the study of Mao Zedong and Mao Zedong thought. Keywords:Mao Zedong’heritage;idea;road;system;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13-12-10

陈龙(1984-),男,湖南长沙人,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毛泽东实践智慧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编号:12YBB254);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毛泽东的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编号:13K050)阶段性成果。

A84

A

1001-5981(2014)01-0011-04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邓小平论毛泽东思想——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十周年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