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养生
2014-03-04策划本刊编辑部
◎策划:本刊编辑部
◎撰稿:辽宁中医药大学 樊旭
说说养生
◎策划:本刊编辑部
◎撰稿:辽宁中医药大学 樊旭
现在“养生”是个热词儿,大街小巷、手机网络电视报纸铺天盖地。女士寻求美容瘦身,学生寻求益智长高,老年人寻求长生不老,商家借养生之名敛财……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养生?你的养生是否陷入误区?
养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何为养生呢?《素问·上古天真论》总结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怎样理解呢?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概念定义为,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实际上就是“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的具体体现。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哪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
养生思想
就其思想而言,可谓宽广,大部分来源于先秦诸子。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其论述甚众,难以求全,现仅就影响力大的易经、道家、医家的学术思想,作简要介绍。
一、居安思危
《周易》是我们祖先生活及生产斗争实践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其养生思想恰如《易·系辞下》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道法自然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主张“道”,《道德经》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即“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诺,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其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三、《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
《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的生命观、自然一体观、对生命规律及衰老的认识是非常成熟的,是理论的核心。除此之外,《内经》还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等原则。而且特别强调“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和预防疾病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内经》是先秦时期医学发展的系统总结,它为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地DNS服务器从权威域名服务器获得查询结果,将查询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并在本地DNS服务器中缓存该查询结果;如果客户端再次提出同样的查询请求,本地DNS服务器直接从缓存中取得对于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个环节发生了问题,都会影响正常生命活动。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不但要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还要全面考虑,综合调养。不但要着眼于人的自身,还要着眼于与其相融合的自然界。从不同方面,对肌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肌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养生宜忌
综合调养作为养生的整体原则之一,主要是告诫人们养生要有整体观念。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适度《素问·经脉别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养生虽能使人增进健康、益寿延年,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简言之,就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例如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却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仅于健康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养生应该适度,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二、勿偏综合调养亦应注意不要过偏。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为求得益寿延年,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过偏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则也会影响健康。食补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偏盛,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动静失调,都不利于肌体的新陈代谢。有很多中老年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只强调“动则不衰”,而使肌体超负荷运动,消耗大于供给,忽略了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同样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虽然主观愿望是想养生益寿,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综合调养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要从肌体全身着眼,进行调养,不可失之过偏,过偏则失去了养生的意义,虽有益寿延年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三、因人、因时、因地施养综合调养在强调全面、协调、适度的同时,也强调养宜有针对性。所谓审因施养,就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说来,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不能千人一面,统而论之。
养生误区
一、“吃对”即是养生
当下有些人认为,“吃糖多会患糖尿病”“吃素比吃荤好”“蛋黄胆固醇多,食之有碍健康”“吃巧克力食品对身体不利”,这是他们常常对别人宣传的健康理念。其实,吃素和吃荤各有千秋,主要是看身体的需要。肉类蛋白质都是优质的,比植物蛋白质好;而素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粗纤维多,对身体有益。所以素荤搭配,方能取长补短,营养均衡。而蛋黄中卵磷脂能阻止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可预防动脉硬化。蛋黄中的卵磷脂被分解后,能释放出乙酰胆碱,可增强记忆能力。所以,老年人可以适当吃鸡蛋。糖尿病是胰腺分泌胰岛素不足所致,与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肥胖、妊娠和年龄因素等有关。吃糖不会使胰岛素分泌不足,不会引起糖尿病,老年人可以适量吃糖。巧克力中含较多饱和脂肪酸,一些人认为吃巧克力会使血脂增高。最新研究表明,巧克力有抗氧化、加强免疫、调节血脂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利。巧克力中的花青素还可有效地阻断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生成,有防癌作用,但老年人不宜多吃。
二、“健身房”即是养生
现在许多人迷恋运动,提到养生就想到健身房。然而,过度健身会导致慢性劳损,人体某一部位因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所致的肌肉、筋膜、韧带、骨质与关节等组织的损伤。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健身的增加,慢性劳损正呈年轻化趋势发展。其主要临床表现以腰痛为主,或见有其他部位软组织的酸痛,多为隐痛,时轻时重,常反复发作,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在适当活动或变动体位时减轻,阴雨天多见病情加重。
适量运动能增强女性的身体活力,使精力充沛。但锻炼项目若选择不当,或运动量过大,超负荷时就有可能引起月经方面的异常,这是应当引起重视的。妇科专家指出,运动过量会导致性功能低下,对女性的危害更大,不但会导致性功能低下,甚至可能引发闭经。例如月经不正常的比例在长短跑运动员中约占20%,在芭蕾舞练习者中可高达50%~75%。尤其对于青春少女来说,较大运动量锻炼时,月经异常者占的比例更大,多表现为月经初潮延迟、周期不规则、继发性闭经等。
三、“补药”即是养生
时下冬季药物进补之风盛行,大大小小医院、药店大肆兜售人参、黄芪、鹿茸、阿胶、枸杞子等中草药材或制剂,加之媒体的宣传误导,各种补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向千家万户。更有甚者成人滥用补品之风已传播到孩子的身上,给孩子用药滋补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花粉、人参蜂王浆、参茸口服液等滋补药品含有多种氨基酸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这类滋补药品大部分均有激素样作用,可引起儿童发育异常和过分肥胖,甚至出现性早熟等难以逆转的病变。还有些医生乐于用补,总是把虚、补、养连在一起,大多认为进补最安全,有病祛病,无病保健。其实不然,“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当补则补,补之不当,反增祸害;实际上中医还有“虚不受补”“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
对于进补,《研经言·用药论二》:“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蠢子医·补益不可泥》:“世人皆说补益好,岂知补益不当殊难了……胸膈喜顺利,肠胃喜通调,日食三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清代名医郑钦安诫谓得好:“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王肯堂之云更是令人毛骨悚然:“近世用人参者,往往反有杀人之害。”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百岁名医干祖望老教授也是竭力反对乱施补药,曾专门书写一首补药歌:“吃饭细嚼,穿衣少着,睡要睏着,烟酒谢劫,心弗焦灼,跑走跳跃,都是补药。”
实际上,药补因人而异,不是千篇一律,是依个人体质、疾病状态及四季环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养生是为了延长寿命、提升生命质量,同时也要尊重生命,遵循自然规律。寻找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是需要我们提倡和呼吁的。
责任编辑/邹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