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用
2014-03-04云无心
◎云无心
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用
◎云无心
在我国,“保健品”是一类很独特的商品。一方面,许多人尤其是老年人趋之若鹜,不惜血本,希望从中获得“治病强身”的功效。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人断言“所有的保健品都是骗子”,恨不得置之死地而后快。保健品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类东西,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它们呢?
首先说,“保健品”这个名称本身就有很大的误导性。消费者喜欢“顾名思义”,而这个名称正好产生了“吃了它就会有保健功能”的暗示。在国外,它们被称为“膳食补充剂”,这就很中性——它们只是正常膳食之外的补充而已。
不管是叫“保健品”还是叫做“膳食补充剂”,市场上的产品可以笼统地分为两类:
一类是人体所需要的微量营养成分,比如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钟型,少了影响健康,多了也影响健康。不同的食物含有这些营养成分的量不同,有的多有的少,所以“全面均衡”的食谱就很关键。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缺这少那,其实只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参考一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安排自己的饮食,基本上不用担心缺什么的问题。
有少数的营养成分在某些人群中比较容易缺乏。比如更年期后的女性、运动员、严格素食者等就容易缺钙,还有一些人比较容易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B12和铁等。 以上人群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增加摄入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来获得全面营养。强化食品是次之的选择。所谓强化,就是在某些常规的食品中额外加入某些营养成分,使得人们可以获得相当的摄入量。比如碘盐,可以让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人获得充足的碘而又不至于“过量”。而在克山病高发地区,“加硒盐”对当地居民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针对许多人铁摄入不足的状况,“铁强化酱油”可以让常规食用酱油的人每天获得一部分铁,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在国外,许多人的食谱中缺乏蔬菜,导致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容易缺乏,许多早餐麦片就强化了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
如果做不到均衡饮食和摄入强化食品,保健品也是可以接受的选择。只是需要清楚的是,那些列出来的成分只是人类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成分,食物中还有许多研究得不是那么清楚或者没有列出来的营养成分。通过食用保健品可以摄入某种或者某几种特定的成分,但是无法获得食物中其他的成分。换句话说,保健品只能作为一种不得已的“补充”,而不要以为吃了它们就健康了。
而许多人期望的——也是保健品行业鼓吹的,是吃了这些保健品能够防治某些疾病。实际上,这些微量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就像润滑油对车,缺油会让车磨损得更快或者出现某些状况,但只要给够了油就行——在此基础上多给,非但不会带来额外的好处,反倒弄得满地滴油。迄今为止,通过额外补充维生素或者矿物质来防治疾病的大型研究,都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还有一些保健品所含成分不是人体必需的,人们补充它是希望获得“保健功能”。这类产品以各种动植物“精华”“提取物”为代表,通常打着“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癌”“降血脂”“减肥”的招牌。这类产品处于管理上的灰色地带——它们通常有一些“初步研究”所支持,但在科学上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更像一种“信则灵”的东西。
美国FDA曾经试图阻止这类产品的上市——他们希望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才能销售。然而,膳食补充剂行业轻易地就获得了民意的支持,通过国会施压把FDA的打算扼杀在了摇篮中。这一类产品面临的两个问题是:第一,“功效”有多少科学证据的支持?第二,即使有“科学证据”支持,有多大效果?
不得不说,中国市场几乎所有的保健品,在这两个问题上都夸大和扭曲事实来忽悠公众——区别只是夸张程度不同而已。基于这种夸张,才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天价”“神奇”的保健品。
责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