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家孙犁的“吝啬”

2014-03-03文彦群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2期
关键词:毛钱孙犁丁玲

文彦群

孙犁(1913-2002,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在物质生活方面,自奉甚简,在日常的“待客”之道上,也是享有“吝啬”之誉。平时,朋友、同事去家里拜访,他一般没有留人用饭的习惯,以至于大家觉得,谁要是能在孙府吃上一顿饭,那简直就是一种无上荣光的“待遇”。

丁玲是孙犁学生时代的青春偶像,她是革命者,又是女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如同耀眼的明星一样,备受文学青年的崇拜。孙犁读过丁玲的作品,还收藏过杂志上丁玲的照片,一直保存了多年。两人在延安时相识,丁玲对孙犁的作品也很欣赏。20世纪50年代中期,孙犁大病以后,虽然当时丁玲自身处境也很不好,但仍关心着孙犁,并派人赴天津探视慰问,还介绍来了医生。可以说,他们的交情匪浅。1982年,丁玲的“右派”获得平反后,专程去看望孙犁,一杯清茶,一碟脐橙,便是孙犁招待丁玲的全部内容。真如古人所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康濯是孙犁的亲密战友,两人相识于1939年,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情,两个家庭成为世交,儿女之间也有了往来。有一次,康濯的爱人王勉思,从北京来看望孙犁,要留下吃饭,孙犁买了两毛钱的肉,包了一顿饺子。王勉思回去后,如实地向康濯汇报:“老孙叫我吃了两毛钱的肉饺子。”康濯了解老朋友的脾性,他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一次来孙家,孙犁要他留下一起吃饭,康濯便对孙犁的老伴开玩笑说:“今天好了,留我吃饭了。”

贾平凹当年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时,深得孙犁的看好。孙犁曾主动写文章评论推介他的作品,给他的散文集作序,长期保持着书信往来。贾平凹非常感激孙犁的知遇之恩和扶助之功,他内心里把孙犁奉若神明。1983年10月,贾平凹去天津领一个散文奖时,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人带着去拜访孙犁。快到饭点时,孙犁却只挽留贾平凹一个人。其他同行的人不无羡慕地说:呀,我们跟了他十几年,从没留我们吃过饭。那顿饭吃的也是肉饺子,让年轻的贾平凹受宠若惊,至今仍然难忘。

李克明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也和孙犁很熟,经常去孙犁家里。有一次,孙犁留他在家吃饭,之后他逢人便说:相交这么些年,孙犁就请我吃过一顿面条儿。这话听着是在抱怨,却分明是向人炫耀。

孙犁的确生性孤僻,疏于友道。晚年深居简出,息交绝游,对待生活一切从简,在吃饭穿衣上,几乎没有要求。一日三餐,棒子面,包谷粥,家常便饭。过80岁大寿时,也只在家吃一碗面。喜欢清静,不爱热闹,也懒于应酬。他承认在钱物上有些“吝啬”,说自己不是一个“慷慨”的人。孙犁穷苦出身,当年从学生到小职员,再到小学教员,一直收入微薄,还得节衣缩食来买书,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战争年代,自不待说。进城以后,家里人口多,生活负担重,后来尽管工资提高,也有稿酬补贴,但几十年的积习成自然,想改终究也难。

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孙犁都视为轻淡,可有可无,唯把读书写作,看得无比重要,一刻也不愿放松。孙犁是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他那淡泊的处世态度,和其朴素的文字风格,惊人地契合一致,可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还是贾平凹理解孙犁,他对孙犁的“吝啬”现象,给出了最好的阐释:孙犁是为文学而生的,他只全神贯注于文学,浸淫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物质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累赘。endprint

猜你喜欢

毛钱孙犁丁玲
丁玲的幸福婚姻
孙犁与求助者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算了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愿善良的人被世界温柔以待
算了
算了
晚年孙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