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文明
2014-03-03季苹
季苹
汽车不顾行人呼啸而过,是不文明的,而司机看到行人主动停车礼让,是文明的。不文明的行为让人觉得自己的某种权益受到侵犯,心里很不舒服,甚至怒火中烧,而文明的行为让人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内心得到滋润,心情愉快。“文明”一词有很多的学术含义,但在普通人话语中,它是一种内心感受,是人是否得到尊重的内心感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意味着对人的尊重程度越高,内心感受越幸福。
我们渴望一个文明的社会,实际上就是渴望彼此得到理解,得到尊重,得到关心和爱护。文明的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人性化的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就是人性化程度越高。文明的社会,大家都是知道的。但笔者在此想谈的是文明的教育、教育的文明。可能会遭到质疑:教育本身不就是文明,还存在“教育的文明”这样的提法吗?
怎么想到“教育的文明”
有一次,和一位老师聊到最近所做的关于理解自我的学术梳理工作,表达了自己的研究之苦以及在艰巨的研究中所产生的怀疑:对“理解自我”所做的艰巨工作有意义吗?我们谈到,现在学生的各种不健康心理,谈到人的自我是一个精细的世界,谈到人的内心世界是与自然界、社会一样需要理解和探索的,谈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学校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时候,这位老师说,她感觉这是在做一件提高教育文明程度的事情。她是从做母亲的角度谈的,妈妈们并不是天生就能教育出健康的孩子,做母亲既有本能的东西,也有需要后天习得的东西,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文明的过程。例如,小孩六七个月就开始探索世界,会拿起一个东西扔掉,不同的母亲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会训斥孩子,有的则会在安全范围内鼓励孩子探索,这种差异来自对孩子发展的认识,是不同文明程度的表现。
“教育的文明”一下子触动了我,抓住了我。我内心的很多想法终于找到了一个表达的出口和通道,而且,研究“理解自我”、“健康自我”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是啊!教育的文明,这种感觉其实一直都在心头。去过美国和加拿大,司机主动停车让行人先走,让人感到文明。同样,在学校里,校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关爱,尤其是为学生所提供的无边界的学习环境,同样让人感受到了文明。去年到加拿大,专门就学校建筑问题访问了一所正在准备改建的学校,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所学校成立了三个教师小组,研究教室等各种空间的改进方案,其中涉及专用教室、学校垃圾回收和环保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融合等,建筑设计师们要分别听取每位教师的意见,这样的研究工作已经持续了两年。可以想象,经过这样研究后改进的校舍,老师和学生将会多么喜欢,多么受用!这种教育文明,是我内心一直以来的愿望,我想也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这种感觉和愿望可能很多人都有,但从道理上,大家可能还是会质疑:教育是传播文明的,它本身不就是文明的吗,怎么还存在“提高教育的文明程度”这样的问题和命题?这里需要区别两个“文明”概念:一个是作为人类财富总和的文明,另一个是作为行为方式的文明。传播知识和传递文明中的文明是前一个意义,而“提高教育的文明程度”也就是“教育的文明”中的文明则是后者意义上的。我们关注的教育文明是教育行为方式的文明。
区别了两个概念,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文明”作为问题就是:传播知识或者说传播文化和文明的方式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提高教育的文明程度,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提高教育行为方式的文明程度。
如何理解“教育的文明”?在内涵上,它是指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对人的理解程度和关爱程度(程度就是精细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残疾人设立的各种特殊设施的齐全程度、厕所的干净程度、公交系统的方便程度、商场里服务员的热情程度等都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那么,教育的文明程度的标志都有哪些,也就不难推论和想象了。文明的本质是人性化。
我们做学生时也有苦,那是吃不好的苦,没有漂亮衣服的苦,但有很多自由自在玩耍的时间,有父母陪在身边的时间。现在,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没问题了,但没有了玩的时间,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学习之苦、孤独之苦,尤其是精神上被折磨之苦成了现在的学生之苦。文明是精神意义上的,是精神上的被理解与理解、被尊重与尊重以及被关爱和关爱。
在本质上,教育的文明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教育的文明程度在本质上是人性化程度,是以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为价值取向的,其反面就是不理解人、不尊重人、不关爱人,以人为工具、为手段。可以说,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的教育就是文明的教育,而不理解人、不尊重人、不关爱人、忽视人的内心世界甚至以人为工具的教育就是不文明的教育,这里的人包括教育领域的所有人,当然首先是学生和教师,因为他们虽然是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但在权利上却处于弱势地位。这样界定之后,区分文明的教育行为和不文明的教育行为就很容易了。
按照上面对不文明教育的界定,目前中国教育中不文明的教育行为实在不少。这从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身上都能看到。比如说,在有的地方,校长的职位常常被任意变动,时间被任意安排,这使得一批校长难以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教师本就承担着很多教育工作,但可能会在校长的要求下承担本不应该承担的“打杂”工作,从一个知识分子变成一个打工仔,甚至有的老师把自己比喻成牛马。这是中国教育体制中滥用权力的结果,急需制度的规范。
从学生的角度看,除去一些低级的例如体罚之类的不说,主要就精神方面的内容而言,最重要的不文明的教育行为方式归根结底是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将学生当成知识学习的工具。学生虽然学习着很多知识,但学习生活是机械的、沉闷的,没有任何精神生活可言。其中有社会竞争的原因,有中国人口过多的原因,但也有人为的原因。最让人痛恨的是拿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自己政绩的政绩观,最为可悲的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为了孩子的发展和幸福却在无意中成了孩子之苦的制造者,这种可悲是由于缺乏对人的理解而造成的。
提高教育文明程度的关键是什么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人性化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理解不够精细化;二是人性化落实到教育行为、教育环境和教育制度上还远远不够。那么,提高教育文明程度的关键也就明了。
首先是要加强对人的精细化研究。教育的文明要以对人的理解为前提和基础。如果说我们缺乏对自然界的了解,大家都很容易承认,但是说我们缺乏对人的了解,似乎不合常理。我们自己就是人,怎么可能不了解人呢?其实,人自身的世界是非常精致、细腻而丰富的,人的各个器官是这样,人的内心世界更是这样。人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参透这个精致、细腻和丰富的世界,不可能完全理解自己,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但是,理解自己、理解人是人一生中的重要任务。至少,“如果你不了解你自己,你就会产生无数的问题和不尽的苦恼。”不了解自己,就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程适合自己;不了解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现在不快乐的原因,就无法从不快乐中真正走出来;不了解自己,就不知道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理解自己,理解人,会让人过上一种澄明的透彻的属于自己的生活。正是由于认识自己、认识人的重要性以及这一任务的艰巨性,“认识你自己”才成了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中最有名的一句。理解自我,研究健康自我的特征和条件,就是实现人的理解的精细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教育文明程度实际上是在还原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培养人。培养人的什么?健康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或者说自我。(“自我”这个词在中国背景中听起来会有自私的感觉,但实际上在西方心理学领域指的是人格,是人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要提“还原”?这是针对教育所发生的异化而言的。教育原本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但现实却出现了学生为教育服务的局面。学生上各种辅导班的目的不是发展自己,而是为了获得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学习知识是传承人类文明,发展自己的美德与智慧,却在题海战术和反复训练中丧失了自我,甚至没有了生活。这不是异化是什么?这种异化让人感觉到身不由己,那些想坚持自己想法的人甚至会有分裂和冒有风险的感觉。其次,要在对人的精细化理解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将之转化为教育行为、教育环境和教育制度。在这个方面,我们也在努力开展一些工作。例如,将健康自我与校长对学校培养目标的思考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培养目标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一旦这个联系建立起来,不断探索,就能有所积淀和发展,最终能够对整个学校工作系统产生影响;研究健康自我与课堂教学、班级生活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也就是希望将健康自我的理念全面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强调教师的健康自我,只有教师有了健康的自我,才可能有学生的健康自我;将对人的精细化的理解纳入教师工作者的专业要求中,并作为相应的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维度等等。
在所有这些关键要素中,两头的要素又最为关键,一头是对人的精细化理解,另一头是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只有以相应的制度规范教育工作者的行为方式,才能保障对人的理解落到实处。从理论上讲,学校应该是一片净土。但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利益场,如果人人都想从这个地方攫取自己的利益,并逐渐演化为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教育方式就不可能是文明的。因此,理性的制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将对学生的理解纳入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要求
怎样才能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理解精细化?基本途径就是专业化。人的理解在教育中主要是对学生的理解。
要将对学生的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要求,其中包括教师、校长、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行政干部。
提到教师专业发展,大家想到的主要是教师学科知识或者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如果问老师:您的专业是什么?老师们肯定回答:我是教数学的,或者我是教语文的。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大部分是关于学科的。于是,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而老师又不得不面对的时候,老师主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处理,因此往往显得简单、粗糙。可是,学生的日常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民生”,具有生命性的意义,是第一位的,其意义至少在面临问题的当下超过知识的意义。因而,教师对问题的处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育目的中,人的发展高于知识学习,因此,对人的理解和敏感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了实现将对学生的理解纳入教师专业的想法,需要进行制度设计,否则想法就会落空。第一,将对学生的理解纳入师范教育和各种教师培训的教育内容。第二,将对学生的理解纳入教师的考核评级内容。第三,学校的校本教研要安排关于“理解学生”的活动。关于对学生的理解要有基本的知识考核,更主要的是案例分析式的考核、课堂和其他活动(如班级活动组织)的现场考核。
当然,将对学生理解纳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不能给教师增加过多的压力,而应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另外,教师的自我发展对学生影响极大,因此,对学生的理解应该融入到教师的自我发展中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表面上看,教师天天和学生在一起,处理着各种现象和问题,他们对学生的理解是最重要的。其实不尽然,除了教师,教育决策者对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以校长为例,校长是学校培养目标和各种管理措施的制定者,如果心中没有对学生深刻而具体的理解,就无法形成针对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办学就可能处于没有灵魂的状态,甚至有的管理措施无意之中会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校长如此,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教研员更是如此。距离学生越远,越容易忽视自己的决策对学生的影响,但任何一项教育决策最终都会落到学生身上。这就要求,距离学生越远的人,主要是教育的领导者越要理解学生,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像对教师一样,应该对各级教育人员进行学生理解方面的专业考核,除了知识考核外,更主要的是进行案例式的对决策进行“学生立场”评估,即站在学生理解的角度对决策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教育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石。中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关键要看重视的是什么。重视教育经费的足额拨付,重视师资力量的配备,重视校舍改造,重视学生安全,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是教育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经费的足额拨付固然重要,但经费怎么使用更加重要;校舍改造固然重要,但校舍怎样被改造更令人关注;师资的配备固然重要,但师资是通过什么渠道,经过什么程序来的更关系到学校是否能够得到最需要的教师……同样,教师教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什么知识和怎样教知识更重要;教师教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对待学生更加重要。也同样,校长管理教师固然重要,但如何管理教师更加重要。
教育的文明程度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到社会的文明程度的影响。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一份特别的责任感,不用社会大环境做借口,而是从自身做起,切实承担起自身的一份责任。今天教育文明的一小步,汇聚起来,就是明天文明进步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