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旅游与跨文化交流
2014-03-03孙洋
孙 洋
(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省旅游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507)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同时还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和游憩等行为。布莱克维尔认为,宗教旅游的动机是由宗教原因所引发,而旅游目的地是宗教场所的所有旅游活动。[1]宗教旅游具备明显的跨文化属性,已经成为世界大众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极其迅速,跨文化旅游活动是旅游者文化与东道主文化相互影响和传播的一个跨文化交流过程。世界各国风格各异的宗教文化不断激发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跨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旅游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1.宗教文化是发展宗教旅游的基础
宗教文化是以信奉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体系,亦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宗教文化具有符号性、普遍性、民族性等特征。与其他形式的文化旅游形式相比,宗教旅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使其具有客源稳定、重游率高、吸引力大等优势。
宗教文化是发展宗教旅游的基础。宗教旅游营造的特殊文化氛围,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一种超脱的升华,开展宗教旅游,依托的根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音乐文化、雕塑文化、美术文化等内容,令旅游者流连忘返。可以说,是宗教独特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宗教旅游的繁荣。庄严宏伟的教堂、风格独特的宗教绘画和雕塑、深邃淡泊的宗教音乐、饱含丰富哲理的宗教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旅游活动促进了宗教文化价值的实现
宗教与旅游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宗教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巨大的社会精神导向作用,而旅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教文化价值的实现。
旅游活动促进宗教文化价值的实现,实际是旅游者对“神秘的”宗教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过程。旅游者通过参观宗教旅游景点,品读灿烂瑰丽的宗教文化,在庄严肃穆的宗教建筑、千里迢迢朝圣的虔诚信徒、韵味独特的宗教音乐、肃穆圣洁的宗教仪式中寻求一种“钢筋水泥”的现代化社会中没有的精神体悟和寄托,整个旅游过程如同经历一次有意义的灵魂洗礼。
3.旅游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价值体系,是人类对生命源流的思考以及对复杂外部世界的解释。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宗教担负着解释世界、司法审判、道德规制和心理安慰等功能。所以,宗教具备广纳信徒的强大吸纳力;反之,由于宗教信徒强烈的责任感,作为布道者,信徒会主动将信仰的种子撒遍世界。
作为一种古老的旅游形式,宗教旅游发端于宗教信徒的朝圣活动,除了朝圣拜祭,在当代还衍生出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观光、体验、修学等旅游形式,这些都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例如基督教的赞美诗集对于传播西方音乐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国外一些知名神学院、修道院也开设音乐课,传授音乐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教音乐文化的传播。台湾佛光山在美国的每场专场演出观众皆爆满,潜移默化促进了佛学文化的传播,获得了美国游客的认同。
二、宗教旅游中跨文化交流特征
当今世界各国的旅游业飞速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跨文化交流活动愈加频繁,旅游者来到宗教旅游目的地,当地的宗教文化会潜移默化影响到旅游者,这是跨文化交流的典型方式之一。所以,宗教旅游具备明显的跨文化交流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宗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宗教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几乎囊括了文化的所有形式,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宗教音乐、宗教建筑、宗教雕塑、宗教神话、宗教服饰等各具特色。这些文化形式都体现了宗教的艺术性、神秘性、神圣性和地域性。
宗教文化的艺术性。旅游者在宗教旅游目的地的观光过程中实际就是在接受宗教艺术的熏陶,不知不觉就会进入瑰丽的宗教世界。宗教音乐的艺术性体现在它的“雅”。旅游者听到基督教音乐,仿佛真正听到了“福音”。现代大型佛教交响乐《东方慧光》高贵典雅,艺术气息浓郁。伊斯兰宗教音乐体现波斯音乐文化的特点,一部6200多节的《古兰经》,每节都用不同的音调吟诵。而宗教建筑的艺术性体现在它的“美”。宗教建筑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艺术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宗教教义和内容。宗教雕塑隽永而高贵、自然而华美,能够启发旅游者对宗教的沉思。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雕塑中饱含着人文主义艺术家们对自由和科学的追求。德国科隆大教堂内部的彩色玻璃窗户绘制的《圣经》故事、比利时安特卫普大教堂油画中展现的《圣经》故事,都是宗教艺术界的瑰宝。
宗教文化的神秘性。为了烘托宗教的崇高感,宗教信众会在长时期的膜拜过程中催发一种能够感召他人本心的文化形式,这些宗教仪式或文化形式往往令常人难以理解,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这也是宗教旅游的神秘性增加了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者在雪域高原上看见全身伏地磕长头的信徒,以及西藏的天葬仪式,都会被这些神秘的宗教文化所吸引。此外,宗教音乐中有咒文朗读、祭咒、唱诵等,都衬托出宗教文化的神秘性。
宗教文化的神圣性。也可称之为庄严性。宗教建筑文化体现了宗教的神圣庄严,哥特式教堂外观恢宏,尖塔高耸,仿佛在和上帝对话,教堂内空间巨大,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意大利米兰的切尔托撒修道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外观凝重肃穆,吸引了无数游客。同样,宗教的内涵深刻影响了艺术形象的塑造,宗教雕塑以宗教宣传和偶像崇拜为主要目的,很多雕塑规模庞大,气魄雄伟。
宗教文化的地域性。从文化的地域性考量,不同的宗教隶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宗教文化的形成,是一定文化圈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专家、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把人类文化圈主要分为基督教文化圈、儒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以及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性,不同文化圈内的宗教的建筑文化、音乐文化、雕塑文化等具有相当明显的差异。
2.宗教旅游中体现的宗教文化特点
宗教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点,即符号性、普遍性、国际性等特点。
宗教的符号性。作为符号世界的具体表现形式,语言、艺术、宗教、仪式都有独特的运作规律。[2]宗教符号的意义主要体现于象征,象征是暗示某些事物的意义或隐含情感的抽象形式。在宗教旅游过程中,宗教绘画、宗教雕塑、宗教语言、宗教圣物,以及宗教仪式中的烟与火等宗教符号都赋予旅游者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明显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文化旅游。
宗教的普遍性。宗教是人类普遍的文化现象。据统计,当今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有50亿,占世界人口的80%以上,其中基督徒、伊斯兰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合计人数为42.72亿人,占世界宗教徒人数的89%。[3]在世界各国众多的旅游者中,大部分都是不同教派的信徒,他们或朝觐,或观光,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宗教的国际性。[4]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世界三大宗教均突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区界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旅游者往往会在东道国的宗教场所中找到信仰认同。比如佛教徒在中国、日本等国家都能够发现类似风格的宗教建筑、音乐、雕塑等。
三、跨文化交流对宗教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
宗教活动悠久的历史、所承载的丰饶的地域民俗文化,以及所占之奇山秀水,都使宗教资源颇具旅游观赏价值,也进一步有力地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给宗教旅游景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宗教旅游人数激增,直接推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各大宗教名山、著名宗教旅游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每天平均消费1656元。宗教旅游收入也呈直线上升趋势。普陀山2011年接待游客519.7万人次,旅游收入34.5亿元;五台山2011年接待游客358.7万人次,旅游收入27.2亿元;九华山2011年接待游客480万人次,旅游收入48.46亿元。在国外,科隆大教堂是德国参观人数最多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600多万世界各国游客前来观光,科隆也因此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罗马教宗方济各上任后,从世界各国到罗马旅游的人数出现暴增现象,宗教旅游纪念品的销售额也有极为明显的提升,直接促进了意大利宗教旅游的发展。
2.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宗教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宗教文化是发展宗教旅游的基础,跨文化旅游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一般来说,宗教传承需要大量经费,成本相当高,其中包括宗教建筑物的维护保养和修缮、宗教书籍的印刷和宣传、宗教文化活动的举办等。旅游业的发展,不但使许多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得到了修缮和维护,而且也为信徒和游客营造一个赏心悦目、和谐静谧的宗教朝觐和观光环境。
宗教旅游目的地积极举办大型宗教仪式、宗教艺术品展览等活动,不但扩大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收益,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吸引了世界各国游客和信徒前来观光和朝觐,而且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麦加,麦加地处沙漠,气候酷热,早期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其他大洲,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麦加后中暑毙命的朝觐者,后来沙特政府加强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投资,扩大了寺庙内外的面积,增加了道路、饮水、通讯和医疗设施,每次朝觐季免费提供的冷冻矿泉水就多达8000万瓶。目前,世界各国来麦加朝觐的信徒、观光的游客构成了麦加游客的主体,且旅游者和朝觐者总人数还在连年攀升。旅游经济收益为宗教古迹的维护和保养提供了资金保障,加强了世界各国宗教信徒间的交流,保证了宗教文化的传承,刺激了宗教文化的交流。
(二)消极影响
1.旅游者对宗教旅游目的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某些宗教旅游目的地在未开发之前,通常的状态是与世隔绝,充分体现了宗教圣地的宁静、圣洁和神秘。但当世界各国旅游者纷至沓来,相对封闭的宗教地区和外界就有了更多的交流,其负面结果就是宗教地区的人文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过多,会逐渐改变宗教地区的人文环境,破坏宗教圣地的超凡和静谧。首先,游客在宗教旅游目的地大声喧哗、乱扔杂物、喝酒吃肉等行为都玷污了宗教旅游区。而且,各个国家对宗教的尊重程度也不一样,旅游者如果缺乏相关宗教常识,不遵守宗教地区的规矩,就会破坏宗教旅游目的地的人文环境。其次,宗教圣地的“世俗化”倾向。宗教旅游目的地朴素的原住民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逐渐丢弃了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变成了纯粹的商业化逐利者。同时,地方政府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为了眼前利益,使宗教旅游变得低俗化或一般化,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特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藏铁路开通以后,来西藏旅游的人多了,西藏不再如以前神秘。西藏独特的文化、藏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2.旅游者对宗教场所的破坏
观光旅游就是在旅游目的地的游览过程,宗教建筑物如果保护不当,很容易被游客在观光过程中损坏。
宗教建筑内部通常都是一座华美的宗教博物馆,精美的宗教绘画、形态各异的宗教雕塑和宗教艺术品等,都是人类宗教史上不可再生的瑰宝。旅游者的非道德行为却时常对宗教场所造成破坏。2013年8月,美国游客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观光过程中将创造于14世纪的报喜天使的小拇指弄掉;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是世界第五、英国第一的大教堂,这座距今1400多年的宏伟建筑也被刻上了“国安是冠军”的字样。世界知名的教堂基本建造周期大都是几百年,米兰大教堂建造时间甚至长达六个世纪,这些宗教建筑每个角落都滴下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辛勤汗水,倾注了他们毕生的心血,大部分是无法恢复的艺术精品。2013年“五一”期间,我国某初中生在埃及神庙上留下了“到此一游”的字样。所以,如果保护不当,旅游者对宗教场所的破坏就是无法避免的。
此外,如果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增多,也会在无形中对宗教场所造成破坏。例如著名的敦煌佛教壁画由于旅游人数的激增,游客呼吸的二氧化碳以及汗水中的化学成分和壁画产生化学反应,导致表面油彩大量剥落。
四、正确处理宗教旅游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
1.大力培养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世界旅游业飞速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宗教旅游目的地每天都要接待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所以,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
首先,培养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流的基本素质。培养内容大致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认知能力、互动能力和宗教常识等。旅游从业人员具备了这些基本能力,才能从本质上了解来自世界各国旅游者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文化禁忌及差异,从观察中了解朝觐者和旅游者的需求,在讲解过程中注意规避易产生误会的敏感词汇及肢体语言,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其次,培养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流的综合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在学习相关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避免主观臆断,要具有文化移情的能力,灵活地处理和协调各种突发的问题。这不但是对旅游从业者文化知识灵活运用程度的考察,也是对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培养。因为来自世界各国旅游者的宗教信仰各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要受到所信仰宗教的制约,所以旅游从业人员要学会从旅游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接待过程中判断旅游者的宗教认同度,尊重其宗教信仰,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
2.正确处理宗教旅游与人文环境保护的关系
首先,禁止旅游者对宗教人文环境的肆意破坏。在发展旅游经济和发扬继承宗教文化的基础上,景区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可设置多种语言的标记牌来警示游客,提高旅游者的自觉性。同时,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也有义务提醒来自不同国家的旅游者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把游客破坏宗教人文环境的风险减少到最小。
其次,杜绝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对宗教环境的破坏。游客旅游的目的就是要体验、感受旅游目的地原汁原味的宗教文化。但在发展宗教旅游过程中,存在旅游目的地逆文化迁移的现象。旅游企业为了牟利,过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强行改造宗教区域的文化特点。比如云雾山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强行赶走竹林寺僧人,附近道观也被迫迁走,这就改变了宗教景区的根本属性,破坏了景区人文环境的和谐,最终会变得毫无特色,甚至使宗教庸俗化、丑陋化、迷信化。所以,为保护宗教景区的自然完整性,必须避免没有科学依据的开发,避免为牟利而不择手段的盲目开发,保护宗教文化的健康传承,保证宗教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Blackwell B.Motivations for Religious Tourism,Pilgrimage,Festivals and Events[A].RajR,Morpeth ND.Religious Tourism and Pilgrimage Festivals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37.
[2]丁尔苏.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3.
[3]吕鸿儒.宗教的奥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86.
[4]桂翔.文化交往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