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旗世家贵族与清代社会的治理*1

2014-03-03雷炳炎廖桔香

关键词:八旗总督康熙

雷炳炎,廖桔香

(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它是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或体制,狭义地讲,它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社会管理方式,广义地说,它就是政府对国家、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在中国古代皇权体制下,权治是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权力是社会关系中的支配性力量,皇权政治下的社会治理就是中央王朝借助权力、律令,实施对国家的层层管理和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因此,王朝稳固、国家安全是历代社会治理的根本,而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则是社会治理最基础的问题。清代的社会治理,笼统地说,就是清廷依靠各级官员对政务、军务进行有效管理,它不仅包括大一统政治格局的维护、皇权的巩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且涉及到清王朝创建初期旧业的恢复、离散的招徕、赋税的减免、物价的平衡、百姓的抚定,等等。清王朝系满民族所创建,自努尔哈赤开创起,清初政治便呈现着浓厚的八旗贵族政治特色,顺治定鼎燕京以后,汉族士子和明朝降官被广泛地吸纳到清政权中来,清王朝统治发展为满汉贵族地主联合专政的形式,尽管如此,有清一代,始终注意突出旗人的主体统治地位。顺、康以后,八旗贵族世家成员自然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在清王朝创建和有清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的过程中,八旗世家贵族就发挥了极其特殊的作用。不仅如此,清代社会的有效治理,八旗世家贵族亦功不可没。天命以降,八旗世家贵族就不乏戮力王室、公忠体国、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之能臣。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八旗世家子弟中则不乏才猷练达、朝廷倚重之得力大臣。八旗贵族世家成员中,居官勤慎、办事明敏、操守兼善、治国有方的干练之士亦大有人在。至于和辑兵民,清正为官,关注民生,察吏安民,兴利除弊,造福地方的八旗世家官僚更是多得难以枚举。有清一代,有为数众多的八旗贵胄为百姓所感戴,在地方传颂。自然而然,讨论清代社会的有效治理,不能忽视八旗世家贵族的作用。

后金开创之际,归附努尔哈赤的女真各部族首领,就有一批戮力汗室、忠心为国的忠直之臣,他们不仅为后金的发展壮大展谋献力,而且为后金国家的管理竭忠尽智。作为后金的股肱大臣,费英东不仅战功卓绝,其佐理国事也力求尽善尽忠,“遇事敢言,毅然不挠”,并且以忠直著称。对费英东,太宗曾予以高度评价:“费英东见人不善,必先自斥责而后劾之,见人之善,必先自奖劝而后举之。被劾者无怨言,被举者亦无骄色。朕未闻诸臣以善恶直奏似斯人也。”[1]卷4,费英东传巴都理、扬古利,二人心术正直,戮力汗室,而且以贤能著称,太祖、太宗视二人为股肱心膂,天命时,诸贝勒大臣以下,庶人以上对其赞赏有加,“皆称巴都理言语公道,所管诸事,无论御前御后,始终如一,赏善罚恶,不徇情面,勤勉从政。扬古利征战英勇无过,退居乡里,尽力勉为,心术公正,能胜任所委之事,故众皆曰此二人贤”。[2]卷33,303页天聪时,位列八大臣的扬舒之子达尔汉亦公忠体国,敢于直陈政事阙失,在他看来,“小民怀怨,实有自来,岂有政治和平而致怨者?”达尔汉处理国事亦能“洗心正己,矢公审断,以协群情”,“凡有所见,尽心直告”。[1]卷4,达尔汉传康熙时,鄂硕之子、领侍卫内大臣费扬古尽心王命,屡有功勋。费扬古才略优长,“凡有委任,无不竭诚效力”。[3]卷156,费扬古传米思翰之长子马思喀则驰驱王事,忠心无二,马思喀“家承阀阅,世笃忠贞,具经理之精忠,守朴诚之素志”,早膺宿卫,继副元戎,掌事权于内府,董将士于羽林,兼火器之重任,勤劳茂著,平生屡沛殊恩,为清廷所倚重。[3]卷185,马思翰传大学士阿兰泰公忠体国,谨慎任事,圣祖称赞他:“任阁务以来,凡事推诚布公,不惟朕知之,天下无不知者。”[4]卷12,阿兰泰

至于才猷练达,负经世匡时之才,被清廷倚为砥柱的八旗世家贵族则比比皆是。额亦都之子益尔登不仅秉性忠直,行事敏果,负文韬武略,而且屡受清廷宠眷,“历事四圣,尽忠宣力,日夜匪懈,每遇国事,能言人所不能言,当时多有裨益,以是列圣皆托为干城腹心之任,其恩施宠遇,诸大臣莫有过之者”。[5]39册,439页圣祖称誉大学士图海:“器识老成,才猷练达”,不仅有文武之长才,更兼忠孝之至性,三藩之乱爆发以后,图海处乱不惊,首请朝廷革除弊政以安人心[6]卷149,图海传,严禁因军变科敛私派扰民,从而加剧乱象。[4]卷2,图海康熙时,大学士明珠亦被倚为朝廷砥柱,明珠相继协助圣祖平叛,招降郑氏,展界开海,抗击沙俄入侵,奉命与俄使谈判,蠲免赋税,举荐贤能,其经邦济世之才得到充分的施展。遏必隆之子阿灵阿,亦为康熙帝倚重之能臣,且颇得上心,“凡一切军机奏议,无不洽合上心,一时大臣无有出公右者,圣祖仁皇帝恩遇甚隆”。[5]41册,38页马武系康、雍两朝清廷倚重的大臣,生平胸怀坦白,性情和平,在雍正时,马武更是“效力最久,圣眷最渥之人,举朝莫与伦比”。[7]880傅腊塔操履洁清,正己率物,圣祖在御制碑文中称赞他:“秉性贞诚,赋财敏达”出则典屏藩,入则为卿贰,“清弊政,锄豪强,风采赫然”,康熙时被视为“国家之桢干,臣工之楷模”。[3]卷145,傅腊塔传哈山办事也极为得力,任刑部尚书以后,处理部中事件雷厉风行,而刑部“自补授哈山以来,参革劣员,剔除积弊,办理之事明而不烦,一应积案渐次完结,可谓效力”。[4]卷50,哈山法海在雍正年间的勋贵大臣中,不仅声名清高,而且志向远大,方苞后为法海撰墓表,对其评价说:“勋戚中志在君国,而气足以举之,学足以济之者,首推法公。”法海心存忠孝,怀体国忧民之抱负,其“忠孝发于至诚,体国忧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与辅成治教,而身患时人惟知以虚伪比周”。法海在广大士子中有极高的威望,“天下士皆想望风采,而公益以国事为己任”。[4]卷42,法海鄂尔泰“才裕经纶,学有根柢”,高宗赞誉他是“国家之柱石”,“文武之仪型”。[1]卷14,鄂尔泰传雍正、乾隆年间,鄂尔泰久任边疆,后又简领机务,“于所属苗疆悉心处理,使蛮夷慕义向风”,运筹调度,剿抚兼施,举措得当,苗人“怀德畏威,抒诚内向,疆域开拓,边疆辑宁”,其功绩实非寻常可比。高宗即位之初,又命与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及大学士张廷玉总理机务,事无巨细,高宗必命鄂尔泰平章以闻。[4]卷16,鄂尔泰乾隆时,以大学士管两江总督的高晋亦颇受高宗倚重。高晋“品行端醇,材猷练达,老成敦朴,体用兼优”,由州县晋升封疆大吏,“宣勤奉职,敭历多年,自简畀纶扉,仍管两江总督,秉公持正,董率有方,其兼管南河事务,亦能经理得宜,深资倚任”。[4]卷25,高晋忠毅公马笃理后世子孙伊勤慎忠于职守,以身作则,维护朝廷,乾隆中,伊勤慎典宿禁前后数十年,“每早朝黎明,公独正襟坐中左门,将入值侍卫按簿呼唱,朝服佩刀率之以入,有迟至者,令其次日服补被出以辱之”,景运、隆宗二禁门内,“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由于禁令警戒极严,“有终身历部曹而不识乾清门者”。[4]卷300,伊勤慎扬古利裔孙、大学士舒赫德为人“老成端重,练达有为”,“宣猷中外四十余年”,为乾隆时国家得力之大臣。[6]卷162,舒赫德传舒赫德,少任御史时,就极言天下利弊,当时号为“铁汉”,后内任金吾,外掌军旅,皆以刚正见称,故刘文正公力挽为相,遂居首揆。[4]卷22,舒赫德大学士温福之曾孙文庆,“人品端粹,器量渊深,办事精勤”,平素谨慎为官,道咸年间,文庆曾历任都统、尚书、步军统领、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办理军务,筹画度支,克尽心力”,“纶扉襄赞,夙夜宣劳,深资倚界”[1]卷40,文庆传,是朝中不可多得的旗人办事能臣。道、咸以后,八旗世家贵族人材凋零,但清廷对世家子孙仍重加委用,如桂良、荣禄二人就颇受慈禧太后倚信。桂良系闽浙总督玉德之子,前后渥承四朝知遇,同治帝即位之初,两宫皇太后任用老臣,重加倚畀,特授为军机大臣,“与议政王等夙夜在公,商榷庶务,用资辅政”,时值太平军势炽,为防范太平军潜入京师,煽惑人心,桂良奏请朝廷:“京师为根本重地,各门稽查,尤宜周密,而广渠、右安两门均有税务,恐匪乘间潜入,应请每门由八旗添派佐领、防御等章京一二员,带领八旗兵丁二三十名,白昼严密稽查,夜间即在各门住宿。并请饬各旗副都统随时稽核,如有奸匪混入,即从严惩办。”[1]卷45,桂良传由于朝廷采取了有效的防卫措施,从而确保了京师人心的安定。同光年间,荣禄历任总管内务府大臣、部院尚书、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等要职,任内公忠体国,谨慎小心,久为朝廷所信任,晚清政局动荡,政权摇摇欲坠,但荣禄能“坚持定见,匡扶大局,厥功甚伟”,特别是在光绪年间擢登揆席之后,荣禄尽心国事,“翊赞纶扉,竭力尽心,调和中外,老成持重,匡济时艰”[1]卷57,荣禄传,公忠懋著,被清廷倚为砥柱。

清代八旗贵族世家子弟出任封疆大吏,在地方治绩突出的亦不胜枚举。他们或以居官勤慎、忠于职事而名显,或以才具优长、治理有方而被称颂,或因操守兼善、声名俱佳而享誉。康熙时的马齐,在山西巡抚任上,就官声名望颇好,并得到圣祖的褒赏和朝中大臣的普遍好评,康熙帝称赞马齐“居官勤慎,声名亦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圣祖嘉许直隶巡抚于成龙清廉,“命九卿于各督抚中有似其人者,各以所知奏。大学士等以马齐及范承勋、姚缔虞对”。[1]卷14,马齐传赵良栋之子赵弘燮亦忠于职守,“抚直隶十年,勤劳供职,实心任事”,在其任内,“旗民辑睦,盗案稀少”。[1]卷12,赵弘燮传富宁安,“操守甚好,办事诚笃”,康熙时屡膺要职,并以功封侯爵。[1]卷12,富宁安传殷泰,材健人优,对地方事亦皆谙练,擢为川陕总督以后,“清操益厉,军辑民和”,圣祖曾对臣僚评价殷泰说:“殷泰居官甚善,不但操守好,而人材亦优,但知为公效力,毫不狥部院中人情面,乃实心办事之人也。”殷泰不负委任,清洁自持,约束属下,恩威并用,陕西地方军民对其无不感戴。[3]卷164,殷泰传湖广总督杨宗仁之子杨文乾,康雍年间历任地方,后升授广东巡抚。杨文乾才识优长,办事勤敏,实心供职,“以刚正率属下,决壅锄奸,毋避豪贵嫌忌”,“尤为持宽严中,天子倚为股肱”。[4]卷165,杨文乾山东巡抚郎永清之子郎廷极,人才优长,平素“正己率属,息事宁人,民以大和”,其在江西巡抚任上就有出色表现,后任漕运总督亦能实心办事,“尽心抚恤,人皆感悦。年年漕船抵通最早,粮米并无亏欠。回空船支,亦不致冻阻”。“以前总漕,未有能及郎廷极者”。[3]卷188,郎廷极传礼部尚书顾八代之孙顾琮,熟稔水利、河漕事务,且能留心经理。乾隆时,顾琮先后授直隶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职,特别是在漕运总督任上,创见颇多,乾隆七年(1742年),顾琮所陈漕务十条,颇切中漕弊,获准下部议行。[1]卷16,顾琮传两广总督鹤年之子桂林,曾历任山西、四川、广西、广东等地,桂林“才具优长,办事敏练”,在地方任上屡有建树。[4]卷177,桂林

清初社会的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地方由乱走向治,康熙以后,地方社会得到有效治理,清王朝日趋鼎盛,是与清代督抚等地方大员的有效管理分不开的。关于巡抚和地方治乱的关系,康熙年间,直隶巡抚甘文焜就认为,“巡抚不巡属邑,则吏治民隐无由悉知。如巡抚不贤,图润私家,虽坐守一城,而苛属扰民之事正多。若果贤,必自爱名节,减省从役,丝毫不以累人;而年岁式歉,民间利福,有司贪廉,悉无遁情”,有鉴于此,甘文焜疏请朝廷,“仍敕令巡视,但申严苛扰禁例,则不肖之人知儆,而实心任事者得尽职守”。[1]卷6,甘文焜传顺治元年(1644年),八旗大军入关,清王朝入主中原,清廷一方面以武力平定各地,加速大一统的进程;另一方面,委派地方各级官员,恢复和重建社会秩序。一时间,大批八旗武将和勋贵子弟被委以地方重任(1645年),孟乔芳、张存仁、李率泰、李荫祖、郎永清、佟国正、祝世昌、郎廷相等汉军勋贵世家成员履任地方之后,纷纷招抚流亡,安绥百姓,剔除民瘼,察吏安民,兴利除弊。顺治二年(1645年),孟乔芳奉命出任陕西总督,下车伊始,孟乔芳就上疏朝廷:“秦省沿明陋习,各官莅政,俱有铺设,繁费屡百姓,请严禁,”[1]卷78,孟乔芳传得到了清廷的允准并付诸实施。同年,浙江总督张存仁鉴于杭州城中居民逃散,地方十室九空,“存仁集绅士慰谕抚绥,民复其所”。其后,张存仁又在地方颁施德政,“免积逋,减额赋”,上请开科取士,并得到清廷的允准,命一体施行。[1]卷78,张存仁传李思忠之子荫祖,总督湖广,“善政甚多,其大者在运饷。民不病供亿,而军需无缺。以余暇崇祀典,恤灾患,又严黜贪墨,民赖以安”。[3]卷195,李荫祖传郎永清以经济名显天下,“自入官以来,敭列中外,所至皆有声绩可纪”。顺治六年(1649年),郎永清任浑源州知州,“立义冢,瘗遗骸,招流亡开垦,请豁逋赋万余两,给贩易者母钱,俾通货器,残民渐苏,为立祠祀之”。[4]卷151,郎永清江西巡抚郎廷佐,察吏安民,抚绥众生,其惠政极多。顺治十一年(1654年),廷佐履任江西时,“哀鸿渐集,榛莽渐开,而征输告急,穷檐八口,朝不谋夕”,游离万状,极目邱墟,廷佐疏请朝廷全力苏缓民困并得到允准,“于是江西士民陷贼者,皆自拔来归;流亡者,亦扶携复业。共庆甦焉”。史载,郎廷佐抚江西三年,“一切弊政釐剔务尽。赣州连岁遭旱,更加灾疫,廷佐委员买米赈救,施药疗病,民赖以安”。[3]卷172,郎廷佐传祝世昌任山西巡抚,“晋省人民俱称其忠诚,有功于民”。[3]卷181,祝世昌传顺治年间,佟国正在地方,礼敬士人,关注民瘼,巡抚江西时,尤多惠政,“在任正己率属,赏罚必信,礼贤下士,摘奸发伏如神。劝农桑,勤恤闾阎,每有调发,不惊蔀屋。抚民之流离者,分置附郭,选其丁壮,暂令随征。难民皆得安堵”。[3]卷193,佟国正传两广总督李率泰,留心吏治民生,善政甚多。如巡按御史周世科虐刑攫贿,率泰疏劾斩之,又“发赃私巨万,民皆感泣”。[8]卷5,99页据《八旗通志初集》记载,顺治十年(1653年),李率泰履任两广总督以后,“省厨传,轻徭役,澄清吏治,贪墨望风敛辑”。康熙五年(1666年),李率泰在临终前,仍遗疏朝廷留意海防安全,与民休息,并指出:“数年以来,海禁甚严,迁移之民尽失故业,宜略宽界限,俾获耕渔,稍甦残喘。”[3]卷182,李率泰传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圣祖在谈到督抚提镇之职责及其人员优劣时,仍称道孟乔芳、李率泰这两位清初汉军总督:“昔孟乔芳总督陕西,李率泰总督福建,能洁己奉公,爱民恤士,秦闽人至今思之。”[3]卷190,佟国瑶传两江总督郎廷佐之弟郎廷相,于地方任上亦留意民生,苏缓民困。顺治时,廷相先后任河南、四川布政使,“是时两省兵燹之后,凋瘵未苏”,廷相“所至严饬属吏,殚心抚字,招徕安集,轻徭役,劝农桑,修学课士,日不暇给。于是流亡自归,占赋籍者,岁增月益”。康熙时,廷相巡抚河南,河南百姓闻之,喜相谓曰:“郎公复来,吾属其有赖矣。”廷相到任之后,“釐弊剔奸,纲举条布,进监司守令于庭,谕以清慎勤谨,而罢斥其贪秽不胜任者,于是人自濯磨,上下祗肃,吏勤厥职,民乐其生”。廷相在河南任上四年,“凡民所不便及所愿望不能致者,以时兴革”,廷相为民请命,去任之后,河南之民对其仍怀恋歌思。[3]卷193,郎廷相传

康熙以后,清代统治逐渐步入王朝鼎盛时期,地方封疆大吏中贤能名臣辈出,八旗世家贤官名宦更是大量涌现。如李恒忠之子李辉祖,先后历任四川、河南、湖广等地。清初,四川连遭战乱,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民居寥寥,辉祖加意招徕安集,民生聚渐盛”。在湖广总督任上,李辉祖“肃纲纪,蒐军伍,严保甲,政治一新”,鉴于湖广地方田赋不均,丈量又扰民难行,辉祖令“民自丈,官抽覆,惩其不实,事覈而民不扰”。[3]卷195,李辉祖传据《碑传集》记载,李辉祖任四川布政使时,“敷政宽简,屏除烦苛,通商惠工,哀鸿渐集”;辉祖巡抚河南,又清肃吏治,洁己率下,力绝苞苴,“于是纠弹藩臬大吏无所鲠避,一时群僚肃然”;总督湖广时,“公仰荷国恩,俯念家世,至即肃纲纪,饬吏治,询疾苦,核将领,蒐军实”。[8]卷67,1904页李辉祖之弟兴祖,在山东兖州地方任上,莅任不到一年,地方“贼党尽除”,“凡遇窃盗、抢夺、拐逃等情,随到随审,恩威并济”。山东、江南“两省所属人民悉遵化导,奸宄衰息。复捐俸修咠学宫,朔望躬宣圣谕,谆切教训,礼让之风日起”。[6]卷236,4357页范文程之子承谟,以匡济为己任,“留心经济,于民生吏治瞭若指掌”,圣祖亲政,承谟奉命巡抚浙江,到任后,绝苞苴,禁私谒,“在浙江四年,承谟以固民心为本,劾奏吏之为民害者,及得民间豪猾除之,务使民安静乐业”。[8]卷119,范承谟承谟弟承勋,亦居官清廉,抚治有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承勋奉朝命总督云贵,时值吴三桂叛乱平定之后不久,到任以后,承勋首除摊买军饷之弊,承勋督滇十载,和辑兵民,革弊兴利,惠施百姓,期间“屡勘大狱,销兵变,起疮痍,布置周密,俾严疆巩固,九重无南顾忧”。承勋先后总督云贵、两江十四年,“凡所兴革,皆大利大弊。尤慎重人材,振兴文教,改建云南学宫,捐修江宁府学,请广江南中额,士子诵义不衰”。[3]卷194,范承勋传漕运总督蔡士英之子蔡毓荣,总督云南,亦抚绥甚力。毓荣任云贵总督时,“值逆藩初灭,地方新定,扫地皆赤”。[8]卷66,蔡毓荣毓荣疏请蠲荒赋,制土人,靖逋逃,议理财,酌安插,收军器,议捐输,弭野贼,敦实政,举废坠,这就是有名的《筹滇善后十疏》,十疏俱奉谕旨下部次第议行。毓荣任云贵总督五年,“传檄招徕,令民各复旧业,每户给银三两,助其结宇,白给牛谷,劝谕耕种,俾不致流离失所”,滇之士民感其恩德,“公请崇祀名宦祀”。[8]卷66,蔡毓荣两江总督傅腊塔,廉洁自持,实心奉职,圣祖对其评价甚高:“两江总督居官善者,自于成龙以来,惟傅腊塔一人能和而不流,不畏权势,爱恤军民,深副朝廷委任之意。”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傅腊塔曾疏劾大学士徐元文、原任刑部尚书徐乾学纵子弟招摇纳贿,争利害民,劾巡抚洪之杰徇私袒庇事,其后又疏请广增江南科举之额。[4]卷160,傅腊塔据《八旗通志初集》记载,傅腊塔为两江总督,“到任清弊政,锄豪强,风采赫然”,任职期间,“实心办事,才守兼优,清端甚著。江南、江西兵民无不感念”。[3]卷145,傅腊塔传金玉和之孙、直隶巡抚金世德,廉静精敏,治理地方“事无巨细,期于便民”。世德虽生长阀阅,但恭俭性成,“鲜嗜好,绝苞苴,教属吏如子弟,以故守令鲜簠簋不饰者”。圣祖评论历任直隶巡抚,唯称誉金世德与于成龙居官有声名。[3]卷188,金世德传石廷柱之子石琳,抚绥地方亦多善政。康熙十八年(1679年),石琳任两广总督,“首重学校,通饬两省学官,倡率捐俸修葺,文教大兴。水陆镇营,相险设防;清除奸宄,盗风渐息”。三十五年(1696年),粤省饥馑,“琳率先捐俸赈济,禁止略买人口,及私抽谷税,彼此遏糴诸弊政,并闷香谋陷等恶俗”。[3]卷196,石琳传石琳长兄之子石文晟,亦多惠政。康熙时,文晟在广东巡抚任上,“一切钱粮火耗,折色米价,杂项差徭及派取芽茶、白蜡等弊,通行各府州县尽行革除”,又严禁属员馈送,“平时作兴文教,遇乡试核减卷价,优恤士子,招抚山蛮巨寇。地方宁静,黎民乐业”,广东百姓思其恩德,崇祀名宦祀。[3]卷196,石文晟传额伦特不仅武略优异,且兼通文学,“所至敬礼文儒,任湖广总督时修江汉书院,以课士子,延陕西名儒李颙高第弟子王心敬于书院讲学”,受其影响,“士子翕然向化,并尚实学焉”。[3]卷164,额伦特传雍正时,鄂尔泰任江苏藩司,到任后,“凡有裨于国计民生者,靡一不为,利必兴,害必除,百务必举,诸废俱修,自古藩司未之前闻也”。[9]551鄂尔泰又著《实政十条》,“公先以十条通行晓谕,后所行事皆如其言,故莫不率从,而民风变矣”。[9]551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凡遇夷情,无不细心访察”。[9]560“其所以教养士民之心,与江南无异”。[9]557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品行端重,练达老成,练习吏治,守正不阿。喀尔吉善祖父喀兰齐曾官副都统,父凯音布曾任礼部尚书。雍正、乾隆年间,喀尔吉善先任职部院,乾隆五年(1740年)以后,出任封疆,曾任山西、安徽、山东等地巡抚,多惠政。十一年(1746年)升任闽浙总督,任内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许民于无税官山种树纳课,尤便利民;又疏劾浙江巡抚常安贪婪各款,常安最终论罪如律,高宗称誉喀尔吉善讼直乃督抚中所少见者。[3]卷153,喀尔吉善传大学士尹泰之子尹继善,学识优通,老成端谨,久历封疆,明练政事,绥辑协宜,是乾隆年间朝廷所倚重之能臣,江南、江西士民亦对其无不感念,据《啸亭杂录》记载,“纯皇帝登极,公屡任中外,先后督两江几三十年。民相与父驯子伏,每闻公来,老幼奔呼相贺。公亦视江南为故乡,渡黄河辄心开,不侵官,不矫俗,不蓄怨,不通苞苴,严肃傔从,所莅肃然。”[10]卷7,尹文端公

八旗驻防是清代独有的一项制度,它是在全国要害重镇设立的由旗人直接控制的军事防御体系,它是清廷军事上居重驭轻、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驻防武官遇有战事就随征听调,平素则教演兵弁骑射技艺,驻防将军的职责为“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12]卷117,3383页雍正以前,驻防官兵还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包括缉捕罪犯、查拿邪教、守护仓狱、查禁私盐等事务。清代北部边疆地区初不设督抚等行政官员,驻防将军遂成为一省最高长官,盛京将军就兼理该省民事,属于亲民之官,南方各省驻防将军、都统,虽不得干预民事,如旗民一旦发生冲突,旗人的管治就由他们负责,在地方驻防,驻防武官要和辑兵民,妥善处理旗民关系。康熙时,圣祖就曾吩咐赴任驻防将军人等“凡事皆当敬慎而行,不得干预民事,当使兵民相和”。[13]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二,1818页在八旗驻防这个小社会里,教养兵士及其家人则是驻防将军、都统等人的重要职事,凡旗人婚丧嫁娶、子弟教育、孤幼抚育、孤老赡养、户田诉讼等无所不包,因此,将军、都统等驻防武官对于清代社会的治理,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清代八旗世家子弟不论是出任驻防将军、都统,还是统领大军出师征讨,大多能够妥善处理与地方大员的关系,和辑兵民,严格约束部属而不干扰地方正常社会秩序。额亦都之孙拉哈达素有才能,勇略过人。康熙时,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功劳巨大,出任杭州驻防将军时,也能与地方大员和衷共济,凡浙江一应军务,常与平南将军赍塔、总督李之芳等公同商酌,无分彼此[1]卷9,拉哈达传,其在军民之中亦口碑极佳。江宁将军、驻防副都统最初与地方官各不相能,关系紧张。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朝廷派额亦都之孙瓦岱任江宁将军以后,八旗驻防武官与地方大员遂“众志克谐,彼此和协”。[1]卷9,瓦岱传和硕额驸华善之子石文炳担任福州将军,“居官镇静,整饬旗员,训练甲士,号令严肃,旗丁无敢恃强匄夺、生事扰民者,闾井悦服”,百姓安堵,闽人感其恩德,后为祠祀之。[3]卷196,石文炳传锦台石之曾孙吴丹,屡膺将军、参赞之任,平定三藩之乱时,功勋卓绝,无论是对己还是待部属都能从严,不扰百姓,史载:“吴丹性极谨饬,驭军严肃,能与士卒同甘苦。兵临之地,市不易肆,农不辍耕。又能宣布国恩,示以诚信,百姓无不向化云。”[3]卷191,吴丹传康熙时,湖广提督高其位亦“和辑兵民,声名素优”。[6]卷191,高其位传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圣祖巡视西安,就夸赞西安将军博霁曰:“朕历巡江南、浙江、盛京、乌拉等处,未有能及尔西安兵丁者。尔处官兵,俱娴礼节,重和睦,尚廉耻,且人材壮健,骑射精练,深可嘉尚,慎勿令其变易。”[14]卷214,十一月辛酉漕运总督蔡士英之孙蔡良,雍正时任福州将军,“训练约束兵丁,勤慎得法,福州驻防营伍,大为整理”。[3]卷188,蔡良传鉴于当时福州驻防兵丁奢靡、酗酒、赌博、游荡之风滋长,蔡良“留心体察,实力挽回”,每与操演地方,务敦节俭,禁纷华,世宗亦称赞蔡良约束得法,“福州驻防营伍大为整理”。雍正七年(1729年),蔡良调任广东将军以后,又着手整顿广州驻防营伍所存在的陋习,注重养兵之道。蔡良去世以后,世宗命直省建祠祀之。[6]卷199,蔡良传乾嘉年间,额勒登保为将得法,其所属部将兵弁,无不膺服乐从,额勒登保亦深得民心,忠勇清公,“民间闻额勒登保经过,皆知其能爱护,百姓无不倾心悦服,地方官馈送,分毫无取”。实为难得之经略。[4]卷300,额勒登保

清代八旗世家贵族勤政爱民,在地方兴利除弊,造福一方,不仅得到清廷的赞誉和奖劝,而且得到广大士民的爱戴,其事迹也在地方广为传播。顺、康年间,八旗世家出身的封疆大吏,因为居官勤慎、尽力苏缓民困、造福地方,而被地方百姓推戴的就有莫洛、范承谟、张朝璘、范承勋、傅腊塔、施世纶、孙思克、蟒喀、瓦岱、于成龙等十余人。康熙七年(1668年),范承谟被委任为浙江巡抚,时民生凋敝,灾情不断,全赖抚臣奔走蠲免,民生不致重困。康熙十年(1671年),承谟以病请告朝廷解任,百姓闻讯,“投词攀留,积一百五十余纸”,而科道官姜希辙、何元英等人也上疏反映民意称:“承谟受事三载,爱民如子,馈遗、请谒不通,劾奏贪墨,廉治巨猾,剔除加耗、陋规、私派积弊,单骑勘荒,悉心赈恤,浙人爱戴深于饥渴。今虽积劳致疾,恳特敕勉留。”[6]卷190,范承谟传康熙九年(1670年),受鳌拜结党案牵连,清廷革除莫洛山西、陕西总督之职。莫洛总督晋、陕虽为时不长,但任内釐剔加派、火耗,疏请豁免无征额赋,深得民心,朝旨到时,西安士庶“相率哀吁恳留”,甘肃巡抚刘斗同、提督张勇等也上疏反映民意:“莫洛莅任以来,清以持己,正以率下,如革耗羡,整驿道,息词讼,练士卒,清荒熟,教树蓄,兴水利,善政难以枚举,乞留任,以慰民望。”鉴于莫洛为民爱戴,清廷遂顺舆情,准其供职如故。[6]卷165,莫洛传顺、康年间,张朝璘任江西巡抚、总督,前后十余年,亦深为士民爱戴。[3]卷182,张朝璘传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江宁将军瓦岱改授镶黄旗满洲都统,命下之日,江宁官军绅庶共戴公教养、抚绥之恩,“同具呈于总督处,恳请题奏保留”,在朝命无法改变之后,江宁地方官军绅庶“乃立公生祠,岁时致祭”,并建碑以纪其德。[5]531-532页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范承勋奉命总督云贵,制滇十年,销兵变,起疮痍,使严疆巩固,百姓乂安,后承勋改任两江总督,“离滇之日,云贵两省军民环吁攀留;极边土司,奔送千里,泣拜载途”[3]卷194,范承勋传,场面非常感人。两江总督傅腊塔实心为国,才守兼优,治理地方,“教养交修,亦害除而利溥。军民辑睦,里井靖安”[3]卷145,傅腊塔传,江南、江西兵民无不感其德政,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六月二十九日,圣祖在川陕总督佛伦请安折的朱批中,也谈到地方百姓反映:“据闻总督傅拉塔既逝,江南通省顿觉如丧父母。”[11]6都统叶臣之孙蟒喀,康熙时,升任荆州驻防将军,蟒喀在荆州号令严,赏罚明,恩威并著,后转任正黄旗蒙古都统,“及内升之日,兵丁感戴,为立生祠”。[3]卷162,蟒喀传康熙帝对直隶巡抚于成龙一直赞誉不绝,康熙时,各级官员虽不乏品行清洁者,但这些人大多是因为畏惧国法而不敢造次,于成龙却与这些官员不同,属于少数真实清廉的官员,“观其为人,天性忠直,并无交游,惟知爱民”。从初任知县到外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河道总督,任部院尚书,于成龙不仅以才能卓著闻名,而且始终清廉自持,抚民如子,任直隶巡抚四年多,政绩斐然,“直隶地方百姓、旗人,无不感戴称颂”。[3]卷181,于成龙传三等男孙得功之子孙思克不仅勇略超人,康熙时,平定三逆功勋巨大,久镇严疆,允称良将,而且居官甚优,始终为军民所爱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孙思克亡故以后,“丧回时,自甘州至潼关,沿途军民无不号泣相送”。[1]卷11,孙思克传靖海侯施琅之子施世纶,清廉公直,居官素优,清除弊政,庇士爱民。康熙时,施世纶任湖南布政使,“湖南田自丈量后,里役虽免,而正供外又有徭费,岁曹外有京费,世纶尽革徭费,量减京费四之一,民立石颂之”。施世纶作为一代清官,清代的小说戏曲进一步塑造和丰满其清廉形象,据陈康祺记载,陈在年幼时,“即闻乡里父老言施世纶为清官,入都后则闻院曲盲词有演唱其政绩者,盖有小说中刻有《施公案》一书,比公为宋之包孝肃,明之海忠介”。[4]卷163,施世伦由于民间俗口流传演绎,施世纶的形象也近乎戏剧化。

参考文献:

[1]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鄂尔泰.八旗通志初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4]国朝耆献类征初编[M].扬州:广陵书社,2007.

[5]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M]//北京图书馆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6]纪昀.钦定八旗通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7]雍正朝起居注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93.

[8]钱仪吉.碑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9]襄勤伯鄂文端公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2]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猜你喜欢

八旗总督康熙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八旗之殇
总督与巡抚的相处之道
康熙下象棋
清代右卫八旗驻防述论
一部稀见的明代军事志《苍梧总督军门志》
康熙爱读《武经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