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1

2014-03-03资树荣

关键词:消费品资本消费

资树荣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一、引言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 000美元时,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在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 940美元,2012年为4 270美元,但文化消费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快速增长。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较多,从需求方面看,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居住地域以及性别、年龄、家庭构成等。然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形成了消费者文化消费的内在动力。研究文化消费,促进文化消费增长,文化资本是一个重要视角。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消费进入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视野,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在国外,自从1966年Baumol和Bowen的论著《表演艺术:经济学的困境》出版之后,文化消费引起了国外学界的极大研究兴趣,大量研究文献问世。这些研究主要循着两条路径,一是从理论上研究文化消费机制,解释文化消费行为,建立文化消费分析框架。其中代表性的学者有Lancaster、Stigler、Becker、Murphy、McCain、Throsby等,他们不仅吸收新古典消费者行为理论,更是创立新消费理论、理性致瘾理论、消费中学习理论等分析文化消费行为。[1]132-157,[2]76-90,[3]332-334,[4]675-700二是实证研究收入、价格、教育、产品属性、人口统计变量等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程度,以及实证检验上述学者提出的理论假说,相关文献比较丰富,目前仍然是研究热点。诸如Diniz等(2011)、Palma等(2012)、Katsuura(2012)、Laamanen(2013)等的实证研究[5]417-432。

近年国内不少研究者开始实证研究各因素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但往往囿于微观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方法的欠缺。就理论研究方面来说,不同领域的学者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消费分析框架,对文化消费机制的理论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化。在国外,尽管已经建立了文化消费分析的理论基础,但反映文化资本的理性致瘾理论和消费中学习理论与其他理论,尤其是与Throsby的分析文化生产的文化资本理论、社会学家Bourdieu等的分析文化消费的文化社会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区别等,还需要进一步厘清。本文试图从消费者的文化资本这个视角来探索文化消费机制,以求抛砖引玉。

本文以下的安排是:第二部分析Bourdieu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第三部分论述消费者文化资本的涵义、组成及可持续性,并与其他学者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比较;第四部分分析文化资本对文化消费偏好结构的决定作用;第五部分阐述消费者文化资本的积累问题;第六部分归纳结论。

二、Bourdieu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延伸

在经济学,资本是微观生产要素和宏观经济增长因素,但社会学里,文化资本一出现,就被赋予了社会分层意义。韦伯(1968)提出,每个人所处的文化地位决定了其享有的全体成员的报酬和特权,文化地位成为决定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文化资本概念初现端倪。著名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文化资本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把“文化资本”理解为属于文化正统的趣味、消费方式、社会属性、技能和判断的价值形式,认为文化资本具有三种存在形态:具体化的存在状态、客观化的存在状态和制度化的存在形式[6]1-9。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有助于揭示文化消费机制。

首先,Bourdieu强调文化资本的主体性质,他的第一种形态的文化资本存在于个人的思想和身体中,属于个人的内在组成。显然,个人拥有文化资本,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前提。文化消费的对象是文化产品(包括有形的文化产品和无形的文化服务,下同),消费的是“文化”,那么消费者本身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才能理解、解释和欣赏某类文化产品。

其次,Bourdieu通过文化资本决定消费分层的分析反映了文化资本对文化消费的决定关系。Bourdieu认为,由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资本分布是不均匀的,社会中存在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品位:高雅品位、中等品位和大众品位。这种文化品位的差异性引起了文化消费分层。什么样的文化品位对应什么层次的文化消费。例如,Bourdieu收集了1963年、1967年、1968年法国社会调查中的1 217个样本来分析音乐消费品位和社会消费分层的关系。他把音乐消费品位区分为高雅、中等与大众三种模式,结果发现不同的阶层对不同音乐有着完全不同的偏好。

最后是Bourdieu提出的文化资本具有消费属性。尽管Bourdieu没有把文化资本看作是经济资本,“没有以任何现代经济学技术意识构建他的文化资本概念”。他所说的文化消费也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只是社会现象或社会活动,乃至阶层标志*参见Gardon Shockley的论文“Whither Bourdieuan Cultural Capital?At the Crossroads of Sociology and Economic”, the paper is presented in the 37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ology on 5-9 July 2005.。但是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体现了文化资本对文化消费的意义,提出了文化资本具有消费功能,阐释了文化资本的消费属性,这是Bourdieu理论的经济意义所在,正如Shockley(2005)的评价,“Bourdieu的文化资本概念已经站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十字路口”。

三、消费者的文化资本

(一)经济学界的文化资本理论

经济学推出文化资本概念之前,曾把文化因素看作类似于社会资本(Coleman,1988、1990、1994),但更多的是把文化作为人力资本的组成要素之一,甚至把人力资本的概念明确扩展到包括文化因素在内。由于文化的多维度、广泛性和多重意义,人力资本不能囊括文化含义。况且,文化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Throsby(1999)首次推出经济学上独立的文化资本概念。

Throsby把文化资本定义为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这种积累紧接着可能会引起物品和服务的不断流动,与此同时,形成了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我们把文化资本看作一种财产,除了拥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外,还体现、包含并提供文化价值”(Throsby,2001)。可见,Throsby的文化资本就是“文化财富”,这种文化财富能够产生文化商品,这种文化商品不仅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经济价值,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还具备文化价值,其中部分文化商品又会积累为新的文化资本。为了进一步完善文化资本概念,Throsby把文化资本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存在形式。有形的文化资本指的是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建筑、遗址、艺术品和诸如油画、雕塑及其他以私人物品形式而存在的人工制品,等等。无形的文化资本包括一系列与既定人群相符的思想、习俗、信念、传统和价值。[7]50-55

尽管Throsby的文化资本理论没有分析文化资本的消费含义,但他在较早的研究中讨论了消费者的文化品位问题。他提出文化产品个人消费的“内生品位”,“艺术品可以被一种上瘾的理论区分,就是当前的消费能够增加未来的消费”。

Throsby的文化资本概念提出之后,引起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Cheng(2006)通过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的区别来阐释他的文化资本概念。他认为,诸如文物建筑、古遗址、风景区、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文学、音乐以及表演艺术等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形式就是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存量,就形成了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从过去继承下来,并且在新文化产品的创造过程,能增加到文化产品存量中去,它还能产生文化服务(如参观博物馆、出席音乐会,阅读书籍)。新文化产品的连续创造导致文化资本存量的增加,文化服务的连续消费导致文化氛围的积累。引进文化氛围概念,含义在于文化资本越大,文化服务流量就越宽,文化氛围存量越增长。文化氛围和文化资本一样,有益于全社会。同时,Cheng假定了文化服务的不断消费会导致文化资本的积累。

Paul等(2009)等认为文化资本就是一个社会群体中所体现的文化技能、价值观,以及共同的规范,这些技能、价值观以及规范在代代之间传承并创新。他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理解文化资本:第一,是文化资本并不是孤立地产生作用,创造文化福利,而是与经济人力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相联系共同创造文化福利、经济福利、环境福利和社会福利;第二,文化资本能够发展成财富和资源,带来经济、政治和社会收益;第三,文化资本能够被群体中的成员拥有,就像对物质资本的拥有一样。

这些学者的文化资本理论逐渐涉及了文化资本的消费含义,为我们分析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概念提供了基础。

(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概念与内涵

为了阐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概念,我们需要分析文化消费和文化活动。学术界基本认可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这里不做探讨。至此,我们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指的是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经过多次消费,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一旦形成,就转变成文化存量,成为其文化资本。

McCain(1979)较早提出了文化消费品位观点。Blaug(2001)则强调文化产品是“体验产品”,消费者需要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品位。Ateca-Amestoy(2007)则用文化欣赏力代替这里的文化消费品位概念,尽管他也把这种文化欣赏力看作文化资本,但却当作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8]1-9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例如,一名绘画爱好者或画家,由于懂绘画艺术,他会乐于收藏画作。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收入、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乃至个人特质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首先,消费者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来自于前人的积累,在当代传承和创新,并不断传递到下代。其次,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能够加固一个群体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最后,文化消费本身就是文化的传递与创新。这些都表明,消费者个人拥有文化资本,实现了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代代传送和创新,也就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其他文化资本观点的异同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属于微观视角,意味着消费者个人拥有文化资本,属于文化资本的主体,并且文化资本决定了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偏好。这些观点与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相似。关于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主体性质以及文化资本的内容也与Paul等人的观点相近。

我们对消费者文化资本功能的理解,与Bourdieu有区别。在Bourdieu那里,个人拥有文化资本既是占有社会资源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占有社会资源的条件,并显示自己的社会阶层。我们认为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功能是使消费者具备文化产品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不同,并非体现了其阶层地位的差异,也不讨论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我们讨论的是经济学意义的文化资本。

Throsby的文化资本概念也是经济学意义的。不过,他的理论属于宏观视角,强调文化资本的群体所有、国家所有,讨论文化资本的生产创造功能和在经济产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和其他经济资本一样可以估算文化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如果说“Throsby的文化资本是生产工具”,那么我们这里讨论的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就是“消费工具”。 Cheng的文化资本模型与Throsby一样,也研究了文化资本的生产性,不过他引进了文化氛围概念,建立了文化资本—文化氛围—文化消费的理论模式。

最后,我们认为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Throsby则论述了国家社会宏观层面的文化资本的可持续发展问题,Paul等讨论了通过投资经济资源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和偏好

理解文化消费机制,必须涉及到偏好的三个问题。一是偏好如何形成?二是偏好稳定不变吗?三是偏好有差异吗?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分析文化资本与偏好的关系[9]123-143。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明确,文化产品尤其是表演艺术类产品的消费,不仅需要货币收入和时间,还需要文化资本。可以说,文化资本是文化消费偏好形成的核心因素。理论上,我们可以把消费者偏好分为两类:基础性偏好和变动性偏好。基础性偏好指的是消费者因固有的消费需要而对物品产生偏好,例如日常的吃穿用行等需要而对相关消费品产生偏好,这是“天然”的偏好。文化消费中的基础性偏好由消费者具备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决定,由于这个文化存量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那么基础性偏好也是稳定不变的,我们也称之为古典偏好。主要由古典偏好和价格决定的文化消费需求,我们称之为古典需求Cb(价格,收入,基础性偏好)。例如,人们需要听音乐、看电影、看报纸等,这就是基本的文化消费需求。

变动性偏好指的是因消费者在固有消费需要之外的某种需要(例如心理需要、身份象征)而产生的对物品的偏好。变动性偏好有正的,也有负的(对某种产品的厌恶)。由于这个心理需要或其他需要因人而异,变动性偏好的强度和方向也就不一致,随着消费的增加可能增强,也可能减弱。假设由变动性偏好引起的需求为Cc,有Cc>0或Cc<0。对于文化消费,变动性偏好由文化消费品位决定,一般来说是正的,随着文化消费的增加而增强,所以Cc>0。例如,我们通常看到的某人对某项艺术的爱好,他对该项艺术产品的消费会较多,甚至称之为“发烧友”。

从理论上把文化消费偏好划分为这两种类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变动性偏好建立在基础性偏好之上,增强或增加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偏好。

现在我们假定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为Cd,那么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Cd=Cb(文化,价格,收入)+Cc(文化消费品位)=f(Cu、Ct、Pr、I)

Cu表示消费者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Ct表示消费者对该文化产品的文化消费品位,Pr表示文化产品的价格,I表示收入。

可见,在文化消费需求中,由文化消费品位决定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McCain在1979的论文中就提出,消费者必须经受消费中学习,或者文化消费品位培养过程才能充分欣赏文化产品,激发起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愿望。McCain还指出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是文化消费需求的内生变量,认为文化产品需求比别的产品需求“更多地依赖于品味的培养”。Ateca-Amestoy(2008)进一步总结,消费者过去的文化消费体验形成为文化消费品位,内化为文化品位,构成为消费者的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一方面体现为文化消费能力或文化消费技术,能够提高将来相应文化产品消费的“生产率”,另一方面增强对相应文化产品未来的消费意愿*不过Ateca - Amestoy把这种文化品位看作是人力资本的组成内容,但我们在这里已经把文化消费品位看作属于独立的文化资本。。

由于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文化消费中形成并积累,加之文化产品包含的文化价值随着文化创新而变化,那么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自然就是变化的。前面我们尽管认为消费者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这是相对而言。所以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是变化的,在文化消费中增加、增强。那么文化消费偏好结构自然是变化的,随着文化消费的增加而变动,或者是增加新的偏好,或者是偏好逐渐增强,这就意味着前期的文化消费会增加后期的文化消费。所以文化资本、偏好是文化消费需求的内生变量,文化消费的边际效用自然随消费的增加而递增。Ploeg(2006)曾经论述过文化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增性质,Alderighi等(2012)指出文化产品需求函数就是凸函数[10]1-26。

五、消费者文化资本的积累

Bourdieu(1984)、Johnson(1993)、Fowler(1997)等学者都提出,个人并不天然地拥有文化资本,需要一个积累过程。当“受教养和教育”或“家庭传输和学术文化”时,个人从家庭和社会上获取文化资本。个人的文化资本积累是“一个长期灌输的结果,即开始于(或不是开始于)家庭,常常是在自身经济、学术和文化资本水平的社区中长期灌输的结果,在教育体系中又得到了加强,又在对艺术品的接触中延长”。这些论述至少反映出个人文化资本积累的三种来源:(1)家庭,尤其是父母有较高的文化资本,会转移到孩子身上;(2)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3)社会交际交往。

实际上无论社会学者还是经济学者,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大多得出的结论是教育成为个人文化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正如Silva(2006)所说是教育而不是收入能更好地预测文化资本的含量。当然,这里说的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及培训。Seaman(2006)提出,要把对这些教育与培训当作人力资本一样进行投资,增强社会大众的文化资本。[11]415-472在我国,全民教育水平已经极大地提高了,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上升很快,对促进我国居民文化资本的普遍增加是很有意义的。

文化消费是消费者文化资本积累的另一个主要方式。Ateca-Amestoy(2009)阐述过文化消费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消费品需求,用于满足该时期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作为资本品需求,成为融入到文化资本存量中的一种净投资。[12]127-151Johnson(1993)认为个人的文化资本积累“可在对艺术品的接触中延长”。Cheng(2002、2006)认为文化资本可通过对文化服务的消费而建立,不过他也注意到文化资本存在折旧现象,会因为折旧而减少,进一步表明了文化消费对文化资本的积累作用。

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的创新通过对文化消费的影响而对个人文化资本积累产生重要影响。文化产品是文化的载体,消费文化产品也是理解文化、欣赏文化和接受文化的过程。文化消费的前提是市场有丰富的文化产品供应,有很多的“文化”品类供消费者选择,自然为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积累创造了条件。

收入水平对个人文化资本积累也有重要影响。尽管公益性的文化消费由政府提供,但一般的文化消费需要个人具备相应的购买力,也就是说,文化消费受到个人的预算约束。所以,如何让低收入者能够消费更多的文化产品及服务,政府对文化消费的资助可以发挥作用。

我们也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媒体的舆论与宣传、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是个人从社会交际交往中获取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

六、结论

通过前面几部分的论述,得出这些结论:(1)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有助于揭示文化消费的内在机制;(2)消费者拥有的文化资本由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组成,它们之间具有联系,共同形成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具有可持续发展属性;(3)文化消费偏好包括基础性偏好和变动性偏好,文化资本决定了个人的文化消费偏好结构,文化消费需求由古典需求和变动需求两部分构成;由于文化资本的变化,偏好不再是稳定的,而是变动的;(4)消费者文化资本积累的来源包括家庭、教育、社会交际交往,而文化消费更是重要的积累方式,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创新和收入水平影响着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积累。这些结论对文化消费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Lancaster.A New Approach to Consumer Theor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6(2).

[2]Stigler,Becker.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2).

[3]McCain.Cultivation of taste, catastrophe theory,and the demand for works of ar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2).

[4]Becker,Murphy.A Theory of Rational Addic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4).

[5]Laamanen.Estimating demand for opera using sales system data:the case of Finnish National Opera[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13(4).

[6]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戴维·思罗斯比.什么是文化资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

[8]Ateca-Amestoy.Cultural capital and demand[J].Economics Bulletin,2007(1).

[9]Blaug.where are we now on coultral 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1(2).

[10]Alderighi,Lorenzini.Cultural goods, cultivation of taste, satisfaction and increasing marginal utility during vacations[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12(1).

[11]Seaman.Empirical Studies of Demand for the Performing Arts[J].Hand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Art and Culture1,2006(1).

[12]Ateca-Amestoy.Determining heterogeneous behavior for theater attendance[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09(2).

猜你喜欢

消费品资本消费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40年消费流变
资本策局变
2018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