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新进展*1
2014-03-03邱海平李民圣
邱海平,李民圣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2008年于美国爆发的国际经济危机持续发酵,虽然各国采取了各种政策手段进行干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时过五六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仍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世界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逐步扩展成为经济危机,甚至发展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乃至制度危机。资本主义世界所呈现的贫富两极严重分化、金融资本的恶性膨胀、国家债务无限增长、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不断的政治甚至军事干预等现象,使资本主义制度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之中,从而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反思。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大量研究,集中在经济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及其所处的阶段、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等重要方面,取得了新的理论进展,加深了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
一、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一方面让人们认识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经济理论对现实世界解释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暴露出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新现象,如全球化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膨胀、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等等,从而使人们认识到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从而客观科学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如何运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解释新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成为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危机是由新自由主义政策引起的。这种观点认为,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全球的泛滥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新自由主义政策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现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生产的无限扩大和广大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狭小、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更加尖锐;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还出现了新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以及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新自由主义政策所形成的一系列矛盾和后果,只能通过危机的强制性来解决。因而,新的金融经济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理论与政策的失败,解决危机首先必须清除新自由主义的影响。[1]17-21,[2]65-77,[3]39-45
第二种观点认为新的金融经济危机实质上仍然是一种生产过剩危机,但这种生产过剩不仅仅表现为物质产品的生产过剩,还表现为虚拟经济的过剩即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是一种隐蔽的生产过剩。这种观点认为,从现象上看,这次由美国引发的金融经济危机,不是直接表现为传统的由消费不足而导致生产过剩,而是消费需求过度、贷款消费导致信用链条断裂,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危机不像过去从实体经济波及金融系统,而是相反。然而这次金融危机仍然是由实体经济本身存在的危机所引起的。具体而言,实体经济中存在的生产过剩特别是房地产的过剩,通过信用方式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是信用经济的发展导致了金融衍生品的泛滥,造成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同时虚拟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更进一步使实体经济盲目扩张,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这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互相推动与刺激,发展到一定的时点,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4]1-5,[5]41-45,[6]69-74
第三种观点主要是通过运用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理论来揭示本次金融经济危机发生的机理。这种观点认为,本次危机是由于利润率下降导致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从实证角度来看,1975—2008年间,美国的实体经济并未得到有效恢复,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进行了重组,并在这之后出现了“弹性化”,非生产性工人比重上升导致利润份额下降,利润率出现了长期停滞的现象,于是,美国形成了依靠金融活动进行资本积累的新模式和依靠信用的膨胀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局面,同时,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更进一步刺激了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结果导致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下降和金融市场的恶性膨胀,最终引发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7]65-82有学者进一步认为,利润率下降规律支配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和实现条件的矛盾、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的矛盾,资本过剩与人口过剩的矛盾等等,都是利润率下降的结果。[8]35-38
第四种观点认为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经济金融化的结果。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货币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黄金发展为以美元为代表的各种世界纸币,从而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不通过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来扩大市场, 而是采取扩充信贷的方式来刺激市场的扩大, 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正常进行的这种方式,在扩大市场的同时也为金融垄断资本利用货币、金融手段赚取高额收益提供了机会和刺激,从而形成了20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金融的全球化现象,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开辟新的空间来突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发展构成的限制的规律。而本次经济危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发展空间开发殆尽的结果。[9]60-66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在全球化、自由化推动下,发达国家资本积累模式的转变体现为资本积累的金融化,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因过度扩张和积累而引起整个国民经济高度金融化,并最终引发危机。[10]9-15,[11]20-27
第五种观点从长波的角度考察了本次金融危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根据长波理论,认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很可能是新一轮长波的下降期的到来,而这也意味着金融危机要持续10 年或更长时间的萧条期。这种观点认为,战后50—60 年代的“黄金增长期”不过是长波中出现的短暂繁荣,90 年代的美国“新经济”也不过是长波中暂时繁荣的表现。此次金融危机预示着长波下降趋势的开始。[12]67-73有的学者还指出长波后期往往会出现金融化的现象,而本次经济危机由金融领域引起正是出现了金融高度金融化的现象,契合长波的特征。[13]95-101
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征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严重的“滞胀”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进行了调整,同时通过各种国际性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向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全球化浪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在全球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对于1970年代以来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征,国内外学者从以下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新的技术革命即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是1970年代以来的一个重要现象,并对社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控制,[14]3-58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加快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并且使劳务的远程及时利用成为可能,极大地扩展了生产要素的配置空间,新的国际分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15]105-125
资本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一方面是随着20世纪后期年金基金和共同基金的扩大,以及法人资本和机构投资者的兴起,促进了股份制的发展和股票持有人的普遍化,使资本的终极所有权高度分散化;但是另一方面,股权的高度分散化和社会化,不仅强化了少数大公司和大机构的控股权,而且也强化了掌握着资本经营管理权的高级管理阶层的权利。[15]105-125
收入分配两级分化日益加深。 随着1980年代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发达国家的劳动者在社会总财富所在比重不断缩小,财富分配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在美国,近三十年,美国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从40:1扩大到357:1。普通劳动者家庭的收入没有明显增加,而占人口0.1%的富有者的收入却增长了四倍,占人口0.01%的最富阶层的财富更是增加了七倍。[16]28-44
经济全球化和高度金融化。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经济关系得以重组,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所提供的机会,加紧对外投资,一方面消化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获取比国内更高的利润率。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金融业获得迅速发展,金融资本总量迅速赶超产业资本并占据优势和支配地位。[17]2-8发达国家经济在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去工业化和高度金融化特征。与此相联系,资本积累模式也体现为资本积累的金融化。[11]20-27
世界经济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信息化和新自由主义政策推动了以资本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形成了新的世界市场,同时,在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新的全球经济规则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18]60-68全球化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一是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从而有助于美国获取铸币税以及转嫁国内危机;二是发达国家在强调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却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采取严格管制,使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对称的、片面的全球化;三是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以及战略性资源处于垄断和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依附地位;四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深,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等。[14]3-58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问题
资本主义从诞生起就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最初出现的是商业资本主义,然后是产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19—20世纪之交出现了以私人垄断为特征的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30—40年代进一步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70年初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生了长达10多年之久的滞胀现象,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相继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从而重组了资本主义世界国家与资本、资本与劳动、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发生了深刻的新变化。进入新世纪之交,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去产业化、全球化等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理论界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处于何种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
1.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了金融资本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金融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攫取各国财富、参与剩余价值分配,但金融资本又几乎被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几家大型金融机构和组织所垄断。正是由于上述现象的出现,有些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处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如蔡万焕[19]116-128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过程、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劳动和资本之间所反映的阶级关系、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所出现的变化等四个方面,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资本已经控制了发达国家经济命脉,并且通过经济全球化、对外扩张将其垄断势力扩张到世界范围,因而当前阶段资本主义的实质是金融资本的统治,也就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有的学者则指出推动发达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金融资本垄断过度的三个力量分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及以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资本流动及资本运作的“自由化”和美元霸权为主要内容的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16]28-44而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就是以“华盛顿共识”为其完成形态的新自由主义。[20]8-11
2.金融化全球化的垄断资本主义。高峰[15]105-125认为应当从和资本结构变化相联系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构演变的特征角度来划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阶段,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性制度特征首先具有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因为具有垄断性质的巨型企业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产业中仍占支配地位;其次又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因为垄断资本已经在生产要素空前自由的国际流动基础上进行全球化的自由配置,并通过跨国投资与并购来争夺、瓜分和控制世界市场;最后垄断资本还具有金融化的特征,不仅金融业资本及其交易已发展到在资本总量中占有压倒优势,而且非金融企业也大量从事金融交易,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的垄断资本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起支配作用的资本力量和获取高额金融利润的主体。因而,可以把当前的资本主义归结为金融化全球化的垄断资本主义。
3.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滞胀”危机,开始放弃长期坚持的以国家管制经济为内容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代之以“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并且向全世界推行,新自由主义理念成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理论基础。在很多学者看来,正是新自由主义才导致了经济危机,因而可以把当代资本主义称之为“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国外学者如大卫˙科茨[21]174-188、杰拉德˙杜梅尼尔和多米尼克˙列维[22]7-22等都持有这种观点。国内也有些学者认同此观点,如刘盾等[23]5-16指出英美国家依照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方法,对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且导致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回归,因而可以称之为新自由主义阶段。有学者还据此进一步分析了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所产生的后果,即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波动性以及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24]13-15
4.新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卢森堡、希法亭、列宁等人都对帝国主义进行过深刻的论述。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阶段,只是新时代下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并以“新帝国主义”来称谓当代资本主义。如杨承训等[25]157-158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认为战后资本主义处于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突出表现是美国拥有的超级金融垄断地位,实质是一种新帝国主义。赵常庆[26]5-9则指出当代新帝国主义除具有传统帝国主义的扩张和掠夺本性外,还具有一些新特点:如倚仗军事和科技实力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跨国公司,以科技成果和金融产品获取垄断利润,延续老牌帝国主义损人肥己的贪婪本性;改变过去侵略扩张的殖民统治方式,代之以抢夺和控制石油等战略性资源作为控制世界和巩固霸权的手段;美国操纵世界金融货币体系,滥用美元发行权,剥削发展中国家,左右世界经济;充分利用其软实力,向全球推行其价值观,从意识形态领域控制发展中国家。而蒯正明[27]80-87则指出与传统的殖民掠夺方式不同,新帝国主义构筑了一套更加灵活的资本积累和剥夺体系,新帝国主义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世界经济和政治进行渗透和控制,这套体系涉及的范围更大、运行更灵活、成本更低。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以金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信息化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等不同的概念来概括当代资本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四、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未来走向问题
新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伊始,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曾经乐观地预言危机很快就会过去,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复苏。然而,事实证明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持续的动荡,经济持久萧条低迷,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一波持续一波,而经济危机更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社会危机,如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英法等国发生的社会骚乱、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动荡,等等。经济停滞和社会的动荡局面不仅构成了对“发达国家经济很快就会复苏”这类预言的有力回击,更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反思。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已经陷入了死胡同,未来资本主义制度将发生重大调整。但是,资本主义未来的发展趋势究竟是什么?对此,学界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1.资本主义制度衰落论。一些学者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由盛转衰的标志,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总危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从技术、所有制、资本形态、资本运动空间、调节方式等各个方面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日益走向衰落的原因。具体来说,技术方面:信息化导致资本主义出现产业空心化和无就业增长;所有制方面:资本社会化程度的加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合法性的丧失;资本形态方面:金融资本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形态,资本运动方式进入了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空间上: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使得资本运动的空间已经达到了极限;最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包括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所有手段,仍然无法解决危机,各种干预政策都失去效力。因此,这些迹象表明,资本主义可能陷入长期的停滞状态,资本主义正走向历史性衰落。[14]3-58有的学者指出无论是从资本主义国内的阶级矛盾、同世界人民的矛盾还是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都表明资本主义矛盾在不断深化,资本主义正走向衰变。[18]60-68有的学者则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所主导的新阶段,因而寄生性、腐朽性更强,更接近于垂死的资本主义。[28]5-8
2.制度调整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虽然金融危机是对资本主义的一次沉重打击,但是并不构成全面性、总体性危机,也没有撼动资本主义的根基,特别是现在英美发达国家的执政党仍然是属于中右翼政党,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仍然具有较大影响力,而工人阶级力量和社会主义力量仍然弱小,因此,资本主义为了尽快走出危机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现在的发展模式,但都是基于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调整,而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另外,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而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在自身调整中走向复苏。至于调整的方向,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瑞典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注重社会平等、充分就业和完善福利,重视阶级合作,突出强调劳动者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以及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经济的社会功能;[29]57-64有的学者则认为可能是“新莱茵模式”,是一种基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的改进,包括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投资社会化、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长期发展以及让社会各阶层分享发展成果、注重各国以合作方式进行全球治理等内容。[23]5-16
3.对外转嫁危机论。有的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危机史表明走出危机的有效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放任危机从而销毁相对过剩资本,缓和积累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为新一轮资本积累创造空间;另一种就是通过贸易冲突、军事手段等打垮竞争对手,为国内资本积累创造外部空间,特别是军事战争还能够带动国内需求。[30]101-155由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金融、政治、科技、军事实力,因而向世界分工体系的外围国家转嫁矛盾、输出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解决危机的不可避免的选择。而根据现在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外转嫁危机的手段包括在经济上通过金融战争来遏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政治上加快对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和平演变”步伐,为金融垄断资本的扩张提供政治保障;军事上有可能进一步加强军事遏制甚至发动局部战争。[14]3-58有的学者更指出除非发动帝国主义的战争,否则资本主义将会进入长期停滞的局面。[2]65-77
4.社会主义前景说。一些学者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成为制约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经济依然增长强劲,同时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的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改革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都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而,无论是从人类的发展趋势还是从现实世界发展情况来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都是必然的。[19]116-128
五、简短的小结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成为世界经济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联系不断加深。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深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又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全世界都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当代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并据此制定科学的对外经济政策。从当前我国经济学界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征、所处历史阶段和发展趋势等各方面的研究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首先,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在某一部著作或著作的某个篇章中完整地阐发自己的经济危机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之后的学者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经济危机理论,如生产过剩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利润率下降理论,等等。在对新的国际金融资本经济危机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大多数分别沿用上述几种不同的理论进行分析,因而,从总体上来看,理论创新的力度明显不足。在金融资本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系统的金融经济危机理论,仍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大理论课题。
其次,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征及其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仍然显得零散而缺乏一致性。大多数学者分别注意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金融化、全球化、产业空心化、垄断等新特征和现象,但是,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它们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等问题还没有得到一个系统的理论说明。另外,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同的学者仍然采取了不同的理论标准,并提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这表明,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化。
最后,在对资本主义未来走向的讨论中,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经济制度将会出现一些调整,但这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新模式的出现呢?此外,究竟如何判断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新的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未来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是否像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新的技术革命将会使资本主义发生革命性的转变,[31]15-18还是像另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新的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挽救资本主义?另外,全球化、金融化以及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全球经济政治中的影响是否会终结?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学界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宇.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4).
[2]孟捷.新自由主义积累体制的矛盾与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J].学术月刊,2012(9).
[3]赵峰.新自由主义与当前的经济危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12).
[4]李其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10(7).
[5]顾钰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阐释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
[6]刘明远.现代信用资本主义与周期性金融危机[J].教学与研究,2009(6).
[7]谢富胜,李安,朱安东.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1975—2008美国经济的利润率[J].中国社会科学,2010(5).
[8]孙立冰.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及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J].当代资本主义研究,2009(12).
[9]张俊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与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J].教学与研究,2009(10).
[10]陈享光,袁辉.金融资本的积累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4).
[11]何自力,马锦生.发达国家经济高度金融化的内涵及本质[J].经济纵横,2013(5).
[12]许建康.经济长波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中国道路[J]. 国外理论动态,2011(12).
[13]朱安东,尹哲.长波理论视野中的美国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14]张宇等.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2013年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上)[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1).
[15]高峰.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1).
[16]何秉孟.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17]张宇,蔡万焕.金融垄断资本理论及其在新阶段的特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4).
[18]杨承训,张新宁. 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盛衰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
[19]蔡万焕.金融资本的矛盾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2).
[20]李慎明.从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危害[J].红旗文稿,2010(6).
[21]David M Kotz. Contradiction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Neoliberal Era: Accumulation and Crisis in the Contemporary U.S. Economy[J].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2008(40).
[22]Gerard Dumenil, Dominique Levy. The Crisis of Neoliberalism[M]. 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23]刘盾,袁伦渠,林玳玳.资本主义经济和经济学的双重危机与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3(7).
[24]程恩富,大卫·科茨. 金融性危机的根由: 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中美两位经济学家的对话[J].理论参考,2008(11).
[25]杨承训.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特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
[26]赵常庆.新帝国主义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4).
[27]蒯正明.论新帝国主义的资本积累与剥夺方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
[28]丁冰.从欧洲当前债务危机看主权债务与经济衰退的关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29]沈文玮,刘凤义. 金融危机与瑞典模式调整[J].教学与研究,2010(7).
[30]王生升.危机与战争——金融帝国主义的前景[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2).
[31]李慎明.时间不在资本主义一边——高科技在革资本主义的命[J].红旗文稿,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