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
2014-03-03潘信林
潘信林,韩 雪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正确的理论总结,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843在新的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深入学习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于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实现“中国梦”,尤其是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和价值。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奠定了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维度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梦”是强国梦,是富民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夙愿。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客观需要,又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更适合中国广大群众的认知心理和行动模式。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从意识形态的价值选择维度、民族特色的价值凸显维度、群众主体的价值皈依维度、集体行动的价值实践维度等四个方面奠定了“中国梦”实现的价值维度。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认识论作为其坚固的理论基石,奠定了“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维度。中国近代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当下的发展问题,才能指明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 “中国梦”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也正因为此,“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主体论的视角来看,唯物史观实际上可以称之为群众史观,它强调群众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相信群众是历史实践的根本主体,坚信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把这一群众史观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思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论。”[2]1029-1030实践是群众的实践,认识是群众的认识,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认识论有机统一起来了。而群众路线要求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领导”的主体自足性互动过程有机统一了起来;与“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深化过程有机统一了起来;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实践发展过程有机统一了起来。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形成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奠定了“中国梦”的民族价值维度。中国传统社会“民为邦本”、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民本哲学思想,特别是孙中山提倡的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对毛泽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当然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由于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本质规定决定了它不过是一种缓和阶级矛盾的统治手段和执政策略。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使之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扬弃,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群众路线思想。这种群众路线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密切统一,既有马克思主义一般的理论品质、理论原则和理论精神,又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不仅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结构、逻辑力量和语言表述方式,而且更具有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性实践方式和传播方式,易于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并欣然接受,身体力行。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始终坚持以“一切为了群众”为根本鹄的,奠定了“中国梦”的群众价值维度。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毛泽东群众路线把群众利益作为党和政府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除了群众利益,党和政府本身没有也决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私利;把群众利益作为评价党和政府一切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把群众利益作为判断党和政府性质的试金石;决定了实现“中国梦”必须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依靠中国人民实现中国人民的“中国梦”;决定了党和政府只有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执政为民,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也才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强调集体创造性的积极发挥具有鲜明的集体意向性(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奠定了中国梦的集体价值维度。群众路线集体意向性主要展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群众的集体实践;其二,集体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实践。第一个方面无需解释,第二个方面也众所共知。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这其中,毛泽东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其他主要领导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也有重要贡献。如周恩来在《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专节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强调要树立群众观点,重视群众工作,重要的工作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3]39刘少奇指出:“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4]348此外,张闻天、王稼祥、瞿秋白、邓小平、陈云、朱德、陈毅等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就决定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特色是群众集体意向的一致性和集体创造性的发挥。事实上,“中国梦”也正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入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集体认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中国梦”的这种集体意向性既奠基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又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和时代内涵。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架构了坚定“三种自信”的实践桥梁
“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三种自信”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之上。那么这“三种自信”如何在实践中展开并坚定起来呢?
在我们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理论自足是理论自信得以建立的逻辑基础,但并不是全部和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为群众谋得利益。群众路线是先进理论深入群众为群众所掌握的重要桥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民群众,是党历来的重要使命,是理论实践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因为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为改造物质世界的巨大力量,为群众谋得真正的长远的和现实的利益。
而在这一点上,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具有天然的优势。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对这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历史之问、人性之问、执政之问,毛泽东自己的答案是:走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为人民服务,而且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群众路线作为规范干部行为秩序的一种规范,在制度设计上必然要求符合发展群众实践。群众路线植根于群众实践,必然符合发展群众实践的需要,而不是阻碍群众实践的发展。群众实践的发展,从根本目标上来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的发展,是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是奴役人、剥削人、压迫人的异化式发展。群众实践的发展,是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有机统一,是发展目的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科学统一,是群众路线作为工具方法与作为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
群众路线作为一种实践德性在实践主体选择上必然依赖群众,而且也只能依赖群众。 “吾人虽为自然所规定,而亦即为自然之一部分。故自然有规定吾人之力,吾人亦有规定自然之力。”[5]272在毛泽东看来,政府亦为人民所规定,所以人民有规定政府的合法性力量,而政府亦有引导人民之力量、服务人民之责任。这是毛泽东早期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也是毛泽东政治哲学中关于政府与人民关系的最初理论渊源。毛泽东的这种思想在后来接受卢梭的主权在民理论,特别是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思想之后变得更加笃定,从未动摇,从而成为后来中国民主政治制度设计的关键前提,成就了熠熠生辉的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
毛泽东认为,党和政府的全部合法性完全来自人民的认同,所有的权力都是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对此,毛泽东以鱼水关系来描述党和政府同民众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颇具毛氏特色的政治比喻中,鱼是离不开水的,离开水就会死掉,而水是可以离开鱼的。很显然,毛泽东是在通过这个政治比喻警告党和政府绝对不能脱离群众,一旦脱离了群众就会像鱼脱离了水以后,失去一切合法性,会失去执政和行政的资格与权力,失去宝贵的政治生命。“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6]278“但是,毛泽东不仅相信党员直接接受群众批评可以防止政治僵化,而且还确信群众路线能最好地激发与引导集体主义的社会热情,并通过消除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来统一无产阶级的意志。……例如在经济方面,党的列宁主义派赞成国家计划调节,而毛泽东主义者则依赖于通过群众的自觉性与精神鼓励,既集中又分散地完成计划指标。”[7]278“政策必须遵循群众路线,不能只是依靠领导。领导怎么能管得了那么多?领导只能处理每一件事的一部分好事和坏事。所以,必须由每一个人共同来分担责任,去说服、鼓励其他人,和批评其他人……民主意味着允许群众管理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的政策是群众的政策。民主统治是所有人的统治,而不是少数人的统治……一切依靠领导而不依靠党,万事无成。必须依靠党和同志们,而不是领导个人。”[8]280显然在群众路线“领导——群众”的二维主体结构框架中,毛泽东更加相信、选择和依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科层体制之内易为官僚主义和自身利益绑架的行政官僚。这种坚定而彻底的唯物史观、群众史观为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三种自信”提供了最为深层的动力。
正如毛泽东在抗战时期所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现“中国梦”的“三种自信”必须依靠群众,要通过群众路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转化为群众所深深拥护并真诚维护的制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群众所深刻理解并主动掌握的理论,让中国特色社主义道路成为中国人民自愿选择并奋勇前进的道路。
三、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夯实了广大干部实现“四个自我”的主体理性
主体理性的觉醒是一切行动特别是重大社会改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梦”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干部主体理性觉醒的程度。而在众多主体当中广大干部的主体性发挥,他们主体理性的觉醒程度将对“中国梦”的实现产生关键性的影响。继之而来的问题是广大干部的主体理性如何得到夯实和进一步的发挥。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其意就在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夯实广大干部“四个自我”的主体理性。
那么,群众路线是如何与广大干部“四个自我”的主体理性发生关联的呢?
毛泽东认为,群众路线就是要“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9]1096,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也即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还要反对有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教条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弊病。“凡那种自称天下第一,骄气洋溢、目无余子的干部,须以深切的话告诉他们,必须把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联系起来,反对军队中的片面观点与机械主义。”[10]46既要善于做群众的“先生”,又要善于做群众的“学生”;既要善于领导群众、教育群众,又要善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主人翁地位,尊重和发挥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作风,还必须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地反对腐败,保持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公仆本色。
国外的一些研究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研究者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形成了多种见仁见智的理解路径和解释框架。如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 Meisner)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与“民粹主义”倾向相挂钩,认为“就一般意义而言,毛主义中的民粹主义倾向,是在一种视‘人民’为有组织的整体并赞美他们自发的革命行动和集体潜力的强烈倾向中表现出来的”,“毛主义非常著名的‘相信群众’的观点,实质上是对中国人民的绝大多数、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主角——农民的信任”,他还认为,毛泽东的这种群众路线思想“完全是非列宁主义的”。[11]76-77不过,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 n I .Schwartz)认为“毛泽东主义”在本质上是“列宁主义”的,“毛泽东主义战略本质上是将一个按照列宁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由于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些基本信条而充满活力的政党建立在一个纯粹由农民组成的群众基础上。”[12]172史华慈或许未能正确而全面地揭示“毛泽东主义战略”的本质,但是至少可以证明在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对党和群众二维主体结构的重视,并在基础上逻辑而历史地推演出的“群众路线”,这是逻辑的必然,理论的应然,历史的实然。事实上,“毛泽东的‘群众路线’理论,不仅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实践论,而且也是一种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13]303
与莫里斯·迈斯纳“非列宁主义”的论断相反,斯图尔特·R·施拉姆(Stuart R.Schram)并不赞成将毛泽东看成一个“民粹主义者”、“非列宁主义”。在评价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时,斯图尔特·R·施拉姆出人意料地认为毛泽东更多地是继承了列宁主义的思想,喜欢发动群众运动,而“以群众路线为象征的发动人民群众自己掌握自己事务的方法,总是带有列宁主义杰出人物统治论的严重倾向”[14]308。关于这个问题,施拉姆更深刻地阐述了他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解。首先,他认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它有两个发展方向:既可能发展为列宁主义的专家治国论,也可能发展成为真正让人民管理自己的事务”。[15]934其次,他认为,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思想,虽然以确认人民群众可以成为制定正确政策的思想源泉而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愚民”思想相“决裂”,但受列宁主义的影响很深,主要表现在对人民群众觉悟程度的估计上,即“革命运动的领袖们虽然相信群众,但归根结底仍要向他们灌输那些单靠他们自己根本不可能系统阐述的思想观念”。[16]13再次,他认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截然对立的,他指出,毛泽东一方面强调“革命精英实施集中领导的原则”,一方面“号召实行‘群众路线’”。因此,这种矛盾使毛泽东虽然具有“真正的民主精神,但如果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显然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坚持群众必须接受政治杰出人物的坚定领导”。[17]168最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鼓励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但在列宁主义的“专家治国论”框架下,“杰出人物统治论就在群众路线的名义下演变成为寡头政治,群众‘参与’就很容易变成操纵群众”。[14]308由此而言,施拉姆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评论是成系统的,在某些方面的认识甚至是相当深刻的。
值得注意的是,施拉姆看到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专家治国”与“人民管理自己的事务”发展的两个方向并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这种对立是出自主观还是出自客观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对立显然忽略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建立在党和人民群众利益一致的理论前提预设,更为致命的是这种对立背离了毛泽东对立统一的矛盾哲学思想。不过很有趣的是,施拉姆提出的“专家治国”与“人民管理自己的事务”的发展困局则深刻触及到中国存在而且普遍困惑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共识性的现代性政治发展问题。而在这一点上,施拉姆反其本意地达到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民主理想的初衷。在毛泽东看来,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就必须依靠民众而不是官僚,坚持群众路线。与施拉姆认为“群众路线”将使党完成操纵群众的工作的观点相反,在我们看来,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真正要完成的任务是人民操纵政府,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选举产生政府并实施否决、监督和罢免,直至改组政府以使之真正体现民意,维护民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如果不是作为政治改革的重要途径,那么至少它应该成为群众监督政府政党的有力工具,而其底限则标志在群众路线必须是群众与公共权力主体之间达成共识的沟通渠道。
通过群众路线这种根本性的监督保持广大干部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保障“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克服脱离群众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实现干部群体的“四个自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四、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提供了统筹“五个建设”协调发展的方法论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这就需要在从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层面上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战略布局,更需要在具体操作层面统筹协调“五个建设”。 群众路线既是广大干部行为的一般性规范,也是党和政府管理实践的重要方法;既是具体的工作方法,更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对于统筹“五个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群众路线是认识论层面的方法论,是实现“中国梦”必须依赖的重要方法论之一。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9]899对行政管理主体、客体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也是实现“中国梦”必须依赖的重要方法论之一。
“五个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建设内容,也是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在群众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起来的重要成果。“五个建设”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五个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两个文明建设”,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建设,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发展,而这种深化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在群众实践中的深化和发展,是依靠群众和相信群众的深化和发展。
首先,群众路线规定了“五个建设”协调发展的价值序列。理念决定行动,价值指导行为。明确“五个建设”协调发展的价值序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是真正的群众路线,真正关心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真正关心群众柴米油盐的问题,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物质基础。经济建设是基础层次,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力量,为其他四个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理论源泉。政治建设是根本保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保障,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持、理论支持和道路支持。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特征。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四个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四个建设的环境状态和生态基础,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秩序基础和社会发展保障,对“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性,发挥群众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群众,以经济建设为物质基础,以政治建设为方向保障,以文化建设为智力支持,以社会建设为战略抓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保证,协同推进“五个建设”。
其次,群众路线规定了“五个建设”协调发展的结构安排。“五个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回应,也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次升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步伐。社会建设要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必须沿着政治建设的方向,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与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条件,不能背离当时的政治建设任务和方向,不能违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不能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社会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共进,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最后,群众路线规定了“五个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证明,“五个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放在社会建设上。从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发展民生为重点,这即是说,社会建设的战略抓手应放在民生上。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民生建设的根本,则在于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因此,社会建设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从根本上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实现“五个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6]毛泽东.党的整顿(1968年10月16日)[M]//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毛泽东.对北京师范学院调查报告的批示[M]//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主义中的民粹主义倾向[M]//萧延中,等.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一卷).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12][美]本杰明· I·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欧阳英.重读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论无产阶级大革命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M]//萧延中,等.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二卷).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15][美]斯图尔特·施拉姆.1949年前毛泽东的思想[M]//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6][美]斯图尔特·施拉姆.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M]//萧延中,等.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一卷).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17][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是党的领袖还是“天子”[M]//萧延中,等.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二卷).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