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姿态转变与高度提升
——谈《民生大接访》的创新与发展

2014-03-03张丽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百姓民生

■ 冷 凇 张丽平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姿态转变与高度提升
——谈《民生大接访》的创新与发展

■ 冷 凇 张丽平

电视民生新闻自勃兴之日起,不仅掀起了我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丰富了我国新闻理论与新闻样式,拉近了新闻与观众的距离,还成为了各个城市频道的生存支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电视民生新闻十几年的崛起、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其理解的偏误和盲目追求收视率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民生新闻市井化、庸俗化倾向明显,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争议。尽管如此,民生新闻仍然具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在发挥着它至今无可替代的作用以至于没有另一支电视新闻新军能取而代之。

电视信访新闻节目《民生大接访》的出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种重要意义不仅仅表现在电视领域,还体现在百姓的生活和认知领域,它打开了一个党和人民群众沟通的新渠道。

一、“五解”——浮躁社会的减压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一切都似乎进入了高速前行模式,无法停滞更难以自拔。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浮躁的气氛之中,浮躁着的人们也都在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不可否认,社会需要“减压阀”,人的心理也需要一个疏通的渠道。而电视就是很好的释放工具之一。电视民生新闻将视角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接地气的节目形式赋予了民生新闻节目不一样的作用和特质。优秀的电视民生节目都具有“五解”功能,可以看出《民生大接访》节目做到了“五解”——解惑、解释、解闷、解气、解决。

“解惑”是指解答疑惑,更多的是解答来自民间、来自百姓的疑惑。信访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但是又很少有人有清楚具体的理解。《民生大接访》节目通过真实的案例记录和剖析,生动解读和传播了国家的信访政策,这正是电视民生新闻“解释”功能的具体应用。由于《民生大接访》节目不仅讲述上访人的不幸遭遇,更通过协商或舆论监督,促进问题的“解决”,是“负能量进入,正能量结局”,既有故事性的“解闷”功能,又有鞭挞社会不公、弘扬公平正义的“解气”功能。尤其是节目中的社会问题不仅是观众关注的焦点,更让观众通过节目了解和掌握了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五解”,很好地实现了“减压阀”的社会功能。

《民生大接访》另一个特点是目的明确、关系对立、环节简单,这三点其实正是高收视节目的基本特点。节目目的是给百姓解决问题,并不是单纯地将问题客观报道。过去的民生新闻着重于冷眼旁观,后来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转变成了热心帮助;而如今《民生大接访》节目把帮助进行进一步的升级,所以节目能够在众多的同类节目中突出重围,在发展瓶颈中找到最终的突破口。

考察中国历史和一些历史小说,不难发现,从前人们崇尚清官,将包公作为一个口耳相传的榜样。而现今,人们更多崇尚的是制度。以前是清官帮你解决问题,如今转变成了用制度解决问题。而这两点《民生大接访》都充分的加以运用,节目不仅树立当代清官形象,还注重把体制和渠道建立起来,给百姓找到了一个依法解决民生诉求的新渠道,并且详细告知了怎么正确使用渠道。不难看出《民生大接访》节目所具有的的渠道属性、咨询示范属性等八大属性。

目前,我国不乏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节目,比如一些问政类节目、与司法部门合作的调解节目等,这些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受到百姓的欢迎。《民生大接访》从“天下第一难”的信访入手,更是真正做到了百姓心里。

二、发展——民生定位与高度提升

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电视节目迎来了真人秀节目的“井喷”,很多新闻栏目也在借鉴其他节目形态,增加其可视性、创新性。《民生大接访》不忘百姓的根本需求,展现出真实的信访状态,在娱乐至上的当今尤为可贵。如果节目将民生的定位和高度的提升结合起来,《民生大接访》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首先,增加节目的仪式感。北京台的《第三调解室》设置了调解双方在演播室当场签约的环节,使得节目显得庄重。再如《开门大吉》,门的打开都是为了呈现出人物出场的递进式仪式。《民生大接访》可以增加一些仪式感,比如接听热线等,进一步增强节目的识别性。

其次,还可以借鉴国际模式。英国有一个节目《惊喜惊喜》,其特点就是民生问题,媒体帮忙解决,最终演播室送惊喜。同样《民生大接访》节目中的信访问题得以解决,也可以给民众一个惊喜,仪式感策划非常强。

再次,可以借鉴《电视问政》节目。在该节目中,多个部门的局长被请到演播室来,当场端上来一盘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凉菜,问卫生局长吃不吃。节目在现场有一个矛盾激化之后再解决的过程,通过渲染使现场达到高潮。《民生大接访》节目可以多采用悬念的方式,如当事人是不是依次出场也都是可以设计的。

最后,这档节目是高级样态,区别于以往一些为了收视率不惜制造甚至假造情节的节目,《民生大接访》是以真诚和真实为基本特点和气质的。如果节目坚持负能量引入,正能量结局,这个节目就会有高收视的基因。

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在不断的发展中,虽然有过一些不足,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它的地位和作用依然是无可取代的,未来的电视民生新闻依然具有以下创新趋势:

一是责任意识。近十年民生新闻经历了四次角色转变:从冷眼的旁观者到热心的帮忙者,再到细致的解读者,又到观点的输送者。

二是简单为王。当前,各台在新闻编排时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构思过度、台本过度、逻辑性过强的倾向。其实,从新闻资讯的传播上来看,应该是“简单为王”,越简单的形式收视越好。

三是要做有态度的新闻。以往我们过于追求时效性,而新时期的电视新闻应该从对速度的追求转向对态度的追求。“态度”是一个六度空间:高度是它解读政策的能力,深度是它分析透彻的能力,厚度是以人物带动虚实,还需要全新的角度,锐度则是批判不良现象的力度。最后一度就是温度,就是说新闻中需要温情。

(作者冷淞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丽平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百姓民生
不让百姓撇嘴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百姓记着你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百姓看家“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