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散杂居塔吉克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2014-03-03姚卫坤

关键词:民族乡塔吉克阿巴

姚卫坤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文化学教研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2009年8月,“塔吉克族散杂居生存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重点对阿克陶、泽普、叶城、莎车、皮山等县塔吉克族民族乡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收集了第一手材料。本文节选自调研报告第六部分。

一、新疆散杂居塔吉克族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每一个人群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这个人群生存、生产、发展的地域特征,民族的发展变化也是这样。特别是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少数民族而言[1],地理环境基本决定了这个民族发展的经济类型和经济运作方式。

(一)恶劣生态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

首先,自然灾害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旱灾、风灾、洪涝灾害、雪灾等是新疆塔吉克族散杂居居住的“常客”。阿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夏季最热时,山上冰雪融化水从众多山沟汇入塔什库尔干河,水势迅猛时有冲毁农舍和庄稼的情况发生,比如塔尔乡20世纪90年代遭遇特大洪水,致使414户2 402人无家可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 435.39万元,农牧民遭受很大损失。风灾。散杂居塔吉克族居民多生活在气候干旱地区,春秋两季风灾尤其严重。农牧区地处高寒山区,可利用土地少、草场少,雪灾、风灾、寒流、山洪泥石流、各种高原疾病等自然灾害频繁,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仅20世纪90年代,就连续发生特大雪灾和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害侵袭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十二个各乡镇,布伦木沙乡受灾较为严重,农牧民的房屋、牛羊被无情的洪水、泥石流吞噬,造成22人死亡,528户、2 940人一夜之间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生活的土地和草场,直接经济损失达6 000万元,间接损失达亿元,使原本生活就比较困难的农牧民更是雪上加霜。雪灾。皮山县的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从2008年1月17日开始,先后下了三场雪,牧区草场积雪深度达到30公分,给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椐统计,此次雪灾造成大小死亡牲畜107只,其中成年畜56只,幼畜51只,倒塌羊圈4间,牛、羊等牲畜草料短缺。地震、冰雹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加剧了当地的贫困程度,使贫困人口大幅增加,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其次,生态地理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生产发展方向和劳动方式。例如,叶城县塔吉克阿巴提镇特殊的气候、地形地貌的条件就决定了它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主要种植棉花、小麦、水果、蔬菜。莎车县孜热甫夏提乡来说,它的主导产业也是农业,以棉、粮为主;塔吉克阿巴提镇地势平坦,属平原移民开发地区,因此适合农业的机械化,目前它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为:机耕95%,机播100%,然而在孜热甫夏提乡,由于地处洪积扇缘,坡度大,标准的条田少,主要为缺水型低产田,土地保水保肥能力极差,难以形成稳定田,且地块小而分散,高低起伏不平,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不适合使用自动农业机械。目前,一些区域不能因地制宜地区别对待不同类型地理环境下的生产生活实际,在一些不宜使用大型机械的地方推行机械化作业,结果使一些措施形同虚设。

(二)农业整体投入不足,人多地少,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

散杂居塔吉克族的农业设施基本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田没有达到标准化条田要求,农田土壤盐碱化严重,水利设施简陋,渠道漏渗损失大,水资源利用率低,许多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

阿克陶县的塔尔乡由于水渠设施较少,地里的农作物得不到有效灌溉,收成较低,新开荒地也得不到改良耕种,导致农民的口粮至今无法实现自给,生活较为困难。塔吉克阿巴提镇有8个乡位于距县城80公里以外的山谷中,道路崎岖,交通不便;11个村距县城200多公里,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现有一条交通线通皮山县:途径克里阳乡、阔什塔格乡至县城约79公里;截止目前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的阿克硝村、布琼村、康阿孜村3个村均无简易公路,也吃不上纯净的自来水,人畜饮水得不到安全保障,两个深山村农牧民至今仍在饮用河坝水。畜牧业还是靠原始的天然放牧为主。多年来,社会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布依鲁克塔吉克民族乡林果业方面有个别村核桃嫁接后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及时抹芽、除萌、绑支架,影响了嫁接成活率。在经济林管理工作中,部分村组追肥、修剪、埋施绿肥、果沟种豆等工作落实不到位,不同程度影响了果树的长势、产量和果品质量。同时受干热风、浮尘天气的影响,造成红枣头茬果座果少,一定程度影响了今年红枣的产量。

(三)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首先,种植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据很大比重。棉花、粮食、果蔬等以及木材等优势资源多以初级产品形式在市场流通,资源优势没有转换成经济优势。其次,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乡经济结构单一,受天然草场的自然因素的制约,生产力低下。比如,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是一个畜牧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的乡镇,经济总量中90%以上来自畜牧业。1990年全乡年终存栏牲畜1.7万头(只),当时全乡总人口957人,其中农业人口737人,人均占有牲畜17头(只),人均占有牲畜减少到15头(只),畜牧业发展严重滑坡。由于牧业发展滑坡,导致广大农牧民增收困难。以人均收入为例,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1997年人均收入就达到900元。2002年底全乡农牧民人均收入仅为1 057元。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难寻,造成畜牧业发展后劲不足。最后,各乡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很低,无法显著实现农牧民增收。

(四)民族乡卫生保健、文化事业发展条件相对较差,人的素质普遍偏低,人才缺乏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全乡现有一座卫生院,三个行政村均无卫生所,农牧民看病就医非常难。孜热甫夏提塔吉克民族乡无文化活动场所,设备简陋,一直以来大型的文化体育活动都是借助于周边村队及学校场地进行开展,无法满足农牧民的文化需求。

(五)交通闭塞,通讯设施较落后,生活设施缺失

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上述乡镇“五通”建设水平仍然较低。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的3个村均无简易公路,现有交通道路均为简易牧道,畜力车和机动车无法通行。这样乡村群众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运不进来,乡里的土特产、农副产品也运不出去,就无法参与商品交易。没有电,也没有电话,更收看不到广播、电视。上级党委、政府的声音到不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耳朵里。通讯不畅,虽然阿克硝村、布琼村开通了无线联通电话,但因话费太高,使用不起。天燃气普及率极低,供气严重不足。

(六)社会保障较不健全,致贫返贫现象明显存在

农村除新型合作医疗外,没有其他社会保障。部分原来较为富裕的农牧民,因家中成员重病或慢性病而沦落为贫困户或特困户。目前,贫困户中有10%一15%左右是因病致贫返贫的。婚丧事相互攀比,致使许多人为办婚丧事把自己家牲畜宰杀光不够,还要欠帐。由于家中学生考上高中或大学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增加的返贫情况也时有发生。

(七)基层干部思想观念较滞后

在聚居区,部分村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缺乏敏锐的市场意识、强烈的竞争观念。这主要表现为筹谋经济发展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不善于在吃透上级精神、了解市场行情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科学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而是习惯于根据乡镇的指标任务和安排部署确定工作思路;市场主体意识不强、规避风险能力较差;工作方式落后。在组织、引导、服务群众发展商品生产中,习惯于定任务、压指标,而在有效提高农牧民市场主体地位、组织营销等方面还缺乏可行的措施。

二、加快散杂聚塔吉克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生产观念的束缚

目前,散杂聚塔吉克民族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有一部分乡村因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思路与当地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了。如,莎车孜热甫夏提乡2007年增收300元,其中,种植方面增收达150元,林果业80元,劳务输出30元,畜牧业30元。塔吉克阿巴提镇针对畜牧发展的实际,严格控制牲畜的出栏率,加大存栏数,牲畜年末存栏由2000年的1 038头(只),增加到目前的4 397头(只),增长3 359头(只)①莎车县孜热甫夏提塔吉克民族乡年鉴。。泽普县布依鲁克塔吉克民族乡搞家庭经济典型示范,为农牧民增收开创了新路;皮山县的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养殖业不仅解决了温饱,正走向富裕;叶城县塔吉克阿巴提镇在农业方面通过“扩大面积、增-加收入,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注重精耕细作,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田间管理,并充分发挥领导指挥田的示范作用,带动农牧民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粮食面积由2000年的400亩,增长到2007年的3 000亩。今年上半年小麦总产724 500公斤,单产241.5公斤),正在引导贫困地区群众转变观念;莎车的孜热甫夏提乡通过打井上电、继续加大发展家禽养殖业的力度,大力开拓商品鸡销售市场,全年养鸡、鸽子总量在28.3万只以上。确保畜牧业方面人均增收30元以上。泽普县布依鲁克塔吉克民族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全乡个体、经营户发展到15户,各类专业户发展到30余户。近年来,把转移劳动力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007年,转移劳动力148人次,创收60万元,增加了农民收入,转变了思想观念,由穷村变成了富村等。事实证明,冲破旧的传统观念束缚,解放思想,掌握科技,走进市场,加之勤奋劳动,就一定能够富起来!

(二)大力发展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

要特别注意加强民族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促进生态恢复。阿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加大了植树造林和绿化工程,同时对已有果树加强管理。一是加强管理。2007年,塔尔塔吉克民族乡对2万株果树涂白(其中山区1.5万株,搬迁点5 000株),为16万株果树喷洒农药;嫁接果树1万株(其中山区7 000株,搬迁点3 000株),修剪果树160亩。另外该乡还利用搬迁点退耕还林的土种沙枣林嫁接优质大沙枣430亩。二是继续植树造林。2007年该乡共完成植树造林400亩(山区70亩,搬迁点330亩),其中:经济林50亩,防护林330亩,以杏、桃和高原柳、白杨为主体的林业布局已初步形成。在牧区提出调整养殖结构——主要养殖高产绒山羊、苏巴什羊、西门塔尔牛等牲畜;种植一片林——2 000亩核桃按4×5统一模式种植,把山区打造成核桃沟,达到人均40棵核桃,五年后核桃收入人均可达1万元;打造一个景——打造塔吉克民族风俗旅游区,3至5年后,按标准化种植的核桃已进入挂果和初盛果期,下坂地电站竣工投产,一条旅游线路自然形成(奥依塔客→喀湖→塔县→下坂地→塔尔乡→库斯拉甫乡→莎车旅游线),届时,游客就可以坐在整齐的核桃树下品尝醇香的塔吉克核桃奶茶,欣赏塔吉克民俗舞蹈,一睹神秘面纱下塔吉克少女的风采。叶城县塔吉克阿巴提镇并积极推广农林间作的立体农业,引导干部、农牧民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经济林建设从无,发展到2008年的5 000亩,防护林和绿化林带由2000年的45亩发展到2008年的137.4公里。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布依鲁克塔吉克民族乡组织全乡干部为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捐款12 510元,缴纳风险抵押金19 000元,帮助农户解决资金困难。认真落实每块砖0.11元的优惠政策。明确干部职责,确保工程质量,开工43户,开工率100%,竣工43户,竣工率100%。规划了占地30亩的娱乐广场,铺设了石子路,种植风景树500余株,修建了篮球场、排球场,对村委会进行全面维修。乡村两级投资116.4万元,全乡改厨90户,改厕84户,改房43户,改圈105户,庭院整治105户,修建垃圾池12座,清理林带6公里,清理渠道6公里,维修闸口17座,道路铺沙6.5公里,新建围墙1 200米,安装栅栏1 100米②泽普县布依鲁克塔吉克民族乡年鉴。。电话入户34户,达到450户。电视入户156户,广播覆盖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100%。塔吉克阿巴提镇合理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逐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了高原山区农牧民“搬得下、稳得住、能发展”。到目前,共修建移民定居房800套,其中乌市援建150套,中国房产帮建50套,自治区民委兴边富民工程41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项目80套。在国家、自治区、地区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大力支部和热心帮助下,开荒15 000亩,规划条田8 100亩,新修各类渠系206公里,修建各类桥涵闸536处,其中自治区民委帮扶修建190处,渠系防渗16公里,修建排水系统90公里,新修各类道路248公里,其中铺设柏油路10公里,石子路13公里,铺架农村电网98公里;完成了小学、卫生院、自来水厂、广电站、政府、派出所、6个村委会(自治区民委帮扶180万元)、镇客运站、文化活动中心(自治区民委帮助解决资金20万,购置设备10万元)、电管站、电信所、移动通信站、面粉厂、天合种业种子加工厂等建设,新修引水干渠工程、旭日塔吉克新村(由自治区民委协调)、中学部基建工程基础已全面开工,今年上半年新规划条田600亩。莎车孜热甫夏提乡积极推进以“五好农村”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条田整理和归并工作。耕地面积在2000亩以下的小村每个村整理条田100亩,整修渠道2公里,整修道路2公里,耕地面积2 000—4 000亩的中等村每个村整理条田200亩,整修渠道5公里,整修道路2公里以上,耕地面积4 000亩以上的大村每个村整理条田300亩,整修渠道10公里,整修道路2公里以上。阿克陶塔尔乡自1999年发生洪灾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兴边富民和扶贫开发政策,先后累计投入6 000余万元。为搬迁点农民建住宅414套;架设输电线路14公里;开垦土地2 380亩;改良土壤2 000亩;建户均手压井414眼;修公路15公里;建学校3所;卫生院1所;文化室1座;打机井5眼;防渗渠5.5公里;排碱渠25公里;建乡办公场所1 000平方米。

(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现阶段,要借助县域搬迁,推动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依托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养殖业。皮山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2008年计划2 000只羊育肥,每只增加40元,人均增加90元;5 000只土鸡,每只增加8元,人均增加60元;2 000只兔子,每只增加5元,人均增加15元,孜热甫夏提乡2007年,全乡牲畜存栏数已达23 025头(只),其中大畜4 853头,小畜18 172头,品种改良率97%。适龄母畜达14 969头(只),商品率达11 867头(只),出栏数达8 369只。2007年4个家禽(鸡、鸭)养殖专业村(2村、10村、7村,11村)专业户达90户。阿克陶塔尔乡在搬迁点发挥庭院经济的优势,实现了庭院经济圈舍养殖。目前全乡牲畜存栏12 581头(只),其中大畜1 904头,小畜10 677头(只),年内出栏6 500头(只),新增大小畜7 914(头)只,比上年增长4.1%。作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泽普县布依鲁克塔吉克民族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最近5年富裕了许多人,种植技术(尤其红枣)主要是乡村两级干部培训指导下,政府出车,把农民带到发达地区像和田、阿克苏等地,大家互相示范效应,农民之间相互沟通,共同致富。这个乡全乡耕地5 800亩,核桃1 500亩,其余都是红枣,林果业发展较快,特别是红枣,面积以每年几千亩的速度扩大。

(五)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消除农村贫困,大力发展农业是基本依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皮山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2008年任务目标是劳务输出100人,培训农民工100人,创收达到48.6万元,人均创收763元。2008年上半年皮山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乡已完成劳务输出103人,培训农民工103人,疆外11人,疆内65人,本地转移27人,3个月以上90天以下的79人,90天以上24人,人均增加收入284元。莎车孜热甫夏提乡鼓励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年初计划2 000人次,实际外出务工1 044人次,据统计,全年创收约90万元,人均创收约100元。劳务输出主要方向:一是跨省外出到山东青岛打工,但人员不多,今年全乡约有10名;二是以在本地区邻县捡棉花为主,约600—700人次;三是在本乡劳务创收居多,其中:春季在本乡2大队简易玫瑰花加工厂打工22名,在水泥厂长年打工20名,在县新开垦的开心果基地有15名长期务工,在本乡建设抗震安居房有少部分,其余全部在本地为汉族农民打小工、拾棉花等创收。叶城塔吉克阿巴提镇八年多来积极做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工作,举办种植、养殖、务工技能培训班,参训人数达1 200余人次。鼓励农牧民外出打工和基建工地务工的积极性。劳务创收由2000年的零元,增加到2007年的82.4万元,人均劳务创收由2000年的零元,增加到2007年的347元,今年上半年劳务增收人均160元。阿克陶塔尔乡把劳务输出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加大了宣传、培训力度,增加了人员输出力度。2008年上半年,该乡劳务输出劳动力412人,其中外出劳动力257人,在县内的为155人。外出劳务输出收入总额为371 160元,人均创收900元。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要继续以解放农民思想为主线,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贫困地区农牧民素质的一项产业。以各类专业培训为载体,不继拓宽转移渠道,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事业,提高全民素质

现代经济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文化教育落后,人的素质低,接受新生事物就慢,商品意识就差,就很难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难以改变。因此,要抓好民族教育,可以通过办班来培训基层干部,提高其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水平与科学地把握水平,重视培养乡土人才。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把民族中小学助学金逐年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加大“双语”的力度。据调查,居住在莎车、阿克陶、叶城等民族乡缺乏懂双语,宣传组织能力强的带队干部,特别是女干部。乡里的塔吉克人只有10%—15%的人懂汉语,这样就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技术和对外文化交流。同时,要努力发展民族卫生事业,积极构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逐步解决农牧民因病致贫问题。

(七)加大财政资金倾斜力度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新疆散杂居塔吉克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非常落后,特别是基础设施差、生产力水平低等。我们认为,要加快新疆散杂居塔吉克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要保证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更多照顾,以更好地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生产力。在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地区投入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这并不是“等、靠、要”的思想,在这里我们所讲的“更多照顾”,主要是指要紧紧抓住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重点向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根本出路[2],在散杂居塔吉克族地区建设好未来发展需要的水利、交通、广播电视、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更好地为散杂居塔吉克族群众自我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当然,我们所讲的物质扶持并不是全部,也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对散杂居塔吉克族地区进行扶持,即通常所讲的扶智。如果一味强调物质扶持,那么贫穷一扶持一再贫穷一再扶持的循环将会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民族乡塔吉克阿巴
Chapter 5 New lamps for the old
《塔吉克老妇人》
阿巴扎拜师(下)
阿巴扎拜师(上)
论《云中记》中的阿巴形象及其意义
塔吉克老人
湖北神农架林区狠抓五项措施 强力推进民族乡保护与发展
中国维吾尔语、塔吉克语亲属称谓对比研究
塔吉克情歌
民族乡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