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宗教信仰与西北少数民族的互动关系——以伊斯兰教团结思想与回族互动关系为视角

2014-03-03

关键词:真主伊斯兰教回族

马 进

(甘肃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60)

从族际关系理论看,宗教作为民族分野最重要的标志,对民族团结影响最大。一种宗教如果倡导团结,信教群众就会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增强国家认同意识。中国伊斯兰教团结思想是对伊斯兰教传统团结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团结思想,通过宗教信仰、宗教节日、知恩图报、和谐相处、交往平等影响回族群众。这些思想巩固、增强了回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

从伊斯兰教教义看,伊斯兰教强调团结,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伊斯兰教团结思想建筑在“感主恩”基础之上。伊斯兰教认为,每一个穆斯林都应该“感主恩”。因为真主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真主能够保佑一切行善者,惩罚一切不行善的人。在末日审判来临之际,真主会对每个人做出正确判决,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入地狱。《古兰经》指出:“他是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君主。他是圣洁的,是健全的,是保佑的,是见证的,是万能的,是尊严的,是尊大的……他是真主,是创造者,是造化者,是赋形者……”[1]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伊斯兰教经典作家们结合伊斯兰教教律和回族群众的实际状况,吸收并融合了中国儒家文化精华,在继承伊斯兰教传统团结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出来具有中国伊斯兰教特色的团结思想,即:其一,尊崇真主,尊崇国家并重的思想。王岱舆认为:“所以,人但顺主、赞主、拜主、感主恩,而不能忠君、赞圣、孝亲、济人者,则前事亦不足为公。而徒忠君、赞圣、孝亲、济人者,而不能顺主、赞主、拜主、感主恩,则前事几为左道。”[2]尊崇真主,尊崇国家并重的思想,反映了中国穆斯林国家观的特点,这就是看重权威,注重大局,强调团结,倡导爱教和爱国的统一、宗教与国家的并重。其二,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相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伊斯兰教要求每个穆斯林在思想上要有信仰,在行动上要严格遵行五种宗教功课,即:念、礼、斋、课、朝,处理好人道五典的夫妇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君臣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中国穆斯林经典作家们认为仅仅遵守这五大功修还不能完全说明穆斯林的精神境界的高尚和完整,也不能完全证明穆斯林对社会和国家的忠诚和责任,应该把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相结合,在天人的结合中,注意处理好宗教信仰关系和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以促进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的结合,体现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道五典与儒家的人间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极为相似,比较起来看,人道五典更注重和谐关系的建立,人间五伦更注重和谐的等级关系的建立。前者是对伊斯兰教的天下穆斯林一家思想的人间诠释,后者是对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的现实诠释。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相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中国伊斯兰教对团结的重视,确立了团结在伊斯兰教中的崇高地位。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相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穆斯林注重团结的关系,可以用德国社会学家舒茨的“共同世界”的观念进一步诠释。舒茨认为:我们所体验和经历的生活,都会体现在对同时代人的关系里。这就是说,你会借助先前形成的对世界和人生的观念认识和理解你的同时代的他人。你和同时代的他人在这个条件下构成的世界就是“共同世界”。在“共同世界”里,中国穆斯林开展了“有立场的意识体验”,即:把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相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拿来处理与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族关系,通过天人合一的思想构建的“共同世界”,中国穆斯林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他人相结合,与之和谐相处。中国穆斯林构建的“共同世界”不仅仅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而且是把他人看作与自己是一家人的世界。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个观点对中国穆斯林是合适的。中国穆斯林正是借助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相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认识和理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坚持团结和谐为本。其三,真主前定思想。伊斯兰教真主前定思想认为,真主创造了人世间、大自然的一切,真主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神通广大,现世的一切都由真主定好,不可改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铁定法则。中国穆斯林在坚持真主前定思想的同时,更多加入了儒家的注重仁慈的特色。王岱舆指出真主前定思想反映了真主的仁慈:“真主普慈今世,独慈后世,所以能足万物所需,略无缺乏。其恩泽广大,无壅无塞,至公无私,诸天世界,无所不及,微虫世界,无所不及也。”[3]按照伊斯兰教经典作家解释,真主前定思想体现了真主对人世间安排的合理性、秩序性,可以使大家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在伊斯兰教前定思想看来,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妇、贤与愚乃至婚丧嫁娶、贫穷富贵等都是真主根据个人的禀赋提前做出的最合适的安排。王岱舆以中国穆斯林的方式对这个思想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解释,指出:这个前定思想的含义就是“高者高之,下者下之,因才而用,各得其宜……”[4]真主前定思想所包含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存在的”这个命题被中国穆斯林改造为“存在的就必须是仁慈的,仁慈的才是合理的”。

中国伊斯兰教注重团结和谐,所以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朝代统治阶级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伊斯兰教就会引起民族冲突,社会动荡。清朝时期,对回族实行压迫的程度超过任何朝代。清朝廷要统治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华各民族,不能不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共同进行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回族群众与汉族群众的矛盾就经常发生。例如,清统治阶级怀着极深的民族成见,对回族群众一味镇压,并驱逐回族群众到边远不毛之地,这就形成了满汉地主阶级共同对回族群众的武装镇压和经济掠夺的局面,回族群众被迫武装反抗。哪里有民族压迫,哪里就有回族群众的反抗。西北回民起义,自清顺治年间开始到清同治年间发展到高潮,遍及现在西北的全部地区,其面积之广,人口之多,规模之大,都是中国历史上所空前的。

伊斯兰教团结思想通过宗教信仰、宗教节日、知恩图报、和谐相处、交往平等影响信教群众,与民族团结形成互动关系。这些思想使回族群众形成了高度的国家认同,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和民族进步。

(一)宗教信仰、宗教节日与回族的互动关系

在西北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绝大多数都有“绕寺而居”的历史传统,哲玛提(Jamaat)居民区由此形成。哲玛提的核心是清真寺。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的回族群众聚居区的每一个哲玛提里,都建有大小不一的清真寺、拱北或麻扎,分属于格底目、伊赫瓦尼、虎夫耶、哲赫忍耶、嘎德忍耶等教派和门宦。现在的哲玛提不是过去的封闭小区,而是各民族交错居住的街区。以兰州市为例,全市建有五大哲玛提,里面建有清真奶站、清真饭馆、民族手工艺品店、民族学校、阿语学校、穆斯林婚介所、穆斯林养老院、回民医院等设施,也建有其他民族可以自由进入的非清真饭馆、日用品超市和普通学校。为什么西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这样宽容大度,能够接纳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呢?原因就是回族群众深受伊斯兰教团结思想的影响,认为各个民族都可以互相往来,彼此照顾。根据伊斯兰教造物论思想,真主就是要为穆斯林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这个造物原理被刘智概括为“万物全美”[5]。①以上数据见张克政:“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05ZCRA198)甘肃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研究报告。

回族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三个,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穆罕默德诞辰)。当三大节日来临时,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最繁忙、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节日里,家家喜气洋洋,忙着炸油香、馓子、股儿、秋叶子、捏糖饺子、肉包子、蒸花卷(馍馍),以便款待节日期间来访的亲戚朋友和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节日期间,回族男子都要到清真寺去礼拜听宗教宣讲,名之为“做尔提”。圣纪节上男女老幼,都可以到清真寺去集资(出海底呀)过节纪念圣人穆罕默德。与此同时,回族群众过节不忘其他民族的朋友,不仅将油香、馓子、股儿、秋叶子等名目繁多的油炸食品送给其他民族的同事、朋友和邻居,而且邀请他们一起庆祝节日,增加节日的喜庆。课题组调研表明,城市回族群众与其他民族同庆同贺节日的机会比农村多,杂居回族群众比聚居回族群众与其他民族同庆同贺节日的机会多。《古兰经》指出在节日中“你们应当吃,你们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的确不喜欢过分者。”[6]“真主为他的臣民们创造的服饰和佳美的食物,谁能禁止他们去享受呢?”[7]在节日里,各民族在欢乐的气氛中增进了互相之间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友谊和团结。课题组调研表明,100%的非穆斯林群众认为通过这些节日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增强了民族团结,加深了民族友谊。

(二)感恩图报与回族的互动关系

西北回族地区的发展仅仅靠回族群众自身力量远远不够,主要依赖国家的帮持。例如2010年临夏回族自治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2.6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35%;截至2011年11月,即使按照国家的人均收入1 196元的旧扶贫标准,临夏回族自治州贫困人口仍高达53.34万人,贫困面高达30.6%。西北回族地区在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也与西北其他地区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气象地质灾害频发是西北回族地区的显著特点。西北回族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沟壑为主,沙滩、戈壁、草原相间,优质土地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产出率低。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计算,2010年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粮食平均亩产仅为187.76公斤,为同年甘肃粮食平均亩产的82.29%,仅为全国粮食平均亩产的56.63%。②以上数据见张克政:“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05ZCRA198)甘肃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研究报告。西北回族地区党委和政府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对回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精心谋划、全力实施对回族地区的扶持措施,有力促进了回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例如,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办发[2010]29号文件精神于2011年下发《关于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县(市、区)的意见》,确定七里河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张家川回族群众自治县、崆峒区、成县、临夏市、广河县、合作市等十个民族工作基础较好的县(市、区)为全省“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示范点,促进了回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明显进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市2012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154.99亿元,全年完成202.6亿元,增长45%;财政收入13.45亿元,全年完成16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亿元,全年完成47.5亿元,增长18.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 769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151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 418元,增长17%。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主打民族牌,以建县60周年县庆活动为平台,精心谋划了一批适合张家川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项目,全力促进了张家川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崆峒回族群众区积极整合资源,仅2013年就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建设和干部培训等“两个共同”重点建设项目9项,总投资1.04亿元,建成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11个千头肉牛养殖小区以及3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等一批示范亮点。调查表明,通过党和政府对回族地区的帮扶,回族群众切身感受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情。样本调查显示,居住在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的90%以上的回族群众高度认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为什么回族群众从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中受益后会增强国家认同意识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情感呢?这与人性中感恩戴德的基本人情密切相关,更与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古兰经》说:“行一件善事将得到十倍报酬,做一件恶事将得到同样惩罚。”[8]“你们应当行善,真主确实喜欢行善之人。”[9]伊斯兰教的这些要求被党和政府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体现在回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上,回族群众得到了切实的利益。回族群众的“感主恩”的感情通过人主合一的方式凝聚为现实的感恩情感,形成对党和政府的知恩图报的感恩之情,有效巩固和增强了回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

(三)和谐相处与回族的互动关系

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下辖7个县市,在近60万人口中有24个民族,在该州的临潭县境内两个最大的少数民族共同体回族和藏族都有自己的寺院,回族著名的西道堂、藏族著名的明代修建的侯家寺都在该县落户。该县从未发生过民族宗教纠纷。各个民族日常交往以礼相待,相敬如宾,互相从不干涉彼此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两个民族共同体、两大宗教派别相安无事,和谐相处。

各民族交错居住而相安无事。课题组带着这个问题选取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长川回族乡作为伊斯兰教对民族交往影响的样本进行调研。该乡有回族、藏族、汉族、东乡族等4个民族,乡镇总户数527户,乡镇总人口2449人,其中回族占全乡总人口的76.2%,藏族占全乡总人口的15.7%。全乡总面积21.99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5%。1963年建立人民公社,1980年改为乡人民政府,1985年成立回族乡至今。该乡伊斯兰教派门宦主要有依赫瓦尼、西道堂。有西道堂寺、南寺(依赫瓦尼)、尕寺(华寺)三座清真寺。藏传佛教的教派也在这里建寺,信教群众络绎不绝。该乡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境内属高山丘陵地区,地形西高东低,海拔在2 209—3 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 825米。气候属高寒半湿润型,年均气温3.2℃。在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中,该乡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与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相处融洽,团结和睦。

经过调研分析,发现这里民族和睦、民族团结与伊斯兰教的团结思想分不开。这里的穆斯林认为他们与谁为邻居,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是真主的前定。所以,要乐天安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民族同处一个“共同世界”,应成为情同手足的一家人。

(四)交往平等与回族的互动关系

回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勤劳致富、诚实劳动的生产观,公平交换、信守契约的交换观,合理分配、平均贫富的分配观,合理消费、尚简去奢的消费观。

在伊斯兰教的交往平等观影响下,西北地区回族群众形成了诚实守信、以诚为本的交往原则。在整个西北地区,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回族群众经济交往中没有出现过严重的买空卖空、投机倒把、违法乱纪的行为。西北地区的回族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日常交往的诚信声誉,赢得各个民族的一致好评。这与伊斯兰教认为经济交往要遵循公平的原则密切相关。伊斯兰教反对损人利己,倡导公平交易;反对投机,倡导平等竞争;反对垄断,倡导凭约守信。伊斯兰教认为,人们世俗的经济生活中所使用的度量衡是真主安拉所设置和赐予,人们相信安拉,就要遵循安拉设定的法度,注意买卖公平。尽管西北地区大多数回族群众经济交往的规模比较小,采用的经营手段也较为原始与简单,但是在他们的生产经营与商贸活动中,严格恪守伊斯兰教以买卖公平为核心的商业规范和商业道德,严守伊斯兰教规定的穆斯林不能经营六种生意的教律,即:第一、不经营未长成、未成形的商品。比如:怀孕的母牛、未出世之牛仔。伊斯兰教认为果树结成的果实虽然可望丰收,但在果实未成熟之前,不得论价出售。羊身上毛已丰厚,未剪下来之前,不得交易。穆斯林的先知穆罕默德说:“未熟的果实、尚未脱离羊身的毛、没有从母牛乳房中挤出的奶、还没有从奶液提炼出来的奶油,都不许可当作正式商品出售。”[10]第二,不经营无依无靠的商品。比如散失的家畜、未捕获的野物、仍在海中的鱼类。穆斯林的先知穆罕默德说:“不要购买未被捕捞上岸的海中鱼,因为这个生意不可靠”[11]。第三,不经营质地不佳的商品。所有商品必须有充分的品质保证,交易中没有欺骗行为,才可成交。第四,不与三角债户共同经营。第五,不经营不洁商品。第六,禁止将公共物品当作商品经营。课题组调查表明,西北地区回族群众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群众,对经济交往中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皮包公司欺诈、三角债、拖欠货款、敲诈勒索客户等不良经济行为,深恶痛绝。

调研中,我们发现西北地区回族群众经营的餐饮业严格执行由宁夏伊斯兰协会制定,新疆、甘肃、青海伊斯兰协会响应的《清真(HALAL)餐饮服务通用标准》《清真(HALAL)乳制品加工通用标准》。这从表面看,是穆斯林餐饮业的行业标准,究其实质,则是民族团结的标准和象征。其他民族通过这个餐饮业的标准不仅可以放心享用穆斯林精湛手艺制作的美味餐饮,而且可以感受西北地区穆斯林的诚实守信、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精神境界和优良品质。西北伊斯兰教西道堂组建的汽车运输队以良好的信誉和超人的吃苦精神被誉为青藏线的“运输铁军”。该汽车运输队现拥有大型载重货车70多辆,每年完成货运量近10万吨,每年向国家上交各种税费近百万元。新疆的顺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当地回族群众经营的一家集牛羊肉加工、商贸运输、物资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因为注意商业声誉和诚信经济交往原则,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目前已经拥有回、藏、汉员工145人,拥有固定资产1 000多万元,流动资金300多万元,在广东(广州)、浙江(义乌、柯桥)、福建(晋江、石狮)、四川(成都)、重庆、上海、甘肃(兰州、合作)、青海(西宁、格尔木)、西藏(樟木口岸)等地设立公路运输机构,在武汉、西安、青岛、潍坊、常熟等城市建立信息网络点,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建立商务联系,其货运运输业务已从国内走向国际,年货运量2万吨。还为青藏线等线路上从事运输业的车辆提供货运咨询,部分网点已实现办公计算机自动化和货运信息网络化。通过建立“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邻近各乡镇回、藏和其他少数民族农户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调研中,我们发现西北地区回族群众的消费观也是严守伊斯兰教教律,形成了合理消费、尚简去奢的消费观。《古兰经》要求穆斯林的消费“不要过分,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分”[12]。劝诫穆斯林适度消费,不利用财产从事教法禁止或谴责的消费活动如饮酒、吃禁食、赌博等,在“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浪费,谨守中道”[13]。对死去的人,伊斯兰教主张速葬、薄葬,反对葬礼大操大办,禁止葬礼铺张浪费,禁止在墓穴内放置任何金银器皿等奢侈品、陪葬品,禁止修建奢华的陵墓。

回族群众深受伊斯兰教团结思想的影响,伊斯兰教团结思想通过宗教信仰、宗教节日、知恩图报、和谐相处、交往平等与回族形成良性互动,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有效巩固和增强了回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这说明经过伊斯兰教经典作家对伊斯兰教团结思想的中国化继承和发展,解释和说明,中国伊斯兰教不仅与回族群众的实际状况相适应,而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可以预计,回族群众在中国化伊斯兰教团结思想的影响下,在党和政府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将会进一步增强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意识,也将会为建设团结合作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做出更大贡献。

[1][6][7][8][9][12][13]古兰经[Z].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34,234,234,234,234,234,234.

[2]王文东.宗教伦理学(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671.

[3][4]王岱舆.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M].余振贵校点.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33,33.

[5][10][11]孙振玉等.伊斯兰教与构建和谐回族群众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2,12,223.

猜你喜欢

真主伊斯兰教回族
《古兰经》中的人生观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生命的尊严”
波斯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