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几大问题及其危险

2014-03-03

关键词:专科应用型大学

袁 礼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361005)

一、从什么转为什么?

大学面临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理所当然地要对自我及时作出反思和调整,这种调整引起高等教育机构职能的分化,从而使大学自身的使命变得多元。多元的使命催生了多元大学的出现,这标志着,现代大学不再单纯以追求高深知识为核心目标,除此以外,它还担当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递、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科学技术的革新、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人类文化的创新等多重使命。克拉克·克尔提出:“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于什么是合适的高等教育的使命和高等教育未来的课程发生争论。针对回到旧的模式或永远保持目前模式的呼吁,我建议采用具有几种模式和不断扩展职能的可以称作‘多元高等教育’模式。”〔1〕当今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其实质就是地方本科大学使命的转型,改变原来单一的人才培养思维,使大学符合社会的多元期望,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是一个办学方向的总体设想,它与当前的理论型、研究型层次的院校有重要区别,一个显著的不同在于职业教育中对应用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目标进一步与地方社会拉近距离,凸显了大学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规律。如果这些大学不能很好地完成转型,而是继续置社会发展于不顾,那它在将来的发展中很可能变得被动。英国教育家阿什比就论述过这一问题:“德国的教育传统对于美国、英国、苏联和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有深刻的影响。但这些国家各按其不同的社会背景,使德国的传统适应本国的需要。因此,大学就不得不设法保持两者平衡:既不使传统在适应上成为无定见的顺风剑,也不顽固保守而偏执不化。为了取得这种平衡,大学就必须主动进行改革并控制改革,从而适应社会需要,避免招致外力强制下的变革。”〔2〕要认清地方本科转型就必须认清当前地方本科所处的境况,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都是近十几年内在以前专科基础上合并起来或者由民营投资创办起来的,其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管理理念良莠不齐,再加上扩张速度过快,经验不足,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造成这些原本基础就不牢固的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更加被动,它们无法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是盲目地与其他院校展开竞争,为争夺各种资源而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希望专业从少变多,学校规模由小变大,办学层次从低到高,院校性质从单一变综合,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是按照这一方向前进的,没有几所院校能够安心地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导致在高等学校中形成了一个恶性竞争态势。

这种恶性竞争对整个高等教育来说是一种灾难,它不仅破坏了高校自身发展规律,也拉低了高校整体水平。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一些本该在单科性方向发展的院校却尽力想挤进综合性大学行列,即使挤进了综合性院校行列,又因原来的学校特色丧失而变得平凡;另一方面,高职专科是培养工业化国家所需人才的基础,但在现有政策环境下,一旦它们不去追求专升本、升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它们很有可能就在社会地位、招揽生源、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处于劣势。最后的结果是,大量的专科院校紧紧盯着升本这一目标,大量的地方本科院校都在向理论型人才培养方向迈进,逐渐远离市场需要,虽然毕业生逐年增多而公司企业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普遍现象。为防止这种不良竞争继续扩大,将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为“应用技术”这一层次,改变原来单一的人才培养思维,使大学符合社会的多元期望,因此培养现代社会里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是此次转型的重要内容。

二、为何需要转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洪流之中,凭借几张公文、几个教师和几间教室,便可办起一所职业院校的现象屡见不鲜。过了几年,它们就升格为本科院校。近二十几年以来,无数职业学院从无到有、从专升本、从小到大,至少在规模上,大学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

大学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的同时,许多方面也逐渐远离了大学的性质。虽然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与精英时代的高等教育有许多不同,但至少在根本性质上——即“高等教育”这一属性,不应该被改变。大众化时代的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同样属于高等教育体系,它可被视为精英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另一种高等教育形态。在这种形态之中,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在这种权利得到保障的情形之下,高等教育在人们生活、社会进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这一切发展都建立在“高等教育”这一基础之上。我们目前所说的大学已成了普遍意义上的大学,即泛指各种高等教育机构,不管这种机构是研究所、研究院、高职专科,还是综合性大学,人们习惯上统称为大学。这种概念的变化至少引起两种后果,一是人们将“大学”与“非大学”混淆;二是这种混淆使许多新兴院校名不副实,成为“伪大学”。这两种后果在时下越来越明显,其影响是长远的,对于接受这种大学教育的人来说,很多人不仅没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反而浪费了高昂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回到社会上还时常受到非大学生的嘲讽。这一简单的事例中显露出“大学的危机”——大学不再被人尊重。

当“大学”与“大学生”泛滥成灾的时候,是没有人愿意肯定大学的。为了重树大学权威,很有必要重新建立“社会真正需要的大学”,使一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大学回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上去,为社会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只有职业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各居其位、各司其职,高等教育才可进入良性发展,否则,一些职业专科院校整天想着如何升入本科大学,一些本科院校整天想着如何变为综合性大学,到头来,不仅职业院校自身没有发展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都在围绕争夺资源而牺牲了自身发展的良机,并沦为“伪大学”,最终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此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改革是针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众多高校盲目竞争却脱离了自身该走的轨道而进行的一次调整,最终只会有益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进入良性发展——尽管短期内会有损少数团体的利益。

三、现代社会里的应用型人才是什么样的?

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理念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工科,因为这种技术不能被理解为狭义的生产技术,而是包括各种为职业所做准备的技能。但是,如果将文科专业的学生也按照同样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方式去培养,那就有可能使专业程度降低而不是提高,这是由于文科类专业的应用性不是短时期可以看出的,也不是掌握一两种应用技能便被认为是应用性很强的人才的,文科类人才必须比理工科类人才更能适应变化,更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具体培养方式上应该根据不同性质的专业而各有不同,防止出现人们所担心的“地方院校走向同质化”。人们在讨论《驻马店共识》的时候已经注意到:“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202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3〕

总之,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是具有广阔知识而能适应变化的,只有能够不断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人才,才算得上现代社会里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赫钦斯在很早以前就提出过此种观点:“现在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所有领域都在迅速发生变化的时代,以至于一代人在政治学、工业、商业和工艺学领域所掌握的实际知识对于他的儿子可能毫无用处。如果新的一代要想找到走出明天的迷宫之路,他们所需要的是原则,而不是资料、事实和有用的小常识。”〔4〕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和传统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有很大不同,以前,只需掌握一两门技术便足以胜任此后所从事的工作,而现在,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实际技术还没有等到毕业,它可能就已经被淘汰,所以,一旦学生没有获得创新意识和市场前瞻思维,他就很难被称为现代社会里的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个现实,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就得彻底改变以往那种着重培养一些实际应用技术的教学方式,而应转变为从训练能力到训练思维、从注重眼前技术到追求未来发展、从专业型向复合型人才目标迈进的培养方式。

四、应用技术大学是否依然需要科研?

与研究型大学里的应用型人才不同,应用本科院校里的学生不可能在拥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但这并不是说地方本科院校就仅仅重视应用技能而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反,理论知识以及现代社会中最普遍需要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学习更需要加强,只是在深度上和广度上有别于研究型大学。这是由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特征决定的,这种特征要求未来的职业人员必须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创造的能力。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在应用技术大学里面,是否还需要科研活动的存在呢?做好校企合作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足够了吗?如果认清了科研的意义,我们就很容易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科研并非研究型大学里才能有,普通高校、研究所甚至企业工厂里面都可以有科研机构的存在,理由是,科研活动使这些组织充满活力,并能够持续创新;其次,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掌握现有的专业技能以外,他们更需要为未来的专业技能做好准备,即他们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必须在学会现有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探索、如何适应、如何创造,而实际科研活动就是他们获得探索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这个方面来看,科研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到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反而会有益于他们掌握更有用的职业技能;最后,应用技术大学里的科研活动与研究型大学里的科研活动应有所不同,它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探索,需要在和企业、工厂、农场紧密结合的情况下进行。由此可见,虽然目前所提倡的是地方本科院校朝“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方向发展,但其发展内容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促进应用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应用技术大学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应用科技大学”。

科研必不可少,但也要避免以科研为由而轻视教学。轻视本科生教学这一现象在中国当前的大学中有增无减,且本科生教学质量下滑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个问题在当前各个大学中普遍存在,也是最为紧迫的,然而,却没有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所接触的教师、所学的课程几乎都成为一种象征,尚没有任何有效的评估体系来反映他们的诉求。因此转型之后,科研和教学的关系需要被重新界定。

五、转型后应用技术大学与高职专科的差别在哪?

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当将所有的地方本科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之后,它和职业技术学院又有何差别呢?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从职业技术学院转型而来,现在忽然又要将它们转变为应用职业型院校,那不是重新回到职业专科的层次了吗?

这种质疑的声音不无道理。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以后,其职业性质日益明显,学术性质显著降低,与职业专科的差距越来越小。不仅如此,应用技术大学还将以满足地方需要、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这很容易让人觉得这其实就是在发展“职业专科”,只是名称不一样罢了。一直以来,就连很多教师自己也分不清楚,究竟专科和本科的差别在哪里,除了学制长一点以外,两者似乎就没有太大差别了,以至于有些民办院校在升格为本科之后,依然采用办专科的方式办学,“换汤不换药”成为部分本科院校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本科与专科同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专科可简单地理解为“压缩版”的本科大学,它们在知识内容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专科的知识内容相对精简,知识宽度相对狭窄,专业数量一般较少。但是,专科人才的专业基础非常扎实,实际技能非常熟练,而本科专业除了在专业数量上多了很多文理科专业以外,其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具体和全面,知识面更加广泛,学术性和创新性要强一点,但学生往往在实践技能方面远不如专科学生。现在所要转变的就是要将此前那种“理论型”本科转变为“应用型”本科,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其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职业技能,使之更能与社会期望相符合。那么,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后既要保持原来的优势,又要突出应用型这一职业教育目标,它与高职专科院校的差别虽然进一步缩小,但依然会有很显著的不同。

首先,“技术”一词内涵不同。职业技术学校里的技术是指狭义的理工类技术或实际活动方面的技术,而应用技术大学里的技术则是广义的,它不仅包括前者,而且也泛指一切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既有理工类工作方面的技术和技能,也有文科类的专业技能,如写作、创作、播音、主持、管理等等;其次,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所培养的职业人才涵盖面更加宽广,除了传统的技术类领域以外,还涉及到非技术类领域,包括金融、服务、管理、文艺等方面,更能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需要;再次,应用技术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具有更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复合型技术人才;最后,应用技术大学并非简单地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而要将某一具体的职业技能看成一种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创未来的职业。

六、危险的避免

首先,避免应用技术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

有办学者认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训他们一项足以生存的技能,除此之外你还能要求大学做什么?如果仅仅以这种简单的理念来办大学,我们就无法分辨它与中专甚至与工厂企业究竟有何差别。“关于大学的目的——即大学的职责——所作的设想,恰如关于大学业务所作的设想一样,还要从事仔细研究,就大学作为人力投资的工具而言,最难解决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应该对人做些什么?”〔2〕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高等教育绝非为人简单地培训一些技能。“很久以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做好准备。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至今仍然十分流行。”〔5〕针对这一原始的职业教育观念,提出现代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十分紧迫。

应用型技术大学虽然以技术培养为核心,但应防止大学沦为简单的技术培训机构。这就要求在“基本的技术培养”理念基础上,还必须不断以养成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科学精神为目标,使之除了将所掌握的技术成为一种谋生手段,他还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进而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正如加拿大教育家约瑟夫所描述的那样:“学习普通专业或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可通过各种办法达到目的,如带着学分一起转学,参加旅行讨论,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与研究等。”〔6〕总之,应用技术大学里的职业教育不单纯使学生获得专业技能,更主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找到今后自我实现的途径。认清了这一点,才可避免转型中的院校沦为职业培训机构。

其次,应避免高等教育中的“新马尔萨斯倾向”。

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似乎成为世界性问题,我们在追求某些必要的生存目标时,必须考虑这种行为倾向的适度性。极端的功利主义思想在教育中不应该存在,尤其是将教育视为完全为就业做准备的这种思想,被教科文组织形象地称作“新马尔萨斯论”。“毕业生就业可能不和他自己特定的或理想的资格相适应,这种情况不应该被视为不体面的事情。然而,这个人无法或不愿承担一项对社会有用的职务,而且也不去接受这项职务,这一事实就是教育体系破产的一个迹象。提出了这样一个全面的见解之后,我们便有可能驳斥教学应定额分配并应和就业的前景最紧密配合的那种新马尔萨斯论了。”〔5〕教育不仅不能完全为就业而前行,也不能完全为某些政治上的意识形态所支配。在现代民主教育思潮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的情形下,居然还有大部分人为专制教育、奴化教育、驯化教育作辩护,这种“反教育”现象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而且都造成了巨大灾难,它是极端的国家主义,完全与人性背道而驰,为何仍然被某些人所认可呢?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离民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大部分人不具备现代公民意识,他们和专制时代人们的思想状态并无本质差别。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经建议:任何新马尔萨斯论的倾向和任何放慢教育发展的企图,从文化的、政治的和经济的观点来看,都应排除在教育政策和教育策略之外。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这个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5〕

再次,避免以服务地方为由而减少国家投入。

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严重偏低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在高等学校当中,对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投入远低于对重点本科院校的投入,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经费不足,办学条件难以提高,师资结构难以改善,若想在这种情况下再来一次全面的变革,对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这只是改变教学方式、服务企业的一种途径而已,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院校所面临的困境,况且,高校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培养人,而不是利用学生为企业工厂服务来改善经费。教科文组织在政策性文件中提到:“评价高等教育的主要标准是其教学、培训、研究及社会服务的质量,因此,千万不要把经济关系的自由化和提倡‘企业精神’与不要国家政策混为一谈,尤其是有关高等教育的经费问题。也不应该把学校自治解释为迫使各校通过与企业签署大量的服务合同,或是收取或提高学费和其他与学习费用来自筹资金的又一政策。”〔7〕

诚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为了响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需要,立足于地方、自主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基本原则,地方政府理应为它们的发展负责。但从总体上来看,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院校与国家整体断绝关系。无论从经济制度来看,还是从行政体制来看,在我国,地方总是隶属于中央,因而,中央政府要理所当然地为其发展负首要责任,这和西方联邦制国家教育政策所不同。教科文组织在《政策性文件》中还指出,在对高等教育“社会价值”的片面理解的影响下,在经费问题上过分强调国家与高等教育脱钩的政策极有可能导致“成本回收”的压力过大,在教学、科研及管理中千方百计寻求“其他资助”和“通过内部增效来收益”,这是一个危险。另一个危险是过多地要求将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种活动“商业化”。〔7〕

最后,避免地方本科转型沦为“表面文章”。

调整结构只是开始,这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若真正想使问题得以缓解,各种与此相关的改革内容才是关键,比如大学之前的高中课程内容与目标、职业院校与大学的衔接、应用型专业课程变化、师资队伍变化、有效的质量评估、招生自主权及其他必要的政策支持。

很多教师就此怀疑,如果仅仅是学校名称变了,教师仍然是原来的,新的技能型教师的引进又没有得到政策的支持,那还不是和从前一样吗?如果政府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改变现有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困境,本科转型只会成为一纸空文。这些相关政策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观念、地位、资源、路径这些方面。重道轻术思想是一个严重的教育偏见,很多职业专科正是受此影响才不得不希望摆脱“职业”的帽子而向本科层次发展。如今,地方本科又要向职业教育这一方向靠拢,从观念上就难以让很多高校教师适应。高校招生政策和许多就业岗位对文凭的限制,让职业性院校无法和综合类大学相竞争,尤其是重本、一本、二本、三本的划分,几乎成为企业筛选人才的依据,这种人为的政策划分极大地影响了地方本科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途。本科层次的划分还对地方高校招生、获取国家资金和项目带来巨大影响,层次越低的高校,他们在资源竞争中越处于不利地位。地方本科转型还缺乏有效的经验,对于转什么、如何转的问题还没有明晰的路径,这种情况决定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然有这么多因素影响地方本科转型,如果国家不能主动清除现存的诸多不合理政策,不增加新的配套政策,那么它很可能在最后流于形式。

〔1〕克拉克·克尔.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 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2〕阿什比.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 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33.

〔3〕刘博智.178 所高校驻马店共识、推进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J/OL〕. (2014-04-29)〔2014-05-16 〕. http://ucwap.ifeng.com/education/news?aid=82258475&mid=8sd3DN&rt=1&p=2.

〔4〕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 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53.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13,14.

〔6〕约瑟夫·卡茨.加拿大的教育〔M〕.刘庆荣,等,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70.

〔7〕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DB/OL〕.(2011-04-29)〔2014-05-16〕http://www. moe.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36/200409/975.html.

猜你喜欢

专科应用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大学求学的遗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