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美元:综述

2014-03-03宋晨

关键词:出口国产油国计价

宋晨



石油美元:综述

宋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规模庞大的石油美元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直接影响到了全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关系。本文旨在梳理现有的对石油美元有关问题的论述,讨论石油美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何影响,并试图寻找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石油美元;国际货币;石油价格;石油美元回流

“石油美元”一词最早是由埃及裔的美国经济学家奥维斯所创造,指石油出口国“通过出售石油而赚得的收入”。现在有关“石油美元”的讨论多采用更为具体的定义,指石油出口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即在石油收入中扣除进口商品、劳务开支以及私人单方面转移净额后的剩余部分[1]。根据IMF的估计,石油出口国的真实石油收入在2005年就接近 8000亿美元,大大高于2002 年的 3300 亿美元;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估计,1998-2005年,OPEC国家因油价上涨带来的额外的石油出口收益超过 13000 亿美元[2]31。

这种大规模的外汇盈余,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直接影响到了全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曾提出所谓的“特里芬困境”: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而这两个要求是互相矛盾的[3]。要缓解这一困境,就必须设法为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融资。融资的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流向越稳定,美国就越有能力继续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美元地位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手中握有大量外汇盈余的石油出口国和东亚贸易顺差国就成为了重要的融资对象。因此,所谓的石油美元循环和贸易美元循环就成为了维持现有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稳定的至关重要的部分。

尽管石油美元循环和贸易美元循环能够缓解“特里芬困境”,但也只是不断推迟问题爆发的时间而已。随着全球经济失衡越来越严重,2008年又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人们也进一步关注了石油美元与美元霸权之间的联系及其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本文旨在整理现有的对石油美元有关问题的论述,并寻找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简单总结起来,相关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石油美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何影响几个方面。

一、石油美元的来源

(一)石油的美元计价

石油美元得以存在的前提是绝大部分的石油交易由美元计价。对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研究表明,大宗初级产品贸易一般是由主要的国际货币计价的[4],当年的煤炭英磅计价和现在的石油美元计价都符合这一规律。但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曾经遭遇过严重的质疑,因此人们对石油美元计价的相关研究更为丰富,核心命题就是“为什么在美元地位受到质疑的时候,石油仍然能够维持以美元计价?”

人们对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答案,一是认为美国对中东产油国施加了多方面的压力,迫使产油国承诺维持石油的美元计价;二是认为石油定价机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发生了极大地变化,石油定价权由产油国手中转移到了国际金融市场上,而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发达、美元具有强大的网络外部性等原因,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核心地位仍然十分牢固。

有研究指出,美国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对中东产油国施加了多方面的压力,包括在军事上实施“双柱战略”、在经济上威胁进行食物和采油设备禁运等等。依靠这些策略,美国不仅与沙特签订了所谓的“不可动摇协议”,使沙特承诺以美元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还与沙特达成谅解,使其同意用石油收入投资美国国债,使石油美元回流美国[5]。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认为,不可动摇协议是在美元地位面临重大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维持石油美元计价的重要因素[6]。更进一步来说,维持石油美元计价也对维护当时美元岌岌可危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有相关研究认为,在贸易活动和金融实践中,一国经济活动与能源贸易的结合度是决定该国货币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面向世界范围的能源出口或控制全球范围内最重要能源供给的能力,以及该国是否拥有该能源的国际定价权等[7]。

而另一种意见认为,1970年代美国与中东产油国的合作对维持当时摇摇欲坠的美元地位的确非常重要,但由于石油定价(以及使用什么货币计价)的权力逐渐从产油国手中转移到了石油交易市场上,今天中东产油国已经失去了对美元的这种影响力[8]。“随着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相互渗透与结合,石油的‘准金融产品’特征日益彰显。石油期货、石油互换、石油基差期权等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石油期货交易市场、石油现货交易市场、石油衍生品市场、石油美元市场的互动,已经使石油经济系统变成一个高度复杂、精密的金融市场。国际石油市场已不再是简单的货物交易市场,而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以上两种答案都是对问题的正确回答,只是前者发挥作用的时间主要是在上世纪70年代,而后者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2008金融危机爆发,美元地位再一次遭到严重质疑的时候,石油计价货币的问题也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以欧元、卢布或SDR对石油进行计价的设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随着美元地位的下降,美国不得不花费更高的成本说服盟国继续持有和使用美元,但与过去不同的是,美国的同盟体系在冷战结束后已经不再坚固如昔[10]。从石油美元计价的角度来说,非美国盟友的产油国(如俄罗斯和伊朗)与石油进口国之间的合作也对美元的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各新兴经济体也开始着力于建立新的石油期货市场,增强本国在石油交易中的力量[9]。

(二)国际油价波动

在1997-2001年,海湾产油国的石油出口总收入是7500亿美元,而2002-2006年的石油出口总收入高达1.5万亿美元,比上一个5年翻了一番[11]。石油美元的规模如此庞大,固然是因为石油是最重要的国际大宗商品,具有巨大的交易量。但不少学者都指出,石油美元迅速增加,并不是因为产油国向市场投放了更多的石油,而是因为石油价格的上涨[12-13]。

石油主要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很多学者们研究了美元汇率与石油价格的联动关系,“考察2000年以来美元汇率与油价之间关系,不难发现,两者成反向变动。但是对汇率与油价之间的因果关系则见仁见智。刘江永提出了‘油价牵动汇率’假说,即油价高涨引发美元贬值,进而日元升值。还有学者对‘美元贬值推升油价’进行了论证,即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必然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一般等价物特征的石油等实物资产升值。也有一些欧美学者认为美元贬值不是油价上涨的原因,理由是用其他主要货币表示的原油价格与美元计价时成同向变动”[13]。

总之,大致看来,石油美元规模激增与石油价格上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石油价格上涨又与美元贬值相关。如果这一系列因果关系成立,那么石油美元的增加就不会给石油出口国带来表面上那么大的购买力。而产油国将大量增加的石油美元投入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后,则会进一步造成世界性的通货膨胀,2008金融危机的恶化和蔓延与此不无关系。

二、石油美元的去向

《经济学人》曾总结了石油美元四个可能的流向:一是购买美元资产,约2/3的石油美元投向了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二是流向国外私人投资基金,如购买一些大公司的股份;三是就近投资,如投资股市、购买飞机等;四是购买欧元资产,增加欧元外汇储备等[14]。也有学者将石油美元的流向较为简洁的划分为经常项目渠道和资本项目渠道。前者是指石油出口国用获得的出口收入增加进口,支持国内消费和投资;后者是指石油出口国用获得的出口收入购买外国资产,或者通过中央银行增持国际储备的方式实现,或者通过国内的私人投资机构增持外国金融工具的方式实现[12]。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讨论最多的是石油美元流向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相关研究总结起来大致有两项结论:

第一项结论认为石油美元流向在早期倾向于通过经常项目渠道流出,即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而后期倾向于通过资本项目渠道流出,即投资外国资产。上世纪80年代以前,石油出口国主要用石油收入大幅度增加进口,支持国内消费和投资。据IMF统计,1973-1981年期间,OPEC成员国石油出口收入边际进口倾向由0.14增加到0.42,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成员国由0.08增加到0.25,俄罗斯由0.77增加到1.08。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石油美元的流向主要是以资本性项目为主,即石油出口国用石油收入大量购买外国资产、增持外汇储备、投资国际金融市场等[2]31。在产油国进行大规模国际金融投资的初期,产油国和国际金融市场都对大量的石油美元缺乏准备,由此导致的信贷宽松与后来的拉美债务危机有直接的关系[12]。

为什么石油美元的流向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石油出口国政策的变化:从历史上看,产油国支出水平和支出结构的变化相对于石油价格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油价上升时,产油国倾向于提高支出水平,但由于这种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当支出水平达到峰值时油价可能已经回落,从而对产油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造成威胁。当产油国吸取历史教训之后,就不会再在油价飙升、石油收入大幅增加的时候大规模扩张商品和服务进口,而是改为投资资产[15]。

将石油美元流向的变化归因于产油国政府相关认识和政策的变化,这种解释是否充足呢?这就涉及关于石油美元流向的第二项结论:也有学者认为,石油美元从以前的政治导向型回流逐渐变为市场导向型回流,市场机制替代了美国与中东石油出口国之间的“不可动摇协议”,成为石油美元回流的主要推进力量[6]。换言之,石油美元流向的变化可能并不是产油国的直接政策发生变化造成的,而是因为处置石油美元的主角发生了变化。

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表现之一就是石油美元的流向不断丰富,从原来单一的存款于国际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进行投资,转变为直接投资、组合投资、以外汇储备的方式持有外汇资产等方式结合起来[2]32。IMF的相关研究表明,第一和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各石油输出国主要持有的是储备资产和国外银行的存款。然而到1999年前后,OPEC各国的组合投资的比例上升到了28%,外汇储备的比例上升到了19%,投资于国外银行的资金由1978-1982年的58%下降到了47%[1]。另一方面,产油国的投资以前主要倾向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特别是美国国债,但现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投资比重增加。1999年到2005年,OPEC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其中美国2770亿美元,占35%左右,中国和亚洲其他新兴市场2450亿美元,占31%左右[1]。

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另一表现就是产油国处理石油美元的相关机构变得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产油国的财政和货币当局。以主权财富基金为例,石油出口国的主权财富基金是全球最早建立,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2000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这直接导致中东产油国和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收入大幅度增长,最终使得这些国家中以石油收入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主权财富基金得到迅猛发展[15]。石油出口国掌握了世界上所有主权基金的3/4,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其中70%在阿拉伯海湾地区[1]。还有学者认为,石油美元回流还直接导致伊斯兰银行大量建立,催生了所谓的“伊斯兰金融体系”[17]。

根据这些数据,石油美元从以前的政治导向型回流变为市场导向型回流这一判断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是美国因为某些原因不再需要或者不再能够对产油国继续施加政治影响,还是这些影响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追踪石油美元的流向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国际清算银行表示自己无法掌握产油国自1999年积累起的可投资资金中70%的行踪[18]。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产油国认为其中很多信息涉及国家机密,不希望被统计机构跟踪调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相关机构发展壮大、石油美元流向更为丰富,相关信息变得更为复杂了。因此,对石油美元流向的研究仍然有很多工作值得努力。

三、石油美元回流的影响

石油美元回流对全球经济平衡和产油国国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上文已经有所涉及。这里主要讨论石油美元回流的“财富转移”效应。总结起来,这种财富转移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从贸易的角度来看,由于国际油价大大高于其成本,因此石油出口国能够从石油贸易中赚取大量的超额利润,而石油进口国则不得不承担更高的成本,并经由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传递形成通货膨胀。石油进口国又会用石油收入购买商品和服务,这会造成商品和服务出口国出口额的增加。但出口额的增加不可能完全弥补进口成本的增加,因此总体来说,商品和服务出口国将面临贸易条件的恶化[13]。这样一来,财富就从石油进口国转移到了石油出口国。也有学者指出,虽然石油进口国中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但这些发达国家往往能够维持较低的经济能耗水平,甚至控制着某些油气资源或有充足的石油储备,因此对油价上涨的承受能力较强。但依赖石油进口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贫油国将受到较大的影响[6]。

其次,石油出口国并没有用全部的石油收入购买商品和服务,而是将很大一部分投资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金融市场上,而美国则可以利用这部分融资继续购买石油出口国的石油和新兴经济体的商品。有研究者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的缩略图可以概括为,“美国出口美元,OPEC出口石油,进口美元和商品,东亚出口商品,进口美元和石油”。在这样一种图景中,居于世界金融主导地位的美国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或货币政策调整等手段,将经济政策的风险转嫁给为石油美元或贸易美元寻求避险与增值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则要背负起世界经济调整的主要成本[1]。于是财富就从新兴经济体转移到了美国手中。

四、小结

有学者指出,石油美元体制的两大要素就是石油的美元计价和石油美元回流。对石油美元问题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但上述研究中仍然有很多需要深入的地方。特别是学者们都提及石油美元回流的途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1] 严荣.石油美元:石油与美元的风云际会[J].党政论坛,2008(10):47-49.

[2] 陈洪涛.石油期货市场多重分形特征及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3] 彭兴韵.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及多元化进程的中国选择——基于“货币强权”的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分析[J].金融评论,2010(5):8-27.

[4] TAVLAS G S.The international use of the US dollar:An optimum currency area perspective[J].World Economy,1997,20(6):709-747.

[5] 徐孝明.论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美国对沙特的外交政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2-136.

[6] 常军红,郑联盛.石油美元的回流、影响及政策建议[J].国际石油经济,2008(1):46-51.

[7] 王颖,管清友.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理论、现实与选择[J].当代亚太,2009(1):110-128.

[8] MOMANI B.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oil exporters and the future of the dollar[J].New Political Economy,2008,13(3):293-314.

[9] 陈洪涛,周德群,王群伟.石油金融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8(7):99-105.

[10] KIRSHNER J.Dollar primacy and American power:What's at stak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8,15(3):418-438.

[11] 冯跃威.次贷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和石油市场的影响[J].国际石油经济,2008(5):1-8.

[12]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解读石油美元:规模、流向及其趋势[J].国际经济评论,2007(2):26-30.

[13] 付丽颖.国际油价波动对日本经济均衡的影响[J].外国问题研究,2009(4):72-77.

[14] 管清友.流动性过剩与石油市场风险[J].国际石油经济,2007(10):1-11.

[15] 覃东海.新石油美元与全球收支失衡[J].中国外汇,2006(9):32-34.

[16] 关雪凌,刘西.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现状、原因与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5):72-79.

[17] 胡振华,王守贞.伊斯兰金融与中东石油资本[J].西部金融,2007(11):17-19.

[18] 曹张伟.石油美元的神秘走向[J].经济,2006(10):28-29.

Petrodollar: A Review

SONG CHEN

Petrodollar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directly influenc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regions of the whole world. This paper aims to sort out the present discussions on relevant issues, including where the petrodollars come from, where they go and what kind of impact they have, and try to point out a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Petrodollars, International Currencies, Oil Prices, Petrodollar Reflux

F821

A

1008-472X(2014)07-0070-05

2014-03-12

宋晨(1986-),女,陕西西安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推荐专家:

陈绍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能源问题研究、亚太地区合作、全球经济治理。

王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美关系、中美经济关系、贸易政治、区域合作、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治理。

猜你喜欢

出口国产油国计价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工程预结算审核
2020年秘鲁成世界第四大生姜出口国
墨西哥为全球最大鳄梨生产及出口国
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和造价控制分析
建筑工程预结算中的定额与清单计价应用
秘鲁成世界第四大生姜出口国
2017—2018年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国及地区出口量统计
低油价新观察(上):动荡的产油国
如此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