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2014-03-03陈君臻赵苓燕王天童
陈君臻 赵苓燕 刘 峰 王天童 石 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综述及其他
简述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陈君臻 赵苓燕 刘 峰 王天童 石 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心血管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一般与动脉硬化有关。常见病种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心绞痛和心梗等。流行病学预测,到2020年,我国非传染疾病死因将上升至全部死因的79%,心血管疾病将居首位。现在,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中医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逐步走向成熟,芳香开窍法和痰瘀互结病机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临床研究领域,芎芍胶囊、速效救心丸、静脉滴注中药防治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作用突出。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发挥“治未病”思想、中医药特色治疗方式方法的独特优势,临床疗效显著。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诊治特色
1 中医对心血管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可以分为外因、内因、其他原因。外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内因中,先天禀赋不足对其后天之精的盛衰强弱有着重要的意义。情志失调,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异常的情志刺激,既是心系疾病的治病因素之一,又是疾病的加重因素,促进病情的发展[1]。其他因素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痰饮、淤血、药误等,皆可引起心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属于中医“心悸”、“郁病”的范畴,涉及多个病变部位和脏器,部分心血管疾病的引起与阴阳不和、气血不调有关。肝主疏泄,情志不舒,气机失调,可产生淤血等病理产物,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心脾气血虚弱、失调,导致失眠多梦,心悸胆怯等[2]。在发病初期,常常由于气滞等原因,血管被淤血堵塞,血流状态发生改变,现代中医研究,越来越认识到有形实邪的重要影响。久病者由实转虚,辨证为久郁伤神、阴虚火旺及心脾两虚等。中医将心血管疾病分为肝气郁结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气郁化火型、痰湿内阻型,辨证治疗,效果明显。
2 中医药“整体观念”理论的现代化意义
传统中医学讲究四诊合参,整体辩证施治。这种方法在现代医疗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存在性。西医学药物作用靶点特异性高,在治疗心血管疾的治病靶细胞短期内效果明显,但长期服用,对病人的副作用较大,且经济负担较重,不利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中药研究显示,中草药多以复方制剂的剂型存在,有效药理成分之间的化学反应在防治心血管疾病往往显示出多靶点的效应,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优势[3]。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状态与“证”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但是“证”的概念的提出,较单一症状、生化指标更能全面反映机体的状态。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主症时,对兼症,如头晕、目眩、紫癜、水肿往往有显著的疗效。
3 中医药“辨证论治”思想的临床疗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最大特点,在中医病证分型中也体现充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诊治。传统的中医学经过对心系疾病的分类,细分为肝郁气滞、痰湿阻滞、湿热内蕴等证型以及其他虚证。经过传统的辨证施治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治愈率高,疗效显著。名医施今墨主张“汤剂行气活血,丸方强心养阴”[4];蒲辅周“以补为主,以通为用”[5];任应秋以“益气扶阳、养血和营、宣痹涤饮、通窍宁神”为法[6]。都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辨证防治,在辨病治疗的同时,加上辨证论治的思想,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着突出的治疗贡献。
4 中医药“治未病”思想的防治优势
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期潜伏期较长,患病后的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消耗大量社会成本,难以提高病人实际的生活质量。不治已病治未病,对血压高出正常值的潜在人群,加强中医对其体质特征的认识判定,是传统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的临床实践[7]。要求易感人群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通过非药物方法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运用中医药综合干预体质方面不同点的方法,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成功率会显著上升,“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是预防医学独有的特点和优势[8]。
5 中医药特色治疗防治心血管疾病优势
5.1 针 灸
针法是采用针具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运用手法激发经气,以调节人体功能,治疗疾病。“心病者,胸中闷,取其经,少阴少阳。”如可取心俞、巨阙、心平、厥阴俞、膻中、内关等穴位,根据中医辩证施治,血瘀证可加膈俞、学海;气虚证配气海、足三里。灸法经临床研究,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消淤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5.2 推拿拔罐
推拿疗效取决于手法的技巧和作用部位的腧穴、经络的特异性。如可用两手劳宫穴交替按摩涌泉穴。拔罐具有疏通经络、祛瘀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临床疗效较好的穴位有中脘、足三里、膻中等。
5.3 康复疗法
心脏康复是使心血管病患者的活动水平恢复至与其心脏功能相称的最高水平的过程。如行走、慢跑(要求患者的MET能力达到8METs以上)、游泳、柔软体操等。
5.4 中医药膳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康复与饮食康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十分重要。如人参、黄芪可补益心气;当归、熟地益心血;山药、白术可以健脾养心;绿茶、水果均对心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
5.5 运动调养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武术运动,可使精力集中、思想宁静、全身放松。经研究,太极拳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质功能,改善睡眠,增加胃肠蠕动;还能使全身肌肉放松,骨关节韧带弹性改善,是心血管病人的理想运动方法。
5.6 精神调护
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与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良好的心理素质、性格及精神状态,能够保持和促进脏腑气机条畅,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历来主张“形与神俱”,脏腑各司其职,能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9]。
6 结 语
传统中医学通过自身独有的特色,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旺盛的传统医学生命力,通过发展自身特色和明确优势,为现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药也需要自身继续发展,如辨病与辨证治疗的统一,辨证论治与证的规范化研究,观念与整合调控防治疾病,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途径、多靶点干预治疗,加强中医方药研究,提高临床遣方用药水平。在历史长河中,中医学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病例数不胜数,理论经验的病案分析经验丰富,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和诊治,均证实中医药的实际效果显著。因此,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在疾病诊断、整体调整、功能改善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为21世纪心血管病的防治作出贡献。
[1] 龚一萍.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J].健康博览.2010.(3):15.
[2] 李小平.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 (11):33.
[3] 刘红旭,刘平.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颇具优势[N].中国医药报.2008.04.29 B06.
[4] 施小墨,陆寿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施今墨[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2—33.
[5] 蒲志孝.蒲辅周老中医医疗经验琐谈[M]新中医.1997.(5):9—13.
[6] 朱寅圣,朴吉花.任应秋教授辨治冠心病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5):63—65.
[7] 马纲.构建“治未病”IGT干预模式和评价体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5):586.
[8] 胡华娟,詹锐文.治未病与心血管病预防[J].辽宁中医杂志. 2008.35(9):1332.
[9] 史载祥,黄春林,史大卓.现代中医心血管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