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本科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
2014-03-03余文静曾凡才
余文静,肖 斌,邵 军,曾凡才
生物化学在医学院校里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课程,它作为生命医学各专业的交汇点,是医学学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在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状况下,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本实验室经过三年的探索,与生物化学教研室理论课老师充分论证、配合,在生物化学实验改革的探索中得出几点体会。
1 改革成绩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对学生这一门课程学习情况的客观评价,但是,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实验课成绩占10%,由学生出勤情况、实验态度、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等几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90%,以书面形式考查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使很大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实验课,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同时也对动手能力强,文化课差的同学稍欠公允。因此,必须重新完善成绩考核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与能力,经过反复讨论、论证、实践后,我们将考试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实验课成绩占30%,由学生出勤情况、实验态度、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等几部分组成;半期考试成绩占30%,由前半段课本内容和实验课考试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40%,以书面形式考查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掌握情况。而且这种考核方式在生物化学一开课时就明确地告知学生,这样一方面弱化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实验课与平时学习。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实验课成绩和实验课考试细化,对每一项内容都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实验课无故缺课者记零分;实验课后没将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归位,或没有做清洁者零分,这些严格的规定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又如,每次上实验课前要交预习报告,实验课后要交实验报告,无故不交者-1分,与他人雷同者也-1 分;课堂讨论记5 分,根据学生的表现酌情给分;实验操作记10分,根据操作是否规范酌情给分。给分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监督,杜绝弄虚作假。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此考核方式感到满意,认为考核方式公平、公正、全面、透明,相对客观地反映了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有的放矢。
2 改革实验内容
传统的实验内容都是按照《实验指导手册》按部就班地讲授,先是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再讲解实验方法,接着说一下注意事项,最后就让学生一步步地照着做。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学生都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个实验要这么设计,为什么这个实验要加酸性试剂,那个实验要加碱性试剂,另一个又要在37℃水箱保温。而老师由于教学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时候都没有讲解深入细致,这就造成了学生的需求与老师的讲授形成了脱节。学生需要的老师并没有讲到,而老师讲解的往往学生通过看书,稍加思考就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在实验内容项目上进行了改革: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写预习报告。通过预习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实验原理不懂,设计方法不能理解,还是一起操作有疑问。其次,增加了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设计性实验由原来的两次增加为四次,一般安排在后面四次实验课上,这时候,学生通过前面几次实验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思维基础,老师在上一次课结束前先把下一次设计性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试剂告知学生,让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进行设计。上课时,老师先让几个同学把他们的设计各自做成幻灯片进行讲解和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和方法,对各自的设计进行更改,最后按照设计进行实验。
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通过设计性实验除了能全面掌握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使学生的需求和老师的讲解能充分对接,增强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兴趣。
3 增加实验课层次
以往本科学生的实验课内容就只有学校安排的48学时,每个同学都是如此,这是我们本科实验教育的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虽然照顾到了多数同学的学习,但完全没有照顾到对生物化学感兴趣的同学的需求。现在,我们实验室增开了兴趣小组,对本门学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加入进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验条件、更自由的空间。同学们主要利用周末课余时间来到实验室,清洗实验器皿、计算试剂用量、配制试剂,进行预实验等。通过亲身参与这些实验准备工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实验准备的整个过程,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3],这也是我们本科实验教育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就是对生物化学有兴趣,同时动手能力又比较强的同学,经过指导老师面试后,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来实验室,参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甚至可以加入到老师的课题组,与老师一起进行课题研究,有成果后由老师指导撰写论文,发表文章。这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满足了各类学生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不同程度的需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生物化学课程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生物化学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4],而实验课又是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但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课的理解,而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我国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打下良好的生物化学基础。
[1]陈瑜,吴世卫.《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223-225.
[2]石岩,李淑艳,王淑英,等.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8):2253-2254.
[3]舒景丽,黄泽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ll0-111.
[4]刘友平,李洪.浅谈生物化学教学中临床联系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