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与平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分析

2014-03-03秦钰萍朱永梅陈丽娴李万敏

西南军医 2014年3期
关键词:平原高原溶栓

秦钰萍,朱永梅,陈丽娴,贾 敏,贾 勇,郑 媛,李万敏

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多由静脉血流瘀滞、血液高凝状态、管壁损伤等因素所致,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在周围血管中占40%左右[1]。随着就诊率的上升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目前我国DTV及后遗症患者大约有3000万[2]。高原人群存在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高、凝血功能激活和纤溶系统受抑制等特点[3]。因此,高原人群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大为增加,治疗方法及护理对策可能有所不同。现将我院2010 年1 月~2012 年1 月收治的41例高原和同期收治的38例平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方法、护理对策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来自于海拔3000m 以上的川藏线高原地区,年龄40~72 岁,平均59 岁。其中,女性22例,男性19例。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来自于海拔1000m以下的平原,年龄52~80 岁,平均64 岁。其中,女性18例,男性20例。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发绀及皮温升高。检查方法: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1)绝对卧床休息7~10 天;(2)抬高患者20~30°;(3)保暖。

1.2.2 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 所有患者均在深静脉下方植入下腔静脉滤网。

1.2.3 常规抗凝治疗 所有患者术后均在患肢采用浅静脉留置导管给予普通肝素400~1000U/h(微量注射泵泵入),根据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至正常的1.5~2.0 倍调整其用量,使用10 天后改为口服华法林2.5~5mg 至3 个月,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使其增加到2.0~3.0。经过对两组抗凝治疗发现高原组在使用抗凝剂上要达到目标值,需要使用平原组抗凝治疗药物剂量的1.3~1.5倍。

1.3 护理措施

1.3.1 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患肢制动并抬高20~30°,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密切观察肢体肿胀程度、颜色、温度情况,时刻警惕肺栓塞。

1.3.2 术前护理 大多数患者都是突然发病,治疗过程中对治疗项目,特别是对患肢制动并抬高20~30°、溶栓及介入治疗缺乏了解,过度担心,常存在恐惧心理。同时患者渴望有良好的预后、肢体自如的功能活动,需要护理人员的支持和鼓励,以便树立对治疗疾病的信心[4]。

1.3.3 术后护理 手术医生向值班护士交代重点观察指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溶栓导管的护理是治疗中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关系到溶栓治疗的效果[5],溶栓导管一般留置5~7d,但溶栓导管留置部位易发生渗血、感染、气体栓塞等可能。应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深静脉导管的用途和重要性,嘱患者不要随意移动导管,床上活动动作宜轻柔。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减少肺栓塞的发生,但是不能绝对避免,仍需要密切观察。

1.4 疗效判定 有效:治疗7d 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者明显缓解,无肢体肿胀或肢体肿胀明显减轻,无肢体疼痛等。无效:治疗7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肢体肿胀和疼痛无明显减轻。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针对性治疗及精心护理后,56例患者于入院后2~5d 下肢肿胀疼痛开始明显减轻,皮温下降。16例患者于术后第2d 起皮肤温度逐渐下降,患肢局部红肿胀痛减轻或消退。但有4例高原和3例平原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缓解不明显。治疗过程中,高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例出现牙龈出血,1例出现血尿;平原组中2例出现牙龈出血。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经治疗后,高原组有效37例(90.2%),无效4例(9.8%);平原组有效35例(92.1%),无效3例(7.9%)。平原组与高原组在疗效上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DTV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损伤静脉瓣膜导致静脉血栓后遗症和血栓脱落导致肺血栓,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抗凝治疗为基础,对易发生肺血栓的高危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对年轻且出血风险小的患者行导管内溶栓治疗。术前应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使患者减少心理压力。部分患者在术后平卧制动期间会出现胃肠道不适,但大多无严重不良反应,应适当给予解释,鼓励患者坚持并在床上做轻柔活动动作,出院时应给予出院指导,若发现黑便或者血尿立即到医院,这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内膜受损增多,促凝物质随之增多,促进血小板活化,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本研究发现平原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者年龄较大,与之前研究结果相符合。本研究发现高原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者年龄相对较小,与平原组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同时在使用抗凝剂抗凝治疗的同时,要达到目标值高原组患者抗凝剂的剂量是平原组剂量的1.3-1.5倍,原因可能与高原人群存在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高、凝血功能激活和纤溶系统受抑制等特点,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能明显增高[6]。年龄与高原环境相比,环境影响相对明显。

目前,DTV 是否与性别有关,尚存在分歧。但是,大多数学者通过研究认为男女间DTV 总的发生率相近。本研究发现性别在高原与平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中无显著差异,男女之间DTV 总的发生率相近,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有研究发现原发性高凝状态、血型、地域差异、肥胖、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本研究发现两组在不明原因这个因素方面差异显著,推测差异的产生可能与高原地区导致的高凝状态有相关。本研究发现高原与平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虽然在发病因素上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给予针对性治疗后,疗效及并发症无显著差异。因此,高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和护理策略与平原患者相同,针对性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张青云,高建国,耿艳侠,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J].重庆医学,2010,39(13):1750-1752.

[2]张培华,蒋米尔.临床血管外科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68-570.

[3]Alexander JK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t altitude[J].Tex Heart Inst J,1994,21(4):261-266.

[4]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243.

[5]解曙柳.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12):79-80.

[6]张柏根,薛冠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197-200.

猜你喜欢

平原高原溶栓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平原的草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浪起山走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