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中下游流域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3-03于在睿

现代农机 2014年3期
关键词:濮阳县插秧机机械化

于在睿

黄河中下游流域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于在睿

濮阳县是我国黄河中下游流域农业生产大县、河南省产粮大县,水稻种植面积每年在2.67万hm2左右。近几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该县各类农业机械拥有量和作业面积大幅度增加,如耕作、灌溉、植保、收获等环节机械化率已达到75%以上;但作为水稻生产重要环节的栽插机械装备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环节,插秧机的发展速度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加上农艺要求和插秧机性能的关系,插秧机一直未能大面积推广开来。全县机插面积不到水稻种植面积的10%,水稻插秧机械化已成为制约濮阳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打破这个“瓶颈”,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真正解决农民“三弯腰”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发展水稻机械化插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求。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到二、三产业,或半转移从事亦工亦农的多种经营活动。农村呈现出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偏少现象,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的短缺,因此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2)水稻机械化插秧问题是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提出将近10年了,实际上解决得较好的环节仅限于收获、耕作和植保。而作为用工量最大、劳动强度最高的栽插环节主要采用手工栽插,只有打破水稻插秧机械化这个“瓶颈”,才能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

(3)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先进技术。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插秧必将取代传统手工栽插。目前,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水稻栽培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美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水稻直播模式,二是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水稻移栽模式。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田块小、种植地域广泛、多熟制生产、传统精耕细作、绝大部分稻区采用人工插秧的栽培特点和生产习惯,结合多年的引进、探索实践经验,我国更加适合采用日本、韩国的模式。国内水稻生产机械化插秧发展速度较快的江苏、浙江、黑龙江、广东等地也证明了这一点,即我国大部分地区适宜采用机械化移栽模式。日本、韩国也走过抛秧的道路。抛秧具有省工节本、前期生长进程快等优势;但抛秧的秧苗无序化分布,不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特别是后期通风透光性差,不利于提高大田水稻的群体质量,同时无序化栽培不利于机械化收获。而机械化插秧采用定行、定穴、定苗栽插,既体现了抛秧浅栽快发的优势,又解决了人工栽插高位分蘖的问题;且秧苗有序分布,水稻能充分吸收温光资源,有利于机械化收获,也能满足未来超级稻所需的定量、定向规范栽培的技术要求,是提高水稻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践经验表明: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是继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更新后能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具有明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符合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特点,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未来水稻种植的主导技术。

2 当前水稻插秧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育秧难度大、农民顾虑多。一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主要务农劳力年龄偏大,且大都以妇女为主,他们受传统育秧的影响和受多年机插技术复杂性的影响,认为机械插秧技术既烦又难,对插秧机技术的接受有较多思想顾虑。二是农民没有严格按照插秧机使用的秧苗要求进行育苗。比如河南省濮阳县曾有一农户由于经验不足,采用土质较差床土,且下种时床土透水不够,导致出苗不齐,80盘秧苗基本上无法机插,造成周边农民对机插技术产生怀疑。

(2)插秧机价格昂贵,成本高风险大。2011年该县已推广10台久保田插秧机,召开2次机插秧现场会,与会的种粮大户普遍反映该插秧机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广的机器要好,可价格太贵,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虽然政府补大头,但农户投资还是较大。以久保田高速插秧机为例,如果政府补30%,农户还要投资近7万元,这与一般种粮农户的收入不成比例,投资风险还是较大,从而造成农民持观望态度。

(3)技术保障力量薄弱,售后服务跟不上。由于现在推广的插秧机都是一些新型高性能插秧机,其性能和技术要求较高,如操作不当易出故障或影响机插质量。另一方面刚开始在本地区推广,缺修理技术力量和零配件供应,若发生较大故障,只好请厂方来人修理,既误农时,又影响插秧机的推广。

3 推广水稻插秧机的对策

(1)加强水稻插秧机技术推广的宣传,消除农户的思想顾虑。水稻插秧机推广的主体是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要全面推广插秧机,必须充分调动这些主体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新型插秧机的优越性,让更多的农户了解插秧机,认识插秧机,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一是组织现场演示。召开有乡镇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和有意使用机插技术的农户参与的水稻机械插秧现场演示会,让他们到现场亲眼目睹机插实况,让广大民众在现场了解插秧机的可靠性、适用性。二是召开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机插示范户的作用,请机插示范户来讲机插育秧技术和机插省本、增产的好处及要注意的问题,用他们的实践来证明。三是宣传鼓励农机合作组织向农村散户推广“育、耕、插、割”包干服务模式,实行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同时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让农民种粮放心、经营安心。四是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和现场参观,使农户对插秧机有全面的认知了解,为今后插秧机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找准农机与农艺的最佳结合点,突破育秧技术难关。找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点,实现水稻插秧机技术的集成创新,突破育秧难关。实践证明:机插秧好坏的关键在于育秧。如何攻破育秧难关,探索出一套经验,是推广机插技术的关键。为此,农机、农艺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共同研讨解决机插技术难题。只有得出一套适合本地区机插的低成本简易育秧方式和育秧生产流程,才能形成机插秧用种、用土、用料、肥水配比、秧龄期、病虫害防治等配套的农艺技术体系。现在濮阳县积累了一些比较适合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的技术,此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将为该县今后全面推广水稻插秧机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和保障。

(3)加强对有关插秧机技术力量的培训。新型插秧机技术含量较高,对购机农户和农技人员(农业、农机)是一项新技术。由于插秧机使用有季节性强、时间短的特点,为确保农户放心购插秧机,使用好插秧机,一是要加强对插秧机手的技术培训,使机手会操作、懂技术、能排除一般故障;二是要对农技人员和育秧农户进行插秧机技术和育秧技术培训,使农户掌握基本要领,农技人员具备指导帮助农户育秧、机插等能力;三是要派技术人员到厂方学习修理技术,以解决目前修理技术力量不足问题,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保障,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提高机插水平。由于插秧机投入较大,利用率低,利润薄;因此,插秧机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购机补贴虽然补助了一部分,但与小规模种粮农民收入还是不成比例。濮阳县为提高农民购买积极性,每台再累加补助20%,这样购机补贴到了一半,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另外还应把与机插配套的工程纳入政府补助范围,如育秧盘、插秧机技术培训、工厂化育秧、机插作业环节、专业服务实体等列入扶持范围,为加快推广插秧机提供政策保障。

(5)着力培养机插秧运营的市场机制。依托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发展多种成分并存的市场化育插秧主体。这是机械化插秧技术的生命力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才是市场的主体,政府只能去引导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能越俎代庖地成为市场的主体。农村种植业大户、农机大户在一定范围内是乡亲们的科学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优惠,引导他们成立组织、协会、公司,帮助他们具备推广和使用机械化插秧技术的能力,并让他们赚到钱,通过他们去影响农民推广机插秧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机械化插秧才能实现市场化,这项技术才有生命力。

4 结束语

总之,随着插秧机性能的提高,机插节本、高产等优势的显现,机插服务组织的形成,农艺配套技术的规范,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及农户对插秧机认识的提高,濮阳县插秧机的推广应用数量和水稻机插秧面积将会逐年增加。

作者信息:濮阳县农业机械管理局,457002,河南

猜你喜欢

濮阳县插秧机机械化
水稻插秧机发展综述
加强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助推乡村组织振兴——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濮阳县
插秧机的使用与维修
超智能插秧机
濮阳县
稻田
濮阳县开展计生家庭精准扶贫摸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