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雕龙》“傲岸泉石”词义考辨

2014-03-03吕晓洁

关键词:傲岸纵情文心雕龙

吕晓洁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傲岸泉石”语出《文心雕龙》,是《序志》篇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术语,其原文如下:

赞曰: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1〕

翻检以往的研究,发现这个术语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学界对《序志》篇的地位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视。《序志》虽位列《文心雕龙》末篇,但并不是全书的一个简单结尾,而是全书总序,起的是总括全书的作用。纪昀深谙其中要义,称此篇为“全书之总序”〔2〕。钟惺说:“《序志》即子长之自叙也。”〔3〕

古人之序与今人不同,一般放在书尾,如《吕氏春秋》之《叙意》篇,《史记》之《太史公自序》,《论衡》之《对作》篇与《自纪》篇,《抱朴子》之《外篇·自叙》。及至萧统编纂《昭明文选》,钟嵘作《诗品》,乃将序提至书前。孔安国《尚书序》曰:“序所以为作者之意。”〔2〕本篇亦云:“长怀《序志》,以驭群篇。”〔3〕陈懋仁《文章缘起注》说:“序志,所以序作者之意,谓其言次第有序,故曰序也。”〔2〕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也说:“篇名所以叫《序志》,是作者通过这篇书序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本篇说明写这部书的意义、动机和目的,也介绍了全书的内容与组织结构。”〔2〕由此来看,《序志》实乃《文心雕龙》全书之眼,从中可以窥见刘勰作此书之原委与深意。

《文心雕龙》五十篇,篇末均设“赞曰”一段。刘勰说:“赞者,明也,助也。”〔1〕又言“本其为义,事在奖叹”〔1〕,实际上这并非“赞”之本意。“赞”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入“贝部”,曰:“赞,见也。从贝,从兟。”段玉裁注:“(徐)铉曰:‘兟,音诜,进也’。(徐)锴曰:‘进见以贝为礼也。’”〔4〕而“明也”、“助也”二义,一见于《周易·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韩康伯注:“赞,明也。”)〔5〕;二见于《吕氏春秋·务大》篇:“细大贱贵,交相为赞”(高诱注:“赞,助也”)〔6〕。二义明显晚出,所以“赞”本意即见也。从《文心雕龙》的框架体系看,“赞曰”以四言八句的规整句式构成了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功用及地位看,“赞曰”是全篇内容的精要概括与总结,通过“赞曰”,全篇内容一目了然。由此可知,《序志》篇可谓《文心雕龙》全书之眼,“赞曰”是《序志》篇之目,那么《序志》的“赞曰”就是《文心雕龙》的眼中之眼,既是文心的总结与浓缩,也是《文心雕龙》的完美呈现,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从《序志》篇的“赞曰”来看,“傲岸泉石”是唯一可以代表刘勰《文心雕龙》思想的专业术语。分开来说,“泉石”乃山水也,山水乃自然也,“傲岸”乃创作者之心也。合起来看,“傲岸泉石”就是创作时的人心与自然,也就是现代文论中常说的文学创作中的作家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刘勰在肯定客体对创作主体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创作主体的系列心理活动,所以黄霖先生称《文心雕龙》是一部“用美文来细致、系统论述写作心理活动的著作”〔7〕。而“傲岸泉石”可以说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心理的最精练概括,弄懂它的涵义,某种程度上也就大概知道了《文心雕龙》全书的主旨和意趣。

现代注家没有注意到“傲岸泉石”含义的不在少数,比如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黄叔琳注、李详甫注《文心雕龙校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亦仅以鲍照《代挽歌》“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一句评之。杨明照先生先后增订出版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对“傲岸泉石”的注解经历了由简要注引到详加定义的过程,体现了学界对“傲岸泉石”一词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强。

细数学界对“傲岸泉石”的已有释义,主要分为四种:

1.以张光年为代表的纵情山水说

张光年在《骈体语译〈文心雕龙〉》中对《文心雕龙·序志》“赞曰”是这样翻译的:“生命有限智慧无限,追求外物实在困难。自然无为任凭天性,对待万物那就完满。纵情山水林泉之间,品味文苑名著名篇。《文心雕龙》寄托心意,我的一生心足意满”,将“傲岸泉石”译作“纵情山水林泉之间”〔8〕。此后,张长青《文心雕龙新解》译作“纵情山水林泉之间”〔9〕,孔祥丽、李金秋等译作“还是自由地纵情于山水之间”〔10〕,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译作“离开世俗纵情自然山水”〔11〕,均与张氏纵情观点相类。张灯《文心雕龙辨疑》译作“品赏鉴别又如情系泉石”,将“傲岸泉石”释为“情系泉石”〔12〕,与张光年的“纵情山水”说不谋而合。

“纵情山水说”的合理之处在于看见了六朝时期人性的复兴与文人的普遍精神追求。中国是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但由于早期人类科学技术不发达,人对自然主要是一种敬畏和崇拜之心。到魏晋以后,汉代灭亡削弱了儒家大一统的格局,以王弼、何晏和郭象等为代表的“新道家”思想开始复兴,而佛教也开始兴盛,玄学清谈流行,人的主体生命意识逐渐觉醒。人在发现自身生命之美的同时,亦开始注意到自然山水所体现出来的生生之美。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展流行,就是人的主体精神获得自由的最好证明。自然山水扩展延伸了人的现实与精神空间,人反过来在文学世界中表现这种自然。人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是当时文人的普遍追求。正如《物色》结尾刘勰所言:“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1〕

“纵情山水说”也有其不足之处。其一,忽视了“赞曰”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完全割裂了“凭性良易”与“傲岸泉石”间的关联性,孤立地翻译“傲岸泉石”,与刘勰原意相去甚远。“傲岸泉石”紧承上句,即指“凭性良易”之“性”,意为主体顺应自然天性更易发现自然山水的外物之理,与“纵情”之间联系较少。其二,纵情山水说太过笼统随意。纵情体现出人在自然山水中的状态,但究竟是特指主体的创作心理状态抑或指人的自然生活状态,则不可知。

2.以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王运熙、李建中等为代表的高傲隐居说

周振甫对“傲岸泉石”进行了细致的语义阐释,认为“傲岸”指“高傲”,“岸”指“高”,“泉石”指“隐居处”,将“傲岸泉石”译作“高傲地在泉石间隐居”〔13〕。王运熙的观点与周振甫相类:“傲岸:高傲,不附俗。”“傲岸泉石”二句译作“高傲地隐居在泉石之间,细致地去体会文章的意义”〔14〕。詹锳与张立斋都认为“傲岸”指主体的性格。《文心雕龙义证》载:“傲岸,谓高傲之性,与世异也。”〔2〕《文心雕龙注订》载:“傲岸泉石,指气魄。”〔15〕陆侃如、牟世金对“傲岸泉石”一词作出引申注解:“傲岸:不随和世俗,即任性;这里也有无拘无束的意思。泉石:指隐居山林生活”,将“傲岸泉石”二句解释为“要如无拘无束的隐居者那样,才能细细体会文章的意义。”〔16〕其后牟世金《文心雕龙精选》对“傲岸泉石”的注解与《文心雕龙译注》相类:“傲岸:任性不拘。泉石:隐者居处的地方”,将“傲岸泉石”二句译作“我高傲地隐居泉石间,反复咀嚼古来各种文章的意味”〔17〕。穆克宏的《文心雕龙选》译为“我高傲地隐居泉石间”〔18〕,周明《文心雕龙校释译评》译为“我要傲岸隐居于泉石山林之间”〔19〕,都认为“傲岸泉石”是主体“高傲地隐居”义。李建中从道家学说出发,对“傲岸泉石”进行了综合性观照,认为“傲岸泉石”指“一种特立独行的人格,不媚俗、不依附、不从众”〔20〕。

以上诸家解释虽略有不同,但都涉及到主体的高傲性格与隐居之意。除《序志》篇外,“傲”字在《文心雕龙》中出现了五次:“景纯《客傲》”〔1〕、“简而无傲”〔1〕、“傲雅觞豆之前”〔1〕、“长卿傲诞”〔1〕、“文举傲诞以速诛”〔1〕。结合各家注解看,诸“傲”均有“高傲,狂放”之义。《文论选》及《文心雕龙解说》明确定义“傲”即“狂放”之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的主体生命意识觉醒的时期。宗白华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古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21〕主体意识的觉醒直接体现在主体人格中,即人的意识由关注外界转为注重内心,试图摆脱政治伦理、经学儒术的束缚,尊重个体生命意识,在文学创作中也尽情展现个性与深情。从句式结构及语法结构来看,“傲岸泉石”与“咀嚼文义”前后呼应,同为动宾短语。“傲岸泉石”、“咀嚼文义”表明主体在面对客体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这个层面上看,诸家关于主体“高傲”之说有其合理性。

但高傲隐居说仍有不足之处,即过分强调主体的高傲性格,不利于物我交融状态的出现。中国古代文论认为人是融于自然之中的,而非与自然割裂分离。刘勰《文心雕龙》主论创作,“傲岸泉石”中的“傲岸”指向主体,“泉石”指向客体,“傲岸泉石”涉及创作中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彦和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把握,但这种把握不是主体对客体主观意志的控制。在人与自然、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主体绝非傲岸独立于自然之外,更不是凌驾于客体之上。

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将此句译为“我真愿意独自个儿隐居林泉”〔22〕。蒋祖怡认为:“‘凭性良易’句则指‘性情之所好’,即下文的‘傲岸泉石’,‘咀嚼文义’,亦即隐居而论文是比较容易做到的。”〔23〕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云:“本书《原道》亦曰:‘泉石’,犹云山林,本篇指隐遁之地……彦和鄙夷尘俗,无意人事,欲隐遁山林以论文。”〔24〕赵、蒋、吴的隐居观点与周、陆等人无异。

从刘勰的身世、思想来看,“隐居”说也存在不合理处。刘勰出身寒微,在世家大族把持政治的齐梁时代,他的一生可用“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1〕概括。刘勰著《文心雕龙》时,处于“穷则独善以垂文”〔1〕的阶段。他虽栖身佛寺,但仍旧是怀抱儒家理想的入世者。他著书垂文并非为了独善其身,而是静待时机、奉时骋绩。《序志》篇言及刘勰夜梦“随仲尼而南行”〔1〕,暗示了刘勰的儒家功用思想及其理想诉求。刘勰写作《文心雕龙》是为“奉时以骋绩”〔1〕创造条件,其“为文之用心”在于实现儒家理想。刘勰完成创作后,不惜损害名节“干之(沈约)于车前,状若货鬻者”〔25〕,可见刘勰入仕愿望的强烈程度。而周、陆等人所持的隐居说与刘勰的入世思想相违,不合情理,恐难让人信服。

3.以杨明照为代表的自然本然说

杨明照先生《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对“傲岸泉石”进行注解:“按傲岸,高傲、不随和世俗。《晋书·郭璞传》:‘(《客傲》)傲岸荣悴之际,颉顽龙云之间。’黄侃《札记》引鲍照《代挽歌》“傲岸平生中”句以注,嫌晚。”〔26〕杨明照先生虽未直接给出“傲岸泉石”的具体翻译,但提出《原道》篇自然论有助于理解“傲岸泉石”。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云:“‘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岂无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鍠。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与!’彼注兹,颇有助于对‘傲岸泉石’与‘咀嚼文义’之深入理解,故特为录”〔26〕,认为自然万物有其文饰、声音是自然而然,人“心生言立”、“言立文成”亦是自然而然。张立斋《文心雕龙注订》云:“凭性良易者,指自然。”〔15〕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云:“刘勰在这里强调‘凭性良易’,和他在本篇前面所讲‘亦已灵矣’的‘秉性’有关,也和其自然之道的基本文学观点有联系。”〔16〕蒋祖怡认为:“‘凭性良易’句则指‘性情之所好’,即下文的‘傲岸泉石’”〔23〕。

以上诸家均谈及自然,且有互通之处:张立斋认为“凭性良易”即是自然;陆、牟指出“凭性良易”与“自然之道”有关;蒋祖怡认为“凭性良易”即下文的“傲岸泉石”;杨明照指出“自然之说”有助于理解“傲岸泉石”。可见诸家均认为“自然”与“傲岸泉石”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自然万物无不处在自由自适、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如此,人亦如此,人只有在此种自然状态下才能深刻领悟到隐藏在自然山水中的真美。自然本然说侧重强调主体的审美心态,认为主体必须彻底从功名利禄的计较中走出来,摆脱骚乱躁动、烦恼忧虑的干扰,做到依法自然,才能使主体心灵达到独立自由的状态。

受道家“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文人在观赏感受自然万物之美时,也始终力图效法自然、顺应物性,使自己保持任性自适、自在自得的审美心态。主体就是凭借自然本心融入自然山水生生不息的自然韵律里,发现山水自然永恒的生命之美,从而获得稍纵即逝的创作灵感的。至此,主客体的对峙逐渐消失,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27〕的物我交融的天人合一境界。

自然审美论是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理论命题,全书也无处不蕴含着自然思想,故“傲岸泉石”被释为主体自然状态,有其合理性。其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作家的主体能动性。“傲岸泉石”一词的重点应该是“傲岸”,而不是“泉石”,因为文学创作毕竟是创作者积极的精神劳作。

4.以郭晋稀为代表的逍遥自得说

郭氏指出“傲岸”是双声连词,本谓傲慢不与众同,此处有逍遥自得之意。由此,他将“傲岸泉石,咀嚼文义”译作:“我愿意逍遥自得于林泉之间,无拘无束地咀嚼诗文的意义”〔28〕。其后杜黎均的《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翻译与郭氏相类:“我愿傲然逍遥于泉林,反复琢磨着文义。”〔29〕可见,郭氏等强调的是审美主体走进自然山水时需保持“逍遥自得”的精神状态,这就涉及主体的创作心态。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强调主体自由的审美创作心态:儒家主张“从心所欲不逾矩”〔30〕,顺从本心、真率随性;道家主张“无待”以求心灵的自在逍遥。文学审美创作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活动,体现在主体的“逍遥自得”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独善其身,回归自然,“物色之动,心亦摇焉”〔1〕。只有当主体拥有超脱闲适、逍遥自由的审美心态,才能不被纷繁复杂的外物迷惑,专心体物,感受自然山水之声色,领会自然景物的真和美,促使己心与外物融为一体,进而开始文学创作。逍遥自得说恰恰侧重创作主体的审美心态,且与“凭性良易”中的顺应自然天性相通,所以更为接近刘勰的本意。

笔者赞同郭先生的看法。郭晋稀先生将“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译作:“生命太短促了,知识却无边无际。以短促的寿命追逐无边的知识实在困难,如果依据客观的规律来分析事理,那就比较容易了。”即认为主体要在去己的基础上,始终顺应自然天性,才能达到物我交融的状态。“傲岸泉石”承上文顺应自然天性之义,指主体要保持一颗傲岸之心。因为主体只有心灵傲岸,才能不为欲望束缚,不为杂念干扰,恢复最自然的状态。庄子认为主体只有凭借傲岸本性摒弃欲望杂念、平息轻浮躁动,才能使内心回归宁静。内心宁静便明澈,明澈便空灵,空灵便“无为无不为”,即可进入高度自由的状态。笔者认为这种状态便是创作主体的本然状态。当主体心灵宁静专一、高度自由时,才能顺应自然山水之本性,贴近自然,不期然而然地发现和领会自然山水中的审美意义,从而达到物我相融的状态。袁中道的《爽簌亭记》叙述了主体听泉的审美过程:“其初至也,气浮意嚣,耳与泉不深入。风柯谷鸟,犹得而乱之。及暝而息焉,收吾视,返吾听,万缘俱却,嗒然丧偶,而后泉之变态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鹍弦铁拨,已如疾雷震霆,摇荡川岳。故予神愈静,则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萧然泠然,浣濯肺腑,疏沦尘垢,洒洒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则吾神愈静也。”〔31〕这可能也就是刘勰的“傲岸泉石”创作境界的生动写照吧!

《文心雕龙》中与“傲岸泉石”相呼应的另一个术语是“江山之助”,出自《文心雕龙·物色》。其原文曰:“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1〕骆鸿凯曰:“‘若乃山林皋壤’至‘抑亦江山之助’乎,此言物色之有助于文思也。彼灵均之赋,隐深意于山河,寄遥情于木末,烟雨致其绵渺,风云讬其幽遐,所谓得江山,诚如刘说。他若灵运山水,开诗家之新境,柳州八记,称记体之擅场,并皆得自穷幽揽胜之功,假于风物湖山之助。山峦多态,任才士之品题,川岳无私,呈宝藏于文苑。所谓取不尽而用不竭者,其此之谓乎?”〔2〕

“江山之助”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命题,指自然山水是潜在的美学宝库,能够触发主体的审美感知,激发起其创作欲望。陆游曰:“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32〕宋濂《刘兵部诗集序》云:“非得夫江山之助,则尘土之思,胶扰蔽固,不能有以发挥其性灵。”〔33〕“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1〕,但要使“江山之助”起到应有的作用,便需要作家“傲岸泉石”,以傲岸独立、自由自在的自然状态领略自然之美。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灵极为敏感,能够洞彻审美对象之美,清晰地反映自然万物之致,深入把握客体的审美属性。同时,想象飞腾,进入“神思”状态,自由的心灵与天地万物交相辉映,进而达到“神与物游”的最高境界。

刘勰重视自然客体的作用,但也尊重作家的主体作用,认为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既随物以婉转,亦与心而徘徊”〔1〕。“随物婉转”侧重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与心徘徊”强调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心与物在文学创作中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正是主体的文学创作实践将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才使“物我对立”发展为“物我相融”。

可见,刘氏的“江山之助”强调的是审美客体的作用,“傲岸泉石”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作用。在文学创作中,自然客体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并触发主体的审美情思。主体在“傲岸泉石”的本然状态下才能敏锐地发现自然客体的本然状态,最终达到物我两忘、心物交融的状态。所以“傲岸泉石”与“江山之助”一主一客,共同构筑起了刘勰的文学理论大厦。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725,727,158,158,695,255,457,673,506,719,720,720,720,693,694,694,693.

〔2〕詹 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898,1898,1898,1898,1930,1760.

〔3〕黄 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62.

〔4〕段玉裁.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80.

〔5〕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13.

〔6〕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M〕.成都:巴蜀书社,2002:3043.

〔7〕黄 霖.《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J〕.河北学刊,2009,(1):93 -97.

〔8〕张光年.骈体语译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书店,2001:103.

〔9〕张长青.文心雕龙新释〔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611.

〔10〕孔祥丽,李金秋,何 颖,注释.李 娜,配 画.文心雕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56.

〔11〕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509.

〔12〕张 灯.文心雕龙辨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332.

〔13〕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84-687.

〔14〕王运熙,周 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67.

〔15〕张立斋.文心雕龙注订〔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430,430.

〔16〕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2:424,424.

〔17〕牟世金.文心雕龙精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102.

〔18〕穆克宏.文心雕龙选〔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190.

〔19〕周 明.文心雕龙校释译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469.

〔20〕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7.

〔2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77.

〔22〕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2:414.

〔23〕蒋祖怡.文心雕龙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34,234.

〔24〕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664.

〔25〕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712.

〔26〕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464,464.

〔27〕辛弃疾.稼轩长短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1.

〔28〕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588.

〔29〕杜黎均.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238.

〔30〕何 晏,注.邢 昺,疏.梁运华,整理.四库家藏论语注疏〔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9.

〔31〕袁中道,著.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54.

〔32〕陆 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474.

〔33〕黄宗羲.明文海〔M〕.北京:中华书局,1987:2680.

猜你喜欢

傲岸纵情文心雕龙
丹江口南水北调水源地大坝
周尊圣:拨开荆棘,让我与胡杨相遇
RIDING IN BERN 纵情伯尔尼
翰墨纵情 铁笔写心
王兴:纵情向前的持续创业者
纵情女儿国(组歌) (一)泸沽湖就是你的家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总有一天
魏晋六朝“人的觉醒”与“傲岸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