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新闻交流政策的困境与出路展望*
2014-03-03谢清果
■ 谢清果
海峡两岸新闻交流政策的困境与出路展望*
■ 谢清果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学者杨志弘就认为:“海峡两岸的新闻交流,目前在透过相互了解的过程,来达成彼此的共识。这种双方交流的过程,必然是‘和而不同'(容忍双方的差异),然后才进一步‘异中求同'(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最后才有可能达到先‘和'后‘合'的制度层面的新闻交流。”①
当前,放松新闻交流政策,互设办事处,以深化两岸新闻交流的呼声日涨。两岸传媒人呼吁政府不要对两岸新闻交流设置种种障碍,争取早日实现两岸新闻交流健康平衡发展。
一、当前两岸新闻交流政策需要突破的主要障碍
政治对新闻交流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新闻政策上。究其实质,阻碍两岸新闻交流的关键因素是政治对新闻交流的过度干预。台湾方面主要由于政党蓝绿之争,尤其是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深恐国民党跟大陆走得过近,故不惜牺牲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竭力阻止甚至抹黑两岸政党正常交往,例如对连宋大陆行的阻止、对ECFA签署的阻止等等。而国民党则为了选票,在两岸交流议题上常常受到制肘而停滞不前。这些都导致台湾一些影响两岸交流的法规没能及时清理。台湾中时媒体集团的林圣芬就曾指出:“主要的症结卡在法律的规范赶不上客观情势的变化,对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发展形成制度性的障碍。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有关‘两岸关系条例',不只限制大陆媒体在台发行、播放,对中资的限制和刻意防杜。同时,在实务操作上,迄今也还不容许大陆的多项广告类目可以投放在台湾的媒体上刊播,以致出现相互投资贸易放行,但相应的广告却无法露出的落差现象。”而大陆方面,则由于传媒体制的制约,“大陆迄今仍未能完全摆脱把媒体视为党政宣传工具的角色,以致对于台湾媒体前往大陆发展,包括报刊的发行以及电视的落地,筑起迄难逾越的藩篱”。同时,大陆在对网络新媒体的管理当中,可考虑开放一些较为友善且能够较为客观报道大陆的网站,例如一直致力于报道两岸新闻的中时媒体集团网站。
新闻传媒交流也会对政治产生影响,良好的传媒互动是有助于良好的政治互信互动。而为了切实建立互信机制,两岸传媒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业组织,例如两岸的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网站等各自形成制度化的协商机制,努力探讨出不同类型媒体间合作交流应当共同坚持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总体上,当坚持“平等协商、相互尊重、客观公正、互利互惠”的精神,多做沟通,努力使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不断上新的台阶。有了传媒的互信,政治互信就有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当前突破两岸新闻交流政策障碍的着力点
2010年9月28日国务院台办新闻局杨毅局长在“太原——高雄新闻交流论坛”上指出,两岸新闻交流在两岸交流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最具特色的领域。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两岸新闻界应加强合作交流。为此,他阐述了几个加强两岸新闻交流的基本原则:其一,要进一步强化两岸新闻交流的功能,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努力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其二,要进一步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大两岸新闻交流的领域,提升两岸媒体合作的层次,为两岸新闻交流合作注入新的内涵;其三,要进一步明确两岸新闻交流的思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步骤,从容易做的做起,从两岸媒体要求最强烈的入手,共同努力为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其四,要进一步加强两岸新闻交流的实效,在两岸己经签署并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大背景下,两岸媒体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从而做大做强中华民族媒体产业。从这次系统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陆两岸新闻主管部门已在致力于推进两岸新闻交流的一揽子构想,并寻机与台湾方面进行相关方面的协商。基于两岸新闻交流的历史与现实,笔者认为当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营造政策形成环境。为增进两岸传媒认知有必要持续深入开展两岸新闻教育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诚如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铭清院长所建议的那样,两岸新闻管理部门当委托两岸新闻传播方面的专家,着力研究新形势下两岸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针对两岸新闻交流对于两岸民众认知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为两岸新闻交流的后续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使两岸传媒在促进相互认知,培育情感认同、弥合分歧等方面能更好地发挥沟通桥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等活动,为未来的两岸新闻交流注入新生力量,为将来两岸传媒的交流合作奠定互信基础。此外,两岸新闻学界与业界在业已建构起的交流平台上持续探讨促进两岸新闻交流再上新台阶的方法和路径。
2.促成政策形成机制。可由两岸两会就文化交流中单列新闻交流议题协商,签署协议。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2009年10月28日会面时双方就促进两岸新闻交流等事宜交换了意见。贾庆林指出,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两岸同胞要进一步增进了解,离不开两岸新闻媒体这一重要渠道;两岸关系要和平发展,更离不开两岸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江丙坤也表示两岸新闻交流对于增进两岸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两岸媒体应进一步加强交流,还可开展产业合作。希望两岸在适当时候就新闻交流议题展开协商,达成共识,推进合作。
两岸都有深化新闻交流的愿望,两岸海协会和海基会应尽早将两岸新闻交流合作列入两岸协商议事日程,可考虑在两岸加强文化交流的同时,签订包含新闻交流合作内容的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协议,或者是单独签署两岸新闻交流合作协议。这是两岸新闻合作交流的一项新任务,可解决两岸新闻交流展开以来衍生的各类问题,推动双方交流合作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3.洞察政策着力点,推动两岸新闻交流近中远程目标的逐步实现。目前两岸呼声最高的是推动两岸媒体相互设立长驻机构或办事处,以为两岸新闻采访减少政策上不必要的干扰,保障两岸传媒业本着“责任”与“效益”平衡的原则开展工作。
第一,近程目标:协调允许两岸传媒长驻对岸,互设办事处。
早在1994年,大陆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与台湾“中央通讯社”大陆新闻部主任张荣恭商谈时,曾明确表示通过海协与海基两会来完成媒体相互派驻。后因两会中断联系,此事便拖了下来。台湾联合晚报社社长项国宁呼吁:“站在报业、电视、广播新闻传媒业的立场,两岸应尽速协商开放媒体长驻事宜,开放媒体互设办事处,只有如此真正达到两岸新闻交流正常、常态化,不仅媒体节省经费,记者长期驻点,才能对台湾或大陆地区情况深入熟悉,对双方文化更深入理解,才能更正确、客观报道两岸各类交流及情势。”②既然驻点采访及其采访时间地点都已开放,那么将现在驻点延伸为长驻,设立办事处,只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传媒减负,以利更大发挥传媒沟通功能,减少彼此误判,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两会协商或两岸行业行会进行协商,报相关部门审批。
与互设办事处相匹配的工作,还应当包括协商减少现有一些不合理规定,例如申请采访手续繁琐问题,在驻点传媒数量以及记者人数上规定过死等。还可以开放两岸传媒互登广告,以搞活传媒经济,也促进两岸各行业消费服务信息的传播,便利两岸人民。这一点完全可以在遵循ECFA的原则下有步骤开展试点。
第二,中程目标:建设两岸传媒共同市场。
建设两岸传媒市场的现实基础是两岸传媒已经在节目制作、节目互换、联合采访、代为采访、直播连线、主持人走穴、联办文艺活动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那么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种类型合作的基本通则,建立合作规则和共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先从某个特定新闻类别上,两岸开放频道、时段、版面等进行合办;甚至可以创办两岸共同媒体,共同创办,共同管理,利益共享,来试行媒体间的实质合作,而合作的目标受众群可以放在两岸市场,也可扩展至两岸四地乃至全球华人市场。
第三,远程目标:在国际上共同争取华人话语权。
未来两岸实现统一,两岸传媒交流合作也将随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到时至少可以比照港澳媒体与大陆的合作形式,政策上一视同仁,甚至可以照顾到两岸特殊情况,做一些特殊安排。相信随着大陆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良好局势下,两岸的传媒观念会越来越融合,最终能在“一国两制”新闻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传媒市场全面有序开放。在此基础上,两岸四地传媒协心齐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煅造大中华话语权。
4.增强两岸媒体促进两岸新闻交流的公关意识。鉴于媒体肩负的传承文明的使命,媒体自然有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两岸新闻交流政策建言献策,树立公关意识,推动两岸政府实施更为开放的政策。
两岸传媒的报道框架虽各异,大陆媒体擅长使用人性化框架,而台湾媒体则常用政治性冲突框架,但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以建构两岸真实的形象为指向,大陆媒体当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全面客观平衡报道台湾新闻;而台湾媒体也应当尊重民意,营造两岸和平发展的舆论环境,不刻意扭曲大陆新闻事件的真实,做过度的政治解读。总之,媒体需要回到新闻本体层面,就其新闻价值考量进行调整,未来应以严肃审慎之心态报道两岸发展,既不诉诸激情,亦不强调固定框架,而应以民众福祉为最高指导原则,求新并求质地报导内容。③两岸媒体如能达成这样的共识,那么通过向导民众,增进理解,能够为两岸交流营造良好的传媒环境,并从长远上影响两岸高层的决策。
注释:
① 杨志弘:《海峡两岸新闻交流之探讨》,《报学》,1993年第7期。
② 项国宁:《松绑两岸新闻交流》,《中国报道》,2009年第8期。
③ 参见张珑:《新闻媒体在两岸关系中的角色与功能》,台北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毓强】
*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闽台传媒特区与两岸政治互信研究”(项目编号:2013A025)、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项目“台湾新闻自由与两岸传媒交流合作研究”(项目编号:2013221007)的研究成果。